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4)
都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古代服飾之類的也是真的好看,現在我們也能看到很多穿著漢服梳著發髻的小姐姐,小哥哥。衣服我們見得也不算少了,所以今天要講的是盤點那些古代女子的發髻。在古代一個精致的妹子,咋能沒有一個漂亮的發髻呢?
飛仙髻
這個飛仙髻就一般都是把頭發全都束上去,在頭的兩側各盤上一個高高的髻,根據《炙轂子》中記載到:"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叫法就這么來的,這個發髻多用于仙女與未出閣的少女。所以,發髻也是古人用來判斷一個人年齡的標志。

單螺髻&雙螺髻
這個單螺就是將頭發全部梳起來成一扎,梳在大概頭頂的位置,然后將那一大撮的頭發盤成一個田螺的樣子。在永泰公主墓石槨內的所刻畫的雕飾就有出現過這類發髻。

有單就有雙,所以還有一個雙螺髻,和單螺髻一樣,只不過是從一個田螺變成了兩個田螺,雙螺髻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畫》中有出現。
這兩類發髻在初唐盛行,至宋、明時期都還能看到這種發髻。

靈蛇髻
這種發髻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它可以隨便你纏繞成各種形狀,很是方便,也因為它盤在頭上像靈動的小蛇一般,所以叫做靈蛇髻,據說是曹魏文帝的妻子甄后所創。也因為方便,不需要過多繁瑣的發飾去點綴,簡單好看所以當時很受追捧。

驚鵠髻
聽名字就十分的高大上了,驚鵠髻是一種雙高髻。梳這類發髻需要把頭發提起了,編盤成驚狀之鳥展翅欲飛的樣子,當然發量不夠的也有先把義髻做好,然后固定在頭頂的。義髻就是假發,上述的螺髻也有用義髻編盤固定頭頂的說法。據傳驚鵠髻在漢末三國(魏)時就有,馬縞《中華古今注》:"魏宮人好畫長眉,令作蛾眉、驚鵠髻。"先在宮廷中盛行,后傳入民間,直到了唐代,都還風靡于長安城中。

墮馬髻
魏晉南北朝婦女間的一種常見發髻,因為發髻置于一側,似墮非墮,就被稱為墮馬髻。墮馬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孫壽最有名的就是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因為這十分受丈夫喜愛,也就這樣在當時民間十分盛行。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4744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