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10-23閱讀(28)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山東省鄆城縣,說到鄆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水滸傳》,“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千百年來,水滸文化深深滋潤著這片古老的土地。然而,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美食不是黃安驢肉、皮家燒雞、戴家肉火燒、外貿(mào)石鍋魚、呂家包子,而是何家壯饃。何家壯饃,幾乎是每個鄆城人都牽掛的美食。他們品嘗到的不僅是美味,更是厚重的鄉(xiāng)情。普通的食材,卻有著令人咂舌的味道,那旋繞在口齒間的壯饃香味,對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來說,更是傳遞著家鄉(xiāng)的味道。

那旋繞在口齒間的壯饃香味傳遞著家鄉(xiāng)的味道
“壯饃”之名稱,江南塞北大約都有,但是名稱雖同,因了做法的不一樣,所以也就有了極為不同的風味。比如徐州壯饃,又稱“鍋盔”、“鍋拍”,用未發(fā)酵的面(咱們俗成“死面”)做成。大約是將面團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搟面杖,一頭固定,一頭坐在身下,用身體的重量壓搟面杖,用來揉面團,和咱們以前民間手工蒸饃類似,俗稱此法為“腚踹面”。做成厚約1-2厘米,直徑約50厘米的圓形厚餅,放在平鍋上炕,炕熟后兩面呈黃色,外皮酥脆。徐州人多配以羊肉湯、辣椒醬辣椒油之類的,滿頭滿臉汗的吃下去。臨近的豐縣壯饃大抵同此; 再比如河南、西安的壯饃,也基本上類似于此,只是形狀上稍異。此類壯饃咱們一般俗稱素壯饃。 鄆城何家壯饃則頗不同于以上做法,其風味也自是別有特色。

鍋盔

鍋盔

素壯饃

鍋盔

素壯饃
相傳,乾隆皇帝南巡路過梁山時,問鄆城有何名吃,官府推薦了“水滸大壯饃”,當時大壯饃只是由一層面一層油疊加而成,為了體面面圣,鄆城的大廚給壯饃加了點肉。得到乾隆贊賞后,大壯饃由此華麗轉(zhuǎn)型。此后數(shù)百年,鄆城壯饃的工藝改變并不大。“那時候的壯饃都是羊油煎著吃,肉比較少?!眽佯x的工藝大幅改良在最近20年,油煎變成油炸,作料調(diào)制的牛羊肉填充量也越來越大。作為鄆城壯饃第一家的何家壯饃,則見證了壯饃百余年的命運變遷。何家的灶臺養(yǎng)活了五代人、一個家族,何家壯饃也變成了每一個鄆城人記憶中的家鄉(xiāng)味道。

何家壯饃外形如月牙
何家壯饃外形如月牙,直徑約30公分左右,皮分4層,面皮肉餡、餡以鮮牛肉為主,也有素餡的,如韭菜、雞蛋等,以蔥、姜、菜蔬、香油等多種祖?zhèn)髯袅蠑嚢瓒?。皮為魯西南原產(chǎn)小麥粉,經(jīng)過面板面、餡包裝成形后,放在鐵制的平底煎盤中進行煎炸,火候和時間要掌握的恰到好處,經(jīng)幾次翻動即可食用。何家壯饃的制作工藝從和面、壓皮、抹肉、卷團、壓勻、油炸,每道工藝都由專人完成。其中的技巧也不可小視,面溫升到30度后就不再使用熱水,否則影響口感;卷團的好壞影響到整張壯饃的質(zhì)量;油溫的把握是制作關鍵。所有工藝都恰到好處,出鍋后的壯饃,肉陷由內(nèi)到邊依次排列,層次分明,入口外酥內(nèi)脆。

那熱燙的金黃壯饃被兩根粗粗長長的竹筷翻來翻去
八十年代,在鄆城一中上學時,常常從飯菜里省點錢,周末不回家時,獨自跑到何家壯饃店,舀一碗雞蛋湯,夾起一塊剛出鍋的壯饃,那滋味別提有多美了。時光流逝,何家壯饃店今天已經(jīng)開了幾個分店,店里每天的顧客越來越多。早上六點鐘,店里的大鍋中,油花已經(jīng)開始翻騰。幾位師傅正手腳麻利的為即將到來的食客們準備早餐。一個個名叫壯饃的食物就要出鍋了。這里雖沒有香酸苦醇甘的清香,但有著最動人的煙火氣息,有著生命里動聽的樂聲交響:搟面的咯吱聲,下鍋的嗞啦聲,收錢打包壯饃的小俊媳婦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兩句“切不?在這里吃不?”??粗鴵{皮的,卷餡的,翻取的,管切打包收錢的,他們一個個雙手不停地忙碌,上下左右地翻飛,突然感覺這種美好和諧的搭配也自有一種動人的韻律。此刻,各色顧客各自匆忙地在這個狹小空間穿梭奔走,走走來來的每一個人都活得這樣生機盎然,活色生香。還有,那熱燙的金黃壯饃,尤其是包灌了雞蛋肚子鼓鼓的那種,被兩根粗粗長長的竹筷翻來翻去,最后夾到鐵篩里控油,更是讓人感到一種生命飽滿的況味。
愛家鄉(xiāng),愛鄆城,更愛家鄉(xiāng)的美味—何家壯饃。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298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