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變形計限量版鞋(變形記又添奇葩)
發布時間:2024-09-13閱讀(17)
苦什么都不能苦孩子。
這句話是早先窮怕了的中國人,在生活質量提高之后悟出的真理。
幾十塊的小汽車你總是三五個的給孩子買,反正不貴;幾百塊的花裙子,你逛街也得給女兒帶幾件,反正四季都穿得上。
“我總是不能忍受孩子為了一個新玩具眼淚汪汪看著我的眼神,仿佛不給他買就是委屈了他。”——一位電影同行的媽媽如是說。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不能只手遮天了,他如何在眼花繚亂的物質世界準確找到自己想要的?
家長提供的物質選擇太多,多到過剩,孩子才會在選擇中迷失。

1.物質選擇太多容易減少孩子的滿足感
幾個孩子一起在游戲區玩,影神朋友家的小孩木木最機靈。原本自己玩著積木,看見別的小朋友在涂鴉,立馬走過去一塊玩。沒多久瞧見有人在玩球,也跟著過去搶球。因為始終惦記著其他玩具,最后什么都玩不好。

美國弗吉尼亞的研究者認為,最適合孩子的玩具數量是5個。
當玩具少于5個,孩子可能會出現自卑心理;
但如果數量超過5個,會出現分心、限制創造力。
所以,其實不是木木貪心,是選擇太多,“挑花了眼”。眾多的選擇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們忽略內心真正的渴望,自然也就無法體驗極致滿足感。

2、物質選擇太多容易讓孩子形成歪曲的金錢觀
從玩具說開去,生活中我們給孩子買衣服、買零食、買電子產品等等。
這些物質上的極大滿足,都會把他們推向一個金錢鑄就的深淵。
《變形計》中的劉珈辰,備受父母寵愛,幾乎要什么買什么。
品牌的鞋從平價到限量只要看中必須得收入囊中。
而且每周都要扔幾雙,鞋不能穿超過五回,因為“上鏡次數太多了”。

早餐點了300塊的量,每樣只吃一點剩下的全部扔掉。
在她眼中,人生只有三件事:吃飯、睡覺、花錢。
啊嘞?難倒沒有上鏡?

她認為只有自己大量的往外花錢了,父母才能有動力掙錢。
這是促進家庭和社會發展的方法。
反觀父母,父親認為養女兒就是盡量滿足她的需求,要富養。
沒成想孩子花錢如流水不說,還衍生出【錢就是自尊】的扭曲觀念。
給了錢卻沒有限制,給了錢卻不給教育,最終養出一個坐吃山空的蛀蟲。

3、物質選擇太多容易讓父母角色淪為提款機器
家長看來,如果孩子開心,花出去的錢都是值得的。但到了孩子那里,這愛就起了變化。他們會誤以為物質是關心和愛的表現。以為“物質=愛”,繼而不斷提出物質上的要求。
誰對孩子最寵愛,孩子就越喜歡誰越跟誰親,甚至會為達到目的而表現出“討好、撒嬌”。
這是種假象,千萬別為此就成就感爆棚,覺得孩子是愛你。
也許,他是把你當成了提款機。

4.“萬能爸爸“的物質課堂
影神身邊一位外國朋友,在類似問題上育兒有方。
小朋友心心念念想要新的小汽車,爸爸蹲下身問:“家里已經有汽車了,你為什么還想再買一個呢?”
孩子回答:“因為它動起來有音樂,還能發光。這樣我就可以在晚上玩~”

父親忍住笑意,耐心地說:“那我們回家研究一下讓你的小汽車又能唱歌又能發光不是更好?爸爸可以嘗試改裝你的小汽車,有你幫我,咱們就可以擁有一輛與眾不同的車啦。”
孩子想了一下,眼神忽然亮起來,然后父子倆擊個掌,特開心地回家搞研究去了。
你手里握著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不是,我們可以讓它變成最好的。
既打消了孩子任性消費的想法,又能度過一段難忘的親子時光,這招高明。
5.節制的滿足
其實,物質問題的本質還是出在了家長這里:讓孩子得到的太容易,所以不懂珍惜。

父母賦予孩子物質選擇的權利,但是卻忘了提醒他要承擔選擇的義務,忘了提醒他要對選擇的東西負責任。這也就是為什么玩具越來越多、衣服越來越多,最終都塞進了箱子底。
只有節制地提供物質選擇,孩子才能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復雜的社會誘惑中目不斜視地穿行而過,才能學會加倍珍惜擁有的快樂。
爭做精神自由上的巨人,物質自由上的矮子。
獲取廣博世界觀的同時,兼具樸實的金錢觀。
影神覺得,這是孩子萌芽時起,家長應該為他上的第一堂財商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1301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