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肥胖和飲食健康(肥胖在歐洲已經成為)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32)
央廣網北京5月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發布《2022年歐洲區域肥胖報告》,報告顯示在歐洲地區,超重和肥胖已經達到“流行病”的程度,影響著歐洲近59%的成年人和三分之一的兒童,而且肥胖的趨勢仍然在上升在歐洲,超重和肥胖每年預計導致至少120萬人死亡世衛組織因此呼吁,盡快改變有關政策以逆轉這一危險趨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肥胖和飲食健康?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肥胖和飲食健康
央廣網北京5月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發布《2022年歐洲區域肥胖報告》,報告顯示在歐洲地區,超重和肥胖已經達到“流行病”的程度,影響著歐洲近59%的成年人和三分之一的兒童,而且肥胖的趨勢仍然在上升。在歐洲,超重和肥胖每年預計導致至少120萬人死亡。世衛組織因此呼吁,盡快改變有關政策以逆轉這一危險趨勢。
報告稱,近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口都屬于肥胖的范疇,除了美洲以外,歐洲肥胖率高于世界任何其他地區。
肥胖有客觀的判斷標準嗎?為什么肥胖問題一直困擾歐美國家?防治肥胖可以遵循哪些膳食原則?
肥胖有客觀標準嗎?什么因素會導致肥胖?
肥胖并不是單純以大體重為定義,而是以體內儲存過多的脂肪,并且對身體代謝產生不良影響為定義。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主任委員陳偉介紹,判斷是否肥胖有兩大客觀指標。一是體質指數(BMI),BMI等于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由于人種不同,判斷的標準也稍有差異。在我國的標準中,體質指數超過24為超重,超過28則為肥胖。另一個判斷指標是腰圍。肥胖是體內脂肪積蓄過多,部分人的體質指數也許在正常范圍內,但體內脂肪含量高,例如有大肚腩,可能也屬于肥胖人群。在肚臍下方兩公分處測量腰圍,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5公分就算作肥胖,這一類肥胖也被稱作“腹型肥胖”。
多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肥胖。第一,部分肥胖由遺傳基因引起。遠古時代,缺乏食物,人類需要將吃下去的食物全部轉化為脂肪和能源以維持生存,完成這一過程的基因被稱為“節儉基因”。節儉基因持續時間很長,強度很高。即使人類的生活已經從食物匱乏快速進入多攝入少付出的時代,但這個基因還在持續工作,就容易發生肥胖。
第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會引發肥胖。吃得越來越多,但是久坐不動,也易導致肥胖。
第三,社會環境的變化造成人們變胖的機會越來越多。例如,各種代步工具的出現使得人們步行活動的機會減少,高油、高糖、高鹽的烹調習慣使得人們即使想吃少油少鹽的外賣食品都存在一定困難。
為什么肥胖在歐洲會成為“流行病”?
歐美國家長期與肥胖作戰。陳偉表示,有些人又將肥胖稱作“富貴病”,國際上很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肥胖和GDP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明確相關。例如,一些原先并不富裕的東歐國家在近幾年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國內的肥胖人群也在增加,這可以認為是環境因素致胖。
同時,歐美國家中,白種人居多。白種人骨架較大,更容易蓄積脂肪,因此歐洲人肥胖跟基因也存在一定相關性。
但陳偉認為,造成歐洲人肥胖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雖有研究表明,基因對肥胖的影響為40%~70%。但實際上,40%~60%的肥胖是后天引起的,而在后天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即吃動平衡問題。在歐美國家,人們的甜食攝入量非常高,同時食物中的油脂比例也很高,攝入食物的熱量高但他們卻沒有花費足夠的時間去運動,這也就容易導致肥胖。
防治肥胖要遵循哪些膳食原則?
肥胖不僅是個體問題,為了防治肥胖還需要在社會層面作出改變,我國一直致力于宏觀層面防治肥胖。我國作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并且明確提出“三減三健”。
“三減”即減油、減鹽、減糖。從國家層面要求全社會關注減油、減鹽、減糖問題,并且針對每一“減”都提出了行動的具體措施?!叭 眲t是健康體重、健康牙齒、健康骨骼。這是首次將體重問題作為健康中國的一個指標。
為了達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目標,我國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2022版的膳食指南在承接了2016版膳食指南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增添了一些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的內容。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強調,第一,食物要合理搭配,吃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合理搭配食物。第二,吃動平衡,健康體重。第三,多吃蔬菜、奶類、全谷和大豆,適量吃魚禽蛋肉。第四,烹調用品少油少鹽,控糖限酒。第五,規律進餐,足量飲水。此外,新版指南還新增了兩項內容。一個是“會烹會選會看標簽”,即要在科學的指導下烹調和選擇食物。另一個是“公筷分餐,引領時尚”,以公筷分餐避免交叉感染。
雖然膳食指南強調要減糖,但陳偉提醒,不必“談糖色變”,除為了防止齲齒的幼兒外,正常人每天攝入25克蔗糖不會對健康產生明確的不良影響,但每人每天不宜攝入超過50克的蔗糖。同時,雖然零糖飲料相對于有糖飲料來說對人體的負擔更小,但攝入過多依舊會增加肥胖的風險。
為了在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中達到平衡點,陳偉認為,一方面,不能矯枉過正,過度追求以瘦為美,要避免肥胖羞恥,不能歧視肥胖人群。另一方面,公眾要以健康為目標,以科學的標準衡量自身是否肥胖,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監制:梁悅
記者:富賾 鶴佳
編輯:潘雨薇 楊冉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329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