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演員大山近況(妻子原來是個重慶妹子)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5)
眾所周知,相聲是我國的一種民間說唱曲藝。
相聲以說、學、逗、唱為主要形式,對演員的基本功要求很高。
可就是有這樣一位外國友人,對相聲這種曲藝形式很感興趣。
他就是“大山”,是中國第一個學習相聲的外國友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山”來到中國,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今,“大山”已經56歲了,他的太太原來是個重慶妹子,很漂亮。

“大山”原名馬克·亨利·羅斯韋爾,他與1965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市。
說起“大山”與中國的緣分,就得從他的爺爺開始說起。
上世紀二十年代,“大山”的爺爺作為一名外科大夫,來中國行醫。
爺爺來中國的這段歷程在幼小的大山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來到中國。
而“大山”萌發出學習中文的想法是在他高中畢業后的暑假。

當時,熱愛攝影的“大山”來到了一個照相館打工。
在這個照相館中,他認識了一位加拿大華僑。
每次有華人來時,這位加拿大華僑就和當地的華人們溝通交流,“大山”的心里很是羨慕。
1984年,“大山”考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開始攻讀中國研究。
在多倫多大學學了四年中文,1988年畢業后,“大山”遠赴北京大學進修中文。
其實,一開始,“大山”并不叫“大山”。
最開始學習中文的時候,老師按照音譯的方式將他的英文名字翻譯為中文名馬克·陸士偉。
可是,他的父親將他名字中的“士”字寫成了“十”和“一”,結果讀作“陸加減偉”。
為了減少這種不必要的麻煩,他便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陸世偉”;而“大山”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源自于他扮演的一個小品的角色名。

1989年,23歲的“大山”有幸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元旦晚會。
晚會現場,他與一位巴西女留學生星海合作演繹了一個小品《夜歸》。
這個小品選用的是北大漢語中心對外漢語教材高級班的一個教材,專門教留學生北京的方言土語。
其中,“蓋了帽了”“餓過梭兒了”“我氣管炎了”等方言土語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些流行語言。
通過洋人說土話這種喜劇表演形式,引得現場觀眾捧腹大笑。
“大山”在這部小品中飾演的是一位名叫“許大山”的鄉下人,他穿著軍大衣,戴著雷鋒帽,說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剛一出場現場就掌聲雷動。

小品中的臺詞“玉蘭,開門啊,我是大山哪!”更是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小品《夜歸》一炮而紅,作品中的“許大山”形象也深入人心。
憑借著這一角色,億萬中國觀眾認識了“大山”這個洋面孔,也打開了他通向中國說唱藝術的大門。
之后,人們看到他,便親切地呼喊他“大山,大山!”
他心里想,“大山”兩個字加起來有六畫,而“陸世偉”的“陸”就有七畫,為什么不用簡單一點的名字,舍去復雜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大山”這個名字更加中國化,也更富有中國鄉土氣息,無形之中拉近了自己與中國人民的距離。

于是,他便正式改名為“大山”。
說起“大山”這個名字,不得不提的一件事便是這個名字起初是北大一位廚師的名字,那位廚師的真實姓名就叫作“許大山”。
當時,小品《夜歸》劇本中“許大山”這一名字就是借用了這個鄉土氣息較為濃厚的名字。
戲劇性的是,當時“大山”因《夜歸》中“許大山”這一角色走紅,獲得了無數觀眾的喜愛。
許多觀眾就給“大山”寫信,信封上寫著“北京大學留學生處——許大山同志收。”
結果,這一封封的信件就到了北大食堂那位廚師的手上。
由此可見,“大山”在中國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知名度了,他成為繼白求恩之后在中國最為出名的加拿大人。

有關大山身份的介紹有許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加拿大籍著名學者、主持人、相聲演員。
而大山來到中國,他最主要的身份便是相聲演員。
剛來到中國,他便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相聲這種曲藝表演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正式帶領大山進入相聲藝術的便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

1989年底,大山拜姜昆為師,在北京大學舉辦了隆重的拜師會。
拜師儀式十分浩大,北大校長、教授、留學生以及相聲界的幾代演員都在現場,大家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大會上,大山畢恭畢敬地給師傅、師娘三鞠躬,給師祖、師爺、師伯三鞠躬,正式地進入了師門。
在中國,學習相聲并不算一件特別稀奇的事。
重要的是,大山是一位外國人,在那個年代,會說中國話的外國人都屈指可數,更別說會說對普通話要求非常嚴格的相聲。
所以說,大山作為相聲家譜里第一個外國人,更是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進入相聲界的大門之后,大山更是執著于中國文化的學習,一刻也不曾懈怠。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山頻繁地在中國各地的全國性和地方性電視節目中表演相聲和小品。
除了相聲和小品之外,大山還不斷拓寬自己的領域。
他學習中國的歷史和詩詞,出演話劇,打快板,評書等等。
經過長時間的磨練,他的漢語水平已經十分流利,他對中國文化也已經非常熟悉,他本人可以說得上是一個“中國通”了。
距離大山剛來中國,已經有34個年頭了。
他在中國的數十年中,努力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推動了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同時,大山作為“中加文化大使”,在中國和加拿大兩國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

