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可以當傳家寶的物件(一個做鞋用的木夾)
發布時間:2024-09-18閱讀(14)
娘的紅色木夾■劉紹堂,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可以當傳家寶的物件?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可以當傳家寶的物件
娘的紅色木夾
■劉紹堂
姜晨 繪
娘的傳家寶,是一個做鞋用的木夾。木夾用紅色棗木做成,經年累月被磨得光滑照人。說它是娘的傳家寶,是因為娘用這木夾做了很多對社會、對家庭有益的事。
母親當年常講,用木夾做軍鞋支前的事。那是1944年春季的一天,敵人在冀魯邊區進行拉網式大“掃蕩”。在我們村北堿河灘的那場阻擊戰里,八路軍一個連將從河北省鹽山縣小馬家據點出來“掃蕩”的幾十名鬼子大部消滅。
當時,身為民兵的父親,負責抬擔架護送傷員和犧牲的戰士。他們經過我家時,母親看到戰士們穿的鞋子大多都破了,有的用繩子一道道地捆著,還有人露著腳趾。更令人心酸的是,一位烈士竟只穿著一只鞋!母親很痛心,回到家對我姥姥說:“八路軍戰士為咱拼命流血,咱得讓他們穿上鞋!”
說干就干,母親將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拆了,用粗布被里做鞋底,用青色的被面做鞋面,又找來破衣服撕成碎塊,打成布夾子做鞋襯。
為把軍鞋做好,姥爺找了一塊棗木,請木匠做了一個納鞋底用的木夾。這木夾,在冀魯邊區的樂陵和鹽山交界一帶,是尋常老百姓家做鞋常用的工具。它由兩塊寬20多厘米、長約二尺多的木板組成,中間部位用鐵軸固定。納鞋底時,兩腿將木夾下部夾緊,木夾上部緊夾著鞋底,比起用手拿著鞋底一針一針去納,既省力又快捷。
在昏暗的油燈下,全家齊動手。母親納鞋底,縫鞋幫。姥姥識幾個簡單的字,也會畫些花草。她把柳樹枝燒成炭做筆,在鞋底畫上花草,寫上“抗日光榮”“殺敵立功”,再將用煮杏樹根水染成的紅線,沿著畫好的痕跡繡上去。姥爺在門口觀察動靜,一旦發現可疑情況,立即給屋里傳遞信號,母親和姥姥就迅速把鞋藏入炕洞中。半個月后,軍鞋做了兩包袱。
當36雙繡著“抗日光榮”“殺敵立功”字樣的布鞋送到部隊時,戰士們向母親敬禮,紛紛表示:“穿上擁軍鞋,一定要多殺敵人!”那時,駐冀魯邊區的部隊領導龍書金、陳德曾夸獎母親,說她送的鞋能保障一個排。從此,母親成了我們當地小有名氣的支前模范。母親說:“多虧這木夾,用它做鞋又省力又方便。”意思是,功勞有這木夾的一半。
新中國成立后,這木夾又派上了新用場。
那時,家里打油稱鹽的日常開銷,孩子滿月的份子錢,過年添置新衣和表達喜慶的鞭炮錢,差不多都是娘用這木夾做鞋賣掉掙來的。白天,母親去生產隊干活,夜晚就在油燈下用木夾納鞋底、上鞋幫。
我記憶最深的是,我從小喜歡讀一些兒童讀物、小人書,所需錢大都來源于娘用這木夾做的鞋。我長大后,入了團,非常喜歡讀《中國青年》雜志。那時,訂全年的雜志需要幾元錢,可家中很難拿出來。母親最了解我的心,親切地安慰我:“有用,咱就訂!”她又連續幾個夜晚做鞋到天亮。那天,到集上賣了鞋后,母親一到家就交給我一份全年的雜志訂閱單,我高興得跳了起來。再看看母親手上的老繭和血泡,我忍不住淚流滿面。
從一份份雜志上,我認識了董加耕、侯雋、邢燕子,特別是認識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可貴品質,這對我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1964年12月,我應征入伍。臨行前,母親又將木夾找了出來,接連兩個夜晚忙到雞叫,做出一雙結實的千層底布鞋和15雙鞋墊,每雙鞋墊上都有“當兵光榮”或“保衛祖國”的大紅繡字。
我從老家帶到軍營的物品,都與這做鞋的木夾有關。一是母親用木夾做鞋賺錢訂的《中國青年》合輯本,二是一雙結實的千層底布鞋和15雙鞋墊。
對于專刊雷鋒事跡的《中國青年》合輯本,我經常反復閱讀,將雷鋒的事跡和日記,深深地記在腦海里。母親不識字,還常托人給我寫信,激勵我“好好干,要像雷鋒那樣做人做事”。
我休息時穿著母親做的千層底布鞋,心里格外溫暖。那鞋墊,班里戰友每人一雙,每當訓練或執行任務碰到艱險時,戰友們都會相互打氣:“別忘了家鄉老人‘當兵光榮、保衛祖國’的囑托。”之后,大家立馬虎氣生生、信心百倍。
母親愛那木夾,因為它承載著艱苦歲月中的風風雨雨;我們愛那木夾,因為它將一位普通婦女的母愛,傳遞給了她的兒女。
這木夾,理所當然地成了娘的傳家寶,我們子女更是這傳家寶的受益者。
去年,小外孫入伍時,我又將木夾的故事講給他聽,期望他也當一個不負新時代的好兵!
(本文刊于《解放軍報》2021年9月26日“生活周刊”版,內容略有刪改)
來源: 解放軍報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26770.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