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10-23閱讀(25)
“鹵煮”的前身是“蘇造肉”,起源于清朝光緒年代的三河縣,那個時代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可比現(xiàn)在嚴重多了,沒有完整的豬肉產(chǎn)業(yè)鏈,于是有錢人為了吃豬肉,把豬下水是全都扔掉的,而窮人們則把豬下水撿回來,按照“蘇造肉”的做法烹飪了一下,就形成了最古老的“鹵煮”。到了后來,民間的烹飪師傅們把“鹵煮”發(fā)揚光大,做成了街邊小吃,在舊時代的北京街頭,車夫們每日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肉來補充體能,但是收入又非常甚微,所以這份廉價的小吃就成了他們每日必吃的美食,鹵煮也就形成了一種文化,一直延續(xù)到了百年后的今天。

現(xiàn)在的鹵煮早已經(jīng)脫去了“窮人美食”的魔咒,而是變成了北京歷史悠久的名吃之一,鹵煮店每天都是生意火爆,坐滿了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各個國家的食客們,更不乏許多明星來探究它的味道,如陳喬恩、謝霆鋒等明星都曾經(jīng)專門造訪過北京的鹵煮店鋪,并且對它的味道贊不絕口!

而曾經(jīng)有個說法,“鹵煮出不了北京”,這是為什么呢?有句老話叫“吃慣了嘴兒”,一方水土養(yǎng)育著一方百姓,家里的大人每天帶著小孩去吃,孩子長大了又帶著后輩繼續(xù)吃,這是一種傳統(tǒng),老食客養(yǎng)活了老館子,過去的鹵煮哪怕是出了北京老城區(qū)就沒有了,因為那個時代鹵煮的主要客戶是城區(qū)跑腿的車夫們。而現(xiàn)在鹵煮成了老北京的傳統(tǒng)美食,所以才漸漸在北京全境推廣開來,美食雖然是食物,但美食也是傳統(tǒng),美食更是文化。

話說鹵煮這東西,沒有從小吃慣嘴的經(jīng)歷,或者沒有對肉類強烈的喜愛,第一次吃真的不會覺得多好吃,無非是把豬肝、豬腸子、豬肺、五花肉、炸豆腐放入鍋中一起煮,怎么就能形成火爆京城百年的小吃呢?這么多臟器放一起,一般人還真接受不了。

那第一大法寶就是“蒜汁”,辛辣開胃,去腥去騷,第二大法寶就是“韭菜花”,內(nèi)蒙朋友或者去蒙古游玩過的朋友都知道,韭菜花是肉類絕配,蒙古人吃肉,只是清水撒一把鹽,把肉煮爛后,沾著韭菜花吃!那味道真是無與倫比,韭菜花的清香掩蓋住了肉的腥味,卻不阻擋肉的香味,所以鹵煮的秘訣之二就是“韭菜花”。那第三大法寶就是“豆腐乳”,北方人俗稱醬豆腐,淡淡的咸香,淡淡的酒糟氣息,咱北方人喝白米粥就著“豆腐乳”都能津津有味,所以這個加料給一碗鹵煮又提味道,又下飯。有了它們的點綴,再加上臟器的美味,一碗又廉價又補充體力的美食小吃就成型了,不得不佩服那些街頭烹飪大師們,一碗簡單的鹵煮傳承了北京的小吃界文化歷史。

如今的鹵煮店已經(jīng)開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早已經(jīng)不僅僅是窮人們的美食,吃鹵煮也成了一種“時尚”的事情!全國各地的游客也紛紛聞名而來,要問來北京第一頓吃什么?那必須“鹵煮”走起~!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435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