中國的媒體曾這樣評價大山,“大山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對于這位有著洋面孔的外國人可是高度認可的。
他雖然在長相上與我們迥然不同,但是在情感上,大家更多的是將他看成一位中國人來看待。
大山也曾在節目中央視春晚相聲《同喜同樂》中調侃,臺上的四位外國人中,要說與中國感情最深的就屬自己了,因為他娶了一位中國太太,所以晚會現場在座的各位中國人都是自己的娘家人。
說起大山與太太的緣分,就得從1990年開始說起。
當時,大山和一個美國樂隊在遼寧演出,期間他認識了一個負責樂隊接待工作的女孩,這個女孩就叫甘霖。
兩人認識不久便相互有了好感,常常一起約會。
到了1993年1月21日,兩人順利成婚,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甘霖是一位重慶女孩,長相甜美。

她的五官十分標致,大眼睛、高鼻梁、櫻桃小嘴、巴掌大的臉,十分符合中國人眼中的美女形象。
當然,在外國人大山眼中,她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婚后大山繼續著之前的工作,妻子甘霖負責幕后。
甘霖的性格十分溫婉,行為處事也十分低調。
雖然大山是公眾人物,但是妻子甘霖不愿在媒體上曝光,所以他們結婚的消息外界知道的人十分少。
他們夫妻兩人在北京街頭閑逛的時候,會保持兩米的安全距離,如果有粉絲朋友認出了大山,讓大山給簽名、合影,妻子甘霖就會在一旁耐心等待,直到大山忙完之后跟上來再繼續往前走。

就這樣,他們夫妻兩人仿佛形成了一種默契。
也正是由于他們太過于低調,以至于大家將和大山合作的張凱麗當成是大山的妻子。
當時兩人在春晚合作節目《常回家看看》,導演希望他們可以將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帶來。
大山想讓兒子感受一下春晚現場的氛圍,便將兒子帶了過來。
但是到現場才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帶了孩子。
在表演節目期間,身為演員的張凱麗一下子入戲,她馬上過來扶住大山,宛如日常夫妻。
大山的兒子位于大山和張凱麗之間,于是大家紛紛猜測張凱麗就是大山的妻子。
這件事情當時在網上傳得是有板有眼,導致許多人都信以為真。
但是大山并沒有將網上傳的不實消息澄清,在他看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分界應該明確。
大山和妻子甘霖共育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

其中兒子出生于1995年,女兒出生于1998年。
大山的兒子本來在北京的一所學校上小學,可是由于孩子是混血兒模樣,加之大山在當時名氣很大,所以每次到學校接兒子放學時,周圍便會有許多人來圍觀。
大山和妻子認為,這樣的成長環境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因此為了避免外界對家庭生活的打擾,大山將家人安置在加拿大,孩子也在加拿大上學。
于是,大山便當起了“空中飛人”,往返于中國和加拿大,他花一半時間在中國忙事業,另外一半時間在加拿大陪家人。

在上世紀90年代,大山在中國可謂是紅極一時,事業愛情雙豐收。
可是,就在他前途一片大好的時候,大山卻離開中國,回到了加拿大。
他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時,就是在中加兩國文化交流活動或晚會上以主持人的身份亮相。
為什么在事業大好的時候,大山選擇離開中國?
一方面,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

大山剛來到中國的時候,正處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當時西方一些文化傳入中國,引起許多中國人們的興趣,大家反倒是對于自己的傳統文化關注度不夠。
而當時學習中文的外國人并不多,這時大山作為一個外國人在中國說中文,這帶給了人們一種新鮮感,引起了中國人們濃厚的興趣。
同樣,當時一大批中國人熱衷于學習西方的文化,相聲等中國傳統文化出現了一個低潮期。
這時一位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傳統曲藝文化,也給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人一些心理安慰。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外交流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

然而,這時的中國并不缺少像大山一樣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的外國人,所以人們的新鮮感逐漸降低,大山在中國日后的發展將會受到阻礙。
另一方面,這是大山自己的選擇。
對于大山在中國贏得一眾觀眾喜愛的原因,大山的心里也是十分清楚。
要論說相聲的技藝,他自然比不上他的師傅姜昆等人。
但他卻能在中國大火,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外國人身份,這個身份給了中國人許多新鮮感。
然而,新鮮感過后,大山應該何去何從?
對于自己的發展道路,他靜下心后想了想,認為自己應該嘗試轉型,跳出相聲這個圈子。
之后,他便減少了在公眾面前露面,潛心鉆研如何實現創新突破。

