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為什么那么多夾腳趾的鞋(西豐往事關于夾鞋)
發布時間:2024-09-13閱讀(13)
我對鞋的稱謂一直稀里糊涂,因為叫法太多,總是弄不清楚。就像小時候分不清左右腳,經常把鞋穿反一樣。等我能分清反正了,發現大家都改穿從商店里買的膠皮鞋了。而那些手工縫制的“夾鞋”沒有了。在我的認知里鞋就分兩種,一個是冬天穿的棉鞋,另一種就是夏天穿的夾鞋。后來我才發現這樣的歸納也不太精確,因為棉鞋只有北方人冬季才穿,而南方人四季都能穿夾鞋,夾鞋應該是一種鞋的樣式,不一定是專門區分季節的稱謂,但事實上大多數人就是這樣認為的,夾鞋跟單鞋是一個意思。

還沒把夾鞋的意思弄明了,第二個問題又來了。人們常說的那種“千層底”鞋,是不是就是“夾鞋”的一種呢?自從聽了那首“最愛穿的是母親納的千層底兒……”歌曲后,我就一直這么想。我出生自60年代,打記事時起,母親在油燈下給全家人納鞋底的身影就印在了腦海里,母親一做就是兩雙,一單、一棉,做好后擺在箱蓋上就像工藝品一樣好看。前不久我看了一本關于民俗的書,書中涉及到鞋的部分寫了很多,沒想到中國人在穿鞋這件事上有那么多說道,里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夾鞋有男、女兩類。是布鞋的一種。因為輕便實用,從前男子經常穿,而都是家里的婦女親自制作。鞋底是用袼褙疊摞,合粘六七層,俗稱“千層底”。鞋幫以單層袼褙畫樣剪成,然后裱上鞋面,在鞋口處鑲上布條,以黑布為主,在民間習慣稱黑色為“青”,故也稱“青鞋”。青鞋又分為“雙擠臉”“單擠臉”“不擠臉”幾種。雙擠臉鞋鞋臉掐兩道皮梁,鞋面一分為三,鞋頭前凸有翹,側形象船,名“雙臉兒鞋”;單擠臉鞋則是鞋前臉單鑲皮梁一道,叫“單臉兒鞋”。又叫“傻鞋”或“和尚鞋”。以前我不明傻鞋是啥意識,主要是不知道“傻鞋”的"傻"字怎么寫,還以為是 “煞野”的“煞”呢?

我問過一些搞過民俗的人,他們說一般不擠臉的鞋都叫“夾鞋”。民國前說道比較多,那時候女人興裹腳,穿的是三寸金蓮,也叫“弓鞋”,做工繁復多以巧工繡花為之。民國后,女式夾鞋滿漢無大差異。青年女子都開始“放足”,喜尚繡花鞋,亦稱“繡鞋”“緞子鞋”。滿族女子夾鞋亦多雙擠臉,喜歡美的女子特用綢緞堆云錦,有人稱之為“云子鞋”或“大云鞋”,鞋面或絨或布,綢、緞,皆用五色絲線繡飾。

在過去民間風俗:女孩子長至八九歲,就開始學做針線女紅,做鞋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課,早早就開始練習,直至嫁人。那時候講究的是,女人的做鞋工藝技巧要爐火純青,更要埋首閨房,不舍晝夜。趕制出一雙雙繡鞋,待婚娶時帶往夫家,一作陪嫁,二顯手功。屆時,婦女們爭相觀評,議論新婦巧拙。

到了60年代以后,開始流行軍鞋,黃膠鞋或解放鞋。鄰居的大姐姐特別愛打扮,那時候鞋面時興土黃色,她就將剛買來的新黃膠鞋浸在堿水里 ,泡一個晚上,然后使勁用水刷,再用白色粉筆涂鞋面,再刷,如此反復,直至滿意位置。到了70年代,又時興“北京鞋”,塑料白底,底邊再鑲雙道黑牙兒,燈芯絨鞋面,分棉、夾兩種 。有高幫和矮幫之分,系帶,俗稱“北京棉”。

女式單夾鞋是方口,拉帶過腳面,也叫“拉帶兒鞋”“大邊鞋”“板兒鞋”等。男式鞋臉長蔽腳面,暗埋彈力布于鞋口,叫“賊鞋”。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類皮鞋、布鞋、高跟鞋、平底鞋、休閑鞋、旅游鞋、運動鞋等相繼都出來了,品式千千萬萬,這時候民族傳統的鞋子都不見了,除非在戲劇舞臺上能看得見。關于鞋你見過多少種?還有印象嗎?歡迎討論,留言,再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1258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