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陰間的傳說從哪里開始(陰間為什么叫彼岸)
發布時間:2024-09-10閱讀(15)
人類的一些詞匯有時候細思起來非常的有意思,例如:“彼岸”這個詞匯,它通常指代人死后靈魂前往的地方,然而從字面上解釋,“彼岸”其實是河對岸的意思。
佛教傳說中有所謂的“三途川”,又作三途河、三瀨川、渡河、葬頭河,也是一般所說的奈河,一渡過三途川便進入了冥界境內。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簡稱《十王經》)記載,三途川之所以叫“三途川”,是因為此川分為:山水瀨、江深淵、有橋渡三瀨,死者的靈魂根據生前所造的業的不同,而決定要渡過哪一瀨。然而,這個說法并不可靠,今已判定《十王經》實為偽經,是宋人擅自杜撰的經書。
“三途”究竟指什么其實在本文中沒有多大意義,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佛教傳說中存在這么一條分隔了陽間和陰間兩個世界的河流。它的前身應該是印度傳說中的毗陀羅尼河。根據《往世書》記載,此河中充滿糞便、血液、骨頭等各種污穢,水流湍急。靈魂只有拽著牛的尾巴才能渡過此河到達冥界。所以古印度在安葬死者時要獻祭一頭牛。《摩訶婆羅多》中說:“恒河抵達祖先之地,成為毗陀羅尼河,有罪者不得過。”

【傳說在三途川變開滿了彼岸花】
在古希臘神話中,冥界存在著五條圣河:阿刻戎河(哀河)、科庫托斯河(哭河)、勒忒河(忘河)、皮里弗洛格同河(火河)、斯堤克斯河(恨河)。其中阿刻戎河(一說為斯堤克斯河)是隔開陰陽兩界的河流。河上的艄公卡戎負責運送靈魂渡河,但他個性貪婪,如果亡靈沒有送給他兩枚錢幣,卡戎就會拒絕渡其過河,那樣亡靈就會淪為游魂野鬼。故而古希臘人在下葬時,要在死者身上放上錢幣。
若還要繼續舉例的話,北歐神話里的冥界同樣與人世隔著一條叫做基約爾的河流。
為什么如此多的民族認為兩個世界之間的界限是一條河,冥界存在于河流彼岸呢?這其實與原始人的活動范圍有關。在技術尚不發達的原始時代,人類的活動勢必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當遇到一些寬闊、湍急的大河時,人類沒辦法渡過河去,他們的足跡就被限制在了河流的這一邊,彼岸成為一個無法涉足的異域空間。當這種地理上的隔絕與生命和死亡的隔絕重疊在一起,就形成了彼岸觀念,即認為死亡世界和活人世界是被河流分割開來的兩個世界。
對于凱爾特人來說,分隔生死的界限是大海,他們認為冥界在大海的彼岸。當一個凱爾特人死去,他的靈魂就會渡過大海到達“祖先的家園”。

【冥河上的艄公卡戎】
二、黃泉:通往幽冥世界的入口將陰間和河流聯系在一起,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們對于水的印象。水總是給人以一種陰冷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死亡。在民間傳說當中,妖怪和鬼經常出現于水中極其附近。中國人對于陰間的另一個別稱是“黃泉”,泉指的是泉水,這一別稱道出了死亡世界與陰間的神秘聯系。
“黃泉”為什么會用來指代陰間,已經不可考了。其二字最早見諸文獻記載是《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涉及春秋時候的一段故事:
鄭莊公的母親姜氏偏愛鄭莊公的弟弟段,煽動段篡奪鄭莊公的王位。結果失敗了,鄭莊公的弟弟自殺,鄭莊公將母親發配到了穎城,并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穎城的官員穎叔考聽說了這件事,就去勸鄭莊公原諒自己的母親。鄭莊公也聽進去勸告了,然而他已經發過誓言,怎么能違背呢?穎叔考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叫人在地上挖了一個洞,直到泉水涌出來。土壤通常為黃色,所以“黃”也用來形容或直接指代土地,從土地中挖出來的泉水,故而叫“黃泉”。鄭莊公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然黃泉已經挖出來了,那么鄭莊公也就可以和自己的母親相見了。