時隔多年,大山重返電視舞臺。
此時的大山,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年輕小伙。
歲月已經在他的臉上留下了印記,如今他已經成為了一位中年大叔。
他將東方的相聲與西方的單口喜劇結合,推出《大山侃大山》欄目。
這個節目是一次全新嘗試,既有相聲元素,又有脫口秀色彩,是東西方文化的有效結合。
大山再次回歸劇場,也引來一批觀眾朋友們的追捧。
這些人大多都是大山老師之前的忠實聽眾,他們紛紛在大山的評論區進行評論。
評論最多的便是“大山老師,噢!那可是我童年的回憶,歲月不饒人啊!”“大山老師,您老了。”等等。

當然,這些人對于大山老師并無惡意,只是沒想到時間一晃而過,當時的帥小伙已經變成了大叔,大家都在感慨時間過得飛快。
對于大山的這次回歸,他自己也調侃道,大家看到他時,第一時間是拿起手機進行比對,看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大山。
“大家看屏幕看習慣了,看到真人不適應了。”大山老師打趣道。
大山老師的忠實聽眾有70后、80后,也有一批90后。
看到中國的90后,大山老師表現得異常興奮。

他表示,自己就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打交道,同時還開玩笑地說,“我來到這個國家,比你們都早。你們現在還適應嗎,中餐還吃得習慣嗎?”
作為相聲演員的大山,一如之前的幽默風趣。
近幾年,短視頻平臺爆火,大山也追隨時代的腳步,進行短視頻創作。
他的短視頻中除了一小部分介紹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絕大多數視頻是分享中國的傳統詩詞與古文。
大山老師對中國的詩詞文化有著較為深厚的研究,他的詩詞朗誦字正腔圓,情感充沛,不少網友紛紛在視頻底下留言,“大山老師更像是一位中國人。”“大山老師,您可以教我普通話嗎?”“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個外國人。”

大山老師所分享的視頻中,視頻的點贊量高達幾十萬,少則也有幾千。
2021年中秋節前夕,大山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個特別活動,通過朗誦宋代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以及為觀眾定制中秋祝福短視頻,給中秋節無法團聚的人們送上溫暖。
教師節前一天,大山老師通過視頻分享了唐代學者韓愈《師說》中的一個片段,“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山老師借《師說》之中圣人與愚人的對比告誡我們要不恥于師,要虛心學習。
2022年春節,大山老師也推出了詩詞朗誦以及專屬的個性化節日祝福,共同來慶祝春節的到來。

母親節快到的時候,大山老師推出了母親節特別優惠活動:將大山親情朗誦的唐詩《游子吟》加上量身定制的祝福送給敬愛的母親。
這幾年由于疫情的傳播,許多人不能團聚,大山老師借這個活動傳遞愛心,呼吁大家向母親表達感恩之心。
除了上述詩詞和古文朗誦之外,大山老師還朗誦過一系列作品,如崔護《題都城南莊》、李商隱《夜雨寄北》、王翰《涼州詞》等等。
今年春節,大山的師傅姜昆可謂是站在了風口浪尖。

起因是央視春晚上相聲演員姜昆和戴志誠的相聲《歡樂方言》被網友指出與大山2019年在多倫多“海外春晚”上演出的作品《大山侃大山:北京人說不了廣東話》十分相似。
2月9日,徒弟大山對于春晚抄襲門事件作出了回應。
他指出《歡樂方言》是1987年以來反響較為熱烈的保留節目,這個作品經過了臺上20多年的磨練后,在今年春晚再次展現出來。
而自己在2019年“海外春晚”中表演的《大山侃大山:北京人說不了廣東話》是師傅姜昆教給自己的。

大山表示,師傅姜昆并沒有抄襲,只能說自己的表演節目特別像師傅,這便是相聲的傳承。
雖然許多人仍然認為姜昆老師今年的相聲表演毫無新意,應該把更多的機會留給新人。
但是對于大山對春晚抄襲門的解釋,大家紛紛表示大山是一位重情義的人。
時光飛逝,在這幾十年中,雖然大山的容顏已經改變,但是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從未改變。
從他來中國至今,見證了中國的巨大發展變化。
他曾經說過,自己感受最深的便是大家的距離拉近了許多,人們之間的溝通也更加便利。
他希望,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可以更加密切。
這就是大山,中國人最喜愛的外國人之一。

《加拿大“洋笑星”——大山》 ;《 輕松走遍加拿大 英漢對照典藏版》 ;2010年07月
《大山:洋人相聲演員》 ;《美名 現代名人名字趣談 下》 ;2016年12月
《大山》 ;《星河漫話》 ;2000年09月
《大山:中國相聲界“洋面孔”如何笑貫中西?》 ;《光明網》 ;2021年12月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82631.html
上一篇:故宮修繕規劃(采用故宮修繕工藝)
下一篇:日本垃圾分類什么時候開始的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