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明朝土木堡歷史記錄(北城門外落下一架飛機)
發布時間:2024-09-02閱讀(18)
這是一組拍攝于民國初期的有關海州(當時叫東海縣)的老照片,海州位于今江蘇省連云港市市區的西南部,是一座有著兩千年歷史的古城。
這些圖片所呈現的是1914年前后的海州景象,其中有海州的城墻、海州的義德醫院、發生在海州的飛機事件以及100多年前在海州生活的人們。

海州城墻
海州古城是連云港的源頭、發端與起點,是一座千年古城。自秦漢以來,風光秀麗的古海州一直是經濟繁榮,商貿云集之地,素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城”的美稱。

北門碼頭
民國元年,海州直隸州改為東海縣。圖為海州(東海)北城外的一處碼頭,這里是傳教士在海州上岸的地方,蒸汽客輪可由海上直接通達到這里。遠處可以看到海州巍峨的古城墻。

城外人群
1914年11月6日上午,很多海州人涌到北門城外,圍觀著一個從未見過的“怪物”。人群里面除了有老少百姓之外,還有幾名荷槍實彈的士兵。在人們的前面拉著一道醒目的警戒線。

迫降的飛機
大家圍觀的“怪物”其實是一架德國飛機,對于當地的老百姓來說,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飛機的駕駛員叫普呂肖夫,他所駕駛的飛機在飛越海州附近的時候出了故障,以至在城外的天空上盤旋很久,最后在挑著白布的牧師指揮下,迫降在北門外西大嶺一片叫“窯塘”的空地上,所幸駕駛員沒有大礙,只是受了一點輕傷。

飛機碎片
這是警戒線內的景象,站在最前面的是一群士兵,他們來自白寶山的隊伍。地上有一塊正冒著白煙的物品,顯然是一塊從飛機上脫落的碎片。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23日,日本正式向德國宣戰。在這張圖片的備注上出現了“擊落”的字樣,應該是曾受到日本人的攻擊。

白寶山
圖中的這名僧人打扮的男子叫白寶山(和后來的一個悍匪重名),1913年,他率隊駐防海州,官職為清鄉統領。1915年被任命為海州鎮守使。這身奇怪的打扮說明他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

逃難的人
動蕩的時局讓很多人背井離鄉出外謀生。這是逃難的一家三口,窄小的獨輪車上堆放著他們的所有家當:一領草席,一個裝著瑣碎的笆斗,還有小男孩身子下坐著的很單薄的鋪蓋。

送病人回家
出城前往鄉下的路上所看到的一輛獨輪車,車夫正站在車旁休息,車上躺著一名生病的男子。因為道路顛簸,病人頭下枕著一個很厚的枕頭,能讓他舒服一些。他們是在從義德醫院回家的路上。

義德醫院
位于海州西城墻外的義德醫院(現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創立于光緒34年(1908年),是由美國基督教南長老會傳教士、醫學博士慕庚揚夫婦創建的。最初的醫院設在海州西門外石獅巷17號的一排民房內,雖然只有八間,卻開辟了港城乃至蘇北、魯南地區的西醫診療先河。

醫院近景
圖為剛剛建成的新醫院的住院大樓 。1913年,一名年僅14歲的女孩愛倫麗芬(美國實業家嘉爾翰的女兒)臨終捐資修建了這座醫院,并由慕庚揚任首任院長。

醫院藥房
義德醫院藥房位于住院樓的前面,和門診同在一座建筑內,在前面兩張圖中均能看到它的影子。從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在藥房里工作的都是中國人。

中國護士
兩名海州的婦女分別抱著一個傳教士的小孩子。當時義德醫院的人手非常緊張,為了應急,醫院培訓了一些有育兒經驗的婦女臨時擔任照顧新生兒的護士工作。

一群孩子
這張照片拍攝于1920年。一群海州當地的孩子在草坪上合影,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但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義德醫院里出生的。前排的兩個孩子手里各拿著一把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傳教士和孩子們
賴斯、摩根和他們的孩子們在一起。當時他們都是生活在海州的美國醫學傳教士,在江蘇的長老會任職。后來孩子們打扮完全是西式的,和當時的中國孩子差距明顯。

當地人家
一名當地婦女和她的孩子在自家庭院里的合影。女子裹著小腳,她的兩個孩子的性別并不確定,從衣著上看應該是女孩,但卻都留著短發,有些奇怪。

郊外風景
海州城西郊的景象,近景是一座開建的房屋,正在挖地基中,旁邊有幾個正坐在地上干活的婦女。曠野上堆放著很多白色袋子,有人正在搬運。往遠處看是連綿起伏的群山。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618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