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9-18閱讀(8)

遇見非遺 · 唐昌布鞋制作技藝
鞋,又稱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著踐行與規(guī)范的巧妙融合,有著腳踏實地、穩(wěn)步開拓的美好寓意。
在郫都區(qū)唐昌鎮(zhèn)鄉(xiāng)村十八坊
有這樣一家布鞋店
始終堅守傳統(tǒng)手工布鞋制作技藝
做出了一雙雙深受大眾喜愛的布鞋
用一針一線縫出“國家級非遺”

唐昌布鞋歷史悠久
唐昌布鞋是我國千層底布鞋的一個分支流派,起源于川西毛邊布鞋,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據史料記載,明代禁止庶民穿靴,于是,千層底布鞋成了萬千百姓的必需品,開始在民間盛行。
不同于一般的包邊布鞋,川西地區(qū)流行毛邊槽眼布鞋,其鞋底、鞋幫的制作工藝比較獨特。這種毛邊布鞋的鞋底經過砂邊處理,更加經久耐穿。

據《成都通覽》記載,清末宣統(tǒng)年間,成都地區(qū)銷售和生產布鞋的店鋪多達數百家,形成具有川西文化特色的“靴鞋幫”,而唐昌鎮(zhèn)生產的布鞋,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冠絕川西”。
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機械化迅速取代人工,唐昌布鞋的鼎盛時期早已消逝。目前,在唐昌鎮(zhèn)還繼續(xù)堅持做手工布鞋的,只有唐昌布鞋的第三代傳承人賴淑芳一家。
唐昌布鞋制作工藝
唐昌布鞋歷經多年的發(fā)展傳承,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藝流程體系,這個體系中,需要32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

其工藝流程大致為:備料→布料縮水→調制漿糊→打布殼→曬布殼→排版→下樣→切樣→包蓋板→托里托面→剪幫→下口條→接口條→壓口條→疊幫→包口條→標配編碼→納底→修邊→翻底邊→打堂底→浸口(安裝松緊)→捶底→绱鞋→楦鞋→烘鞋→砂邊→剪邊→粘邊→粘后跟→拆楦→總檢。
經過復雜技藝制作的唐昌布鞋,有著輕便、起步、不濕足、不變形的特點。

“做布鞋要靜得下心來,手工做布鞋更是不能含糊,打布殼、排版、納底、修邊、绱鞋、烘鞋、剪邊……每一道工序的質量都必須保證,做得不好的就要返工,不能含糊了事。”賴淑芳說,手工制鞋是從父輩手里繼承來的手藝,唐昌布鞋更是得到了的肯定,將手工制鞋的工藝傳承下去,做出高質量的千層底布鞋是她將一直堅持做下去的事情。
唐昌布鞋產業(yè)化發(fā)展
如今,納一雙鞋,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成為了戰(zhàn)旗村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的一項產業(yè)。

“一雙布鞋,蘊含的是自然和諧的傳統(tǒng)文化,它是一面旗幟,我不能讓這面旗幟倒在我們這輩人手里。”80后的艾鵬是賴淑芳的兒子,2015年,他放棄了穩(wěn)定的國企工作,回到唐昌鎮(zhèn),開起了唐昌布鞋淘寶店。除了網絡銷售,客戶還可以根據尺碼、款式和圖案,實現私人訂制。

同時,艾鵬在設計上引入新的布鞋樣式,并嘗試和棕編、蜀繡等非遺項目結合,在鞋的圖案樣式上更多樣。當傳統(tǒng)工藝遇上互聯網和新設計,也讓唐昌布鞋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歡。
發(fā)展歷程
1938
賴淑芳的父親賴學成上門拜師學藝
1952
成立“布鞋手工業(yè)互助組”
1954
“三山鞋店”被并入當時的“灌縣布鞋合作社”
1956
“解放布鞋”成為拳頭產品
1958
“崇寧縣布鞋合作社”升級為“郫縣制鞋廠”
1962
賴學成回歸布鞋制作的老本行
1964
“郫縣制鞋廠”的生產開始逐步回到正軌
1980
22歲的賴淑芳進入“郫縣制鞋廠”工作
1984
“郫縣制鞋廠”徹底脫離了計劃經濟來到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
1989-1990
榮獲省優(yōu)、部優(yōu)、“山城杯”、“芙蓉杯”等各類獎項
1998
7月28日,“郫縣制鞋廠”正式解體
2004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永久收藏、展示“唐昌布鞋”
2015
唐昌布鞋制作工藝獲得“郫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2016
唐昌布鞋制作工藝獲得“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2018
2月12日,視察戰(zhàn)旗村時,花錢買了一雙唐昌布鞋
8月8日,唐昌布鞋入駐戰(zhàn)旗村“鄉(xiāng)村十八坊”,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展示布鞋制作的完整過程,將制作工藝“觀光化”
12月,唐昌布鞋傳統(tǒng)制作技藝入選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
5月24日,郫都手工制鞋技藝(唐昌布鞋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700年的歷史
幾十年的堅守
相信唐昌布鞋
一定會越走越遠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2356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