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9-10閱讀(15)
“我發現您的胸口有一顆黑痣,但奇怪得很,怎么穿著兩層衣服還能看見?”“不是兩層,而是五層絲質衣服啊!”這是傳說中的唐代官員和一位阿拉伯客商的對話,客商為中國絲綢之薄驚奇不已。
一件衣服能有多薄,穿了五層還能看見胸口的痣,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衣服嗎?
您別說,還真有這樣的衣服!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個竹箱,竹箱內隨葬的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夫人辛追生前所喜愛的服飾,其中就有這樣一件清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紗衣——西漢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

此件素紗襌衣為交領、右衽、直裾,類似漢時流行的上下衣裳相連的深衣,而袖口較寬。除衣領和袖口邊緣用織錦做裝飾外,整件衣服以素紗為面料,沒有襯里,沒有顏色,故出土遣冊稱之為素紗襌衣。襌衣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共用料約2.6平方米,僅重49克。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疊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
素紗襌衣輕薄而透明,如何穿著呢?
有觀點認為這是一件穿上后令胴體若隱若現的性感內衣,是辛追為取悅丈夫,爭寵獻媚的行頭。但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一件裝飾性的服裝,是愛美的墓主人為凸顯與眾不同的柔美飄逸氣質,特意在色彩艷麗的錦袍外面罩上一件寬袍大袖。輕薄透明的襌衣,使錦衣紋飾若隱若現,從而襯托出錦衣的華美和尊貴。也有學者認為,素紗襌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時套在婚禮服外面的罩衫。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領口和袖口有絳色錦邊,符合《儀禮》上記載女子出嫁時在婚禮上所穿罩衫的形制特點,故應是古代婦女結婚穿的禮服之一。

其買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一共兩件,除了直裾素紗褝衣外,還有曲裾素紗褝衣,衣重48克,它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那么這件衣服去了哪里了呢?
時間回到1983年10月22日晚上,一個17歲的少年,偷偷潛入了當時安防還不完備的湖南省博物館內,然后順著通風窗戶爬到了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的陳列室里,六個大型玻璃展柜全部被打碎,盜走了三十一件文物以及一些復制品,其中就包括了兩件素紗禪衣件。

隨后長沙馬王堆漢墓特大文物失竊案震驚全國,全長沙都在追查。幾天之后,有人在省博物館附近的公園撿到一個包,打開一看竟然是被盜走的部分文物。在另一邊郵局也接到一個神秘女人投遞的包裹,而包裹里也是馬王堆部分文物。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又過了幾天,有一個叫許反帝的少年因在商店偷竊被抓,審訊過程當中,許反帝說出了自己偷盜馬文堆文物的犯罪事實。原來許反帝偷的這些文物后帶了回家,被他的母親許瑞鳳發現,一開始許瑞鳳并不知道這些是什么東西,只以為是普通物件,為了避免兒子被抓,就燒毀了一部分。而那件48克的素紗襌衣就在其中。后來她才知道兒子偷的是文物,想著還回去就沒事了,所以就有了前面的"故事",最后許瑞鳳和許反帝均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素紗襌衣到底多珍貴?
據了解,素紗襌衣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厘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厘米就有40根至50根紗。透空率為75%左右,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因其密度較為稀疏,孔眼里充滿織物的表面。同時紗料的旦數小,絲纖度細,這也就是為什么素紗襌衣如此之輕薄的原因。

“旦”全稱旦尼兒,是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專用的計量單位,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
湖南省博物館曾委托一研究所復制這件總重49克的直裾素紗襌衣。但該研究所復制出來的第一件素紗襌衣的重量超過80克。后來,專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來現在的蠶經過進化,體型比幾千年前的要大許多,吐出來的絲明顯要粗、重,所以織成的衣物重量也就重多了。于是專家們著手研究一種特殊的食料喂養蠶,控制蠶寶寶的個頭,再采用這些小巧苗條的蠶寶寶吐出的絲復制素紗襌衣,終于織成了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紗襌衣,而這一研究整整耗費了專家們十三年的心血!

我們現在在湖南省博物館看到的素紗襌衣其實就是專家們耗時十三年的復制品。由于西漢直裾素紗襌衣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國古代絲織史、服飾史和科技發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所以它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并且于2002年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0896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