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帶你走進美麗的云南(看生機如此盎然)
發布時間:2024-09-05閱讀(13)

9月7日上午,“云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場發布會在海埂會堂召開,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趙嘉 攝
云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有著“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的美譽,也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中國西南山地”“東喜馬拉雅地區”及“印度—緬甸”三大區域的核心和交匯區域,是全球生物物種最豐富且受到威脅最大的地區之一,云南的生物多樣性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
省委、省政府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采取積極有效措施
取得顯著成績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走在全國前列
強化頂層設計,高位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始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立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及專家委員會,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在全國較早制定實施《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2—2030年)》,先后頒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系列規劃計劃。成立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多次召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會議。今年7月29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高位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建立完善制度,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基礎不斷夯實
一是完善法規政策。繼頒布《云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云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后,修編《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印發《云南省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制定貫徹落實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意見和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實施辦法,在全國率先頒布《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成為我國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生物多樣性保護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二是強化執法監管。開展《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執法檢查,實施長江十年禁漁,定期開展全流域專項執法檢查,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三線一單”),健全生態環境、林草、農業農村、公安、檢察、海關等工作協調機制,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公開審理全國首例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預防性公益訴訟案件,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厲打擊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違法犯罪行為,形成嚴打嚴防嚴管嚴控的高壓態勢。
健全保護體系,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一是科學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自1958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地——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來,全省已建設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362個,積極創建亞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貢山等國家公園,建設全國唯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生物種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為輔的保護體系日趨完善,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0%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華蓋木 圖源:新華社
二是加強珍稀瀕危特有物種保護。實施珍稀瀕危、極小種群和特有物種的拯救、保護、恢復工程,巧家五針松、華蓋木、云南梧桐、亞洲象、滇金絲猴、綠孔雀、大理弓魚等一大批瀕臨滅絕的物種重新獲得新生。曾經在滇池野外滅絕的滇池金線鲃,人工繁育成功,重新引入滇池,種群數量不斷擴大,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范例。
三是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0.90%,其中,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占紅線面積的55.2%,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均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構建了云南“三屏兩帶多點”的生物生態安全格局,系統保護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生物多樣性寶庫更加穩固。
科學合理利用,綠色發展成為靚麗底色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利用云南生物資源稟賦,推動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開展“兩山理論”實踐創新,把打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作為云南加快綠色發展的突破口。
加強森林、濕地、草地和生物物種資源可持續利用,著力培育云花、云藥、云茶、云果、云菌等生物優勢產業,高原特色農業、生態旅游,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有力促進了云南綠色發展。

普洱思茅區祖祥有機茶園。虎遵會 攝
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和鄉村振興,努力把生物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高原特色農業和生態旅游成為綠美云南綠色發展的亮麗名片。
弘揚民族文化,文化多樣性得到傳承
協同推進民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把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納入生物多樣性保護范疇,載入《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充分發掘、傳承和弘揚民族生態文化。建立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發掘哈尼族梯田文化、納西族東巴文化、藏族圣境文化等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密切相關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和相關傳統知識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開啟了“民族文化促進自然保護”“自然保護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云南模式。
率先在全國開展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試點,為國家建立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度提供借鑒。
創新保護思路,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邁上新臺階
編纂完成《云南大百科全書·生態編》,系統構建了云南生態知識體系。在全國率先發布《云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全面系統闡述了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
在全國各省(市、區)率先發布生物物種名錄、生物物種紅色名錄、生態系統名錄、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和新物種新記錄種名錄(1992—2020年),全面系統摸清了云南省生物物種的家底和受威脅狀況,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和管理奠定了科學基礎。
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并在2016年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期間作了云南經驗介紹,贏得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與會各國嘉賓的高度認可。
強化監督整改,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堅決落實重要批示指示,開展高黎貢山(云南段)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核查,督促整改351個問題點位,高黎貢山生物生態安全綜合管護能力得到提升;采取雷霆措施,全面徹底抓好滇池沿岸違規違建整治,拆除滇池沿岸219個點(片)110.69萬平方米,恢復湖濱帶14公里,滇池沿岸過度開發、無序開發、貼線開發現象得到全面整治。
堅決整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問題,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行動,實現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核查全覆蓋。
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生態環境綜合執法的重要內容,嚴肅查處危害、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違法違規行為,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
加強宣傳教育,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共識共為
充分利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環境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主題宣傳活動,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開展宣傳周宣傳月、舉辦攝影比賽和大型圖片展、舉辦知識競賽、制作系列宣傳片、建設云南生物多樣性網上博物館等多元化宣傳,不斷提高公眾意識,呵護、保護生物多樣性逐步成為全社會共識共為。

特別是在籌備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期間,通過對亞洲象“北上南歸”的跟蹤報道,極大地提高了國內公眾和國際社會對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度,云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強化交流合作,伙伴認同關系持續增強
廣泛開展生物多樣性國際交流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持續推動與東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區域,歐盟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強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全球環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機構的合作,在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國家公園建設、外來入侵物種聯防聯控、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領域不斷拓展合作交流,實施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環境發展與扶貧、大湄公河次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紅河干熱河谷生態恢復與社區發展等一大批示范項目。
積極參與打擊跨境生物資源貿易犯罪國際聯合執法行動。積極推動知識、信息和成果共享,推廣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功案例,伙伴認同關系持續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辦好COP15,開創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局面
舉全省之力配合做好籌備工作,COP15第一階段會議精彩、圓滿、成功。主席視頻出席大會領導人峰會,發表主旨講話,宣布率先出資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大會通過標志性成果《昆明宣言》,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也為云南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注入了強大動力。