【鄭莊公和母親姜氏】
穎叔考玩了一個文字游戲,鄭莊公說的“黃泉”實際指的是冥界,穎叔考故意將其解讀為地下的泉水。然而反過來一想,“黃泉”一開始或許指的就是地下的泉水——它字面上反映出來的就是如此,然后引申出了冥界的含義,后來引申意逐漸取代了本意,這種現象是經常發生的。然后穎叔考又從字面上回溯到了黃泉的本意上。
至于為什么黃泉會引申出冥界的意思呢?水和死亡的聯系已經談過了。接下來是土地與死亡的聯系,人死后尸體一般都會被埋到土地中去。不僅是人,任何生物死后,肉體都會重新回歸到土壤里,因此可以說土地是尸體的積累。
從地面上往下挖,要挖得足夠深,才能見到泉水。深的地方也就比較幽暗,再加上涌現出來的水流所帶來的潮濕之氣,便更加陰寒。這無疑跟人們想象中的冥界的氣氛非常相似,所以黃泉也就成了冥界的代名詞了。
寫到這里我就不由得想起了《午夜兇鈴》里的井,井和鬼不是偶然的遇到一起的。所謂的“井”,其實是通往幽冥世界的入口。

【井是通往幽冥世界的入口】
三、到了冥界要脫衣服《十王經》上還提到了三途川上有一個鬼婆叫做“奪衣婆”或“剝衣婆”,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專門剝人家衣服的老太婆,身長十六丈,眼如車輪,相貌奇丑無比。當亡靈來到三途川旁邊尚未渡河時,奪衣婆就會沖上來,不由分說的剝光他的衣服,然后把衣服扔給坐在附近一棵樹上的懸衣翁,懸衣翁隨即將衣服懸掛在樹枝上。然后亡靈就得光著身子趟過三途川去,去閻王爺那里報到。《十王經》雖是偽經,并不見得其中的每句話都是假的,有可能它是已有的說法改頭換面糅合到一起。
接下來說一則巴比倫史詩《伊斯塔爾下冥界》的故事:
伊斯塔爾是愛與美之神,也是生育與富饒之神,有一回她不知道為何決定下冥界去。冥界的統治者是伊斯塔爾的姐姐艾蕾什乞嘉爾,她對妹妹的到來感到很不安,懷疑妹妹別有用心,于是打算叫伊斯塔爾有來無回,派守門人按接待死者的規矩接待伊斯塔爾。
進入冥界一共要穿過七重門,當伊斯塔爾經過第一重門時,守衛伸手過來奪走了她的王冠。伊斯塔爾責問守衛,為何如此大膽,敢奪走她的王冠?守衛回答說,這是冥界的規矩,每個來到冥界的訪客都必須遵守。接下來,每經過一重門,守衛都拿走女神的一件首飾,或一件衣服。

【奪衣婆】
最后伊斯塔爾穿過七重門以后,她的衣服已經被剝光,首飾一件都不剩了。艾蕾什乞嘉爾命令侍從對伊斯塔爾釋放邪氣,并將她關押起來,令她永遠不能復生。
這則神話中同樣出現了奪走衣物的規矩。為什么死者要被剝奪衣物呢?因為衣物乃是人的身份的象征。盡管人類的優勢體現在智力上,然而智力是一種內在的素質,它必須借助一些外在的形式才能顯現出來,服裝就是這樣一種形式。因為穿著了服裝,人類才和非人的生物區分開來了。
而死者是被排除在人類之外的,所以某些民族為了強調死人或活人的區分,會抹去死者曾經作為人的身份象征,即體現為死者在進入冥界時必須被扒掉衣服。透過這種符號的剝奪,使死者從人轉化成了非人。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0870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