10月13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通過“昆明宣言”。雷桐蘇 顧彬 攝
云南將以此為契機,拓展COP15后續效應,積極爭取在昆明設立“生物多樣性中國昆明國際論壇”,深化區域國際合作,不斷開創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局面。
十年來
省林草部門主動擔當
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持續開展森林草原資源的
科學培育、保護和利用
為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
作出了積極努力
取得了明顯成效
強機制、抓管理,實現林草生態持續向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保護好林草資源,林草行業出臺了森林經營規劃、森林撫育實施細則,鞏固完善了林草資源監測體系,開展了森林濕地資源精準監管,林草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建立健全了覆蓋全省、分級負責、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林草資源保護管理機制,壓實生態資源保護責任,全面加大生態資源保護力度,森林資源監管實現了主動發現、常態執法。2021年以來,全面推行林長制,省級成立了以王寧書記、王予波省長任雙組長的林長制領導小組,建成從省到村五級林長體系,設立各級林長36999人。建立了總林長令發布、“林長 警長”“林長 檢察長”、林長巡林任務清單和重點工作問題清單等工作機制,森林草原資源得到更加系統、更加有力地保護。在省級林長的示范帶動下,各級黨委政府愛林護林積極性不斷激發。

高黎貢山 資料圖 杜曉紅 攝
十年來,云南森林面積從2.84億畝增長到3.03億畝;森林蓄積量由16.93億立方米增長到20.96億立方米,均居全國前列;草原綜合植被蓋度79.1%;濕地保護率57.77%,林草生態持續向好。
謀創新、抓保護,恢復珍稀瀕危物種種群
云南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42種、陸生野生動物386種,分別占全國的48.1%、56.27%。其中,在中國僅分布于云南的保護植物有212種,保護動物有65種。
十年來,云南林草部門在全國率先開展多項保護管理措施創新。
一是構建珍稀瀕危物種調查監測體系。目前,已掌握580余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底數,建立了亞洲象、綠孔雀、滇金絲猴、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等旗艦物種的常態化監測體系,實現了亞洲象種群的動態實時定位監測和預警。

白眉長臂猿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二是著力填補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空缺。探索開展了自然保護地外的野生植物保護小區、野生動物社區公益保護地等多種模式,率先提出將極小種群物種集中分布區納入“生態紅線”劃定范圍,并成功推動納入國家方案。
三是大力開展極度珍稀物種棲息地修復。修復改造亞洲象食源地9000多畝、整合劃定綠孔雀棲息地保護范圍13.8萬畝、引入社會公益資金修復滇金絲猴棲息地8400多畝。
四是系統構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體系。完成了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第一個十年規劃,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就地、近地、遷地、種質資源保存、人工繁育與回歸等多元化保護體系,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十四五”期間啟動了第二個十年規劃,確定實施101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護行動。

富民枳 昆明市瀕危動植物收容拯救中心 供圖
五是成功探索建立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制度。2010年在全國首家引入商業保險,開展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通過政府投保,賠付野生動物對人民群眾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截至2021年,全省累計投保5.31億元,兌付保險金4.85億元,切實維護了人民群眾利益。
六是全力破解人象沖突難題。十年來,通過持續保護,云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迅速增長、分布范圍逐步擴大,林草部門積極探索亞洲象保護與安全防范有效途徑,先后建立了亞洲象監測、預警和防控一體化體系和應急處置體系,組建了專業“護象隊”,建設社區隔離防護工程,實施了食源地建設工程。針對群眾關心的亞洲象肇事問題,及時調整補償范圍,合理提高補償標準,竭盡全力維護人象和諧。2021年,亞洲象“北上南歸”之旅溫暖了全世界。

大象食堂 張彤 攝
十年來,全省重點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分別達到83%和77%。亞洲象增長到300多頭,滇金絲猴增長到3300只左右,綠孔雀、西黑冠長臂猿等旗艦動物數量穩定增長。華蓋木、毛果木蓮、漾濞槭、滇桐、巧家五針松、云南藍果樹等30種極小種群植物種群,通過就地、遷地和繁育回歸等搶救性保護措施得到了有效保護。
深謀劃、優布局,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努力構建統一規范高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兼具云南特色、符合云南實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省委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省林草局研究確定了《關于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目標和思路》,明確了建設目標、工作思路和重點任務,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普達措國家公園 迪慶州委宣傳部 供圖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11種類型自然保護地362處,面積549.58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4.32%,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具規模。
自然保護地持續發揮出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供給優良生態產品和維護生態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晉寧滇池國家濕地公園 任紅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國家公園創建作為云南落實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標注性工程抓緊抓實。省林草局扎實組織全省自然保護地調查評估、生態保護空缺分析、重要生態系統調查、國家公園創建范圍、優化調整,全力推進國家公園創建。最近,亞洲象和香格里拉國家公園創建范圍和功能分區已通過國家林草局組織的專家論證。
強優勢、增活力,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充分發揮生物資源多樣性優勢,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林草產業發展,推動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惠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十年來,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基地提質增效、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初步形成以核桃為主的木本油料、特色經濟林、木竹加工、林下經濟、觀賞苗木、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林草產業體系。

臨滄堅果種植基地 視覺中國
2021年,全省林草產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較2012年增長了3.4倍。核桃和澳洲堅果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第一,林下中藥材面積、產值均居全國第一,野生菌種類、產量、產值均居全國第一。

怒江草果豐收 資料圖
涌現出昭通花椒、漾濞核桃、怒江草果、臨滄澳洲堅果、南華野生菌、普洱速生豐產林等一批優質生態產品,有效破解了云南廣袤山區有“生態”無“生計”難題,讓人民群眾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有更多的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
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
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讓云南生機勃勃
更綠色、更美麗
更多詳細內容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
看發布會實錄

整合自云南省網上新聞發布廳
編輯:馬正麟 李楠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0677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