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老虎肉什么味兒 老虎肉什么味兒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8)
在老一輩革命者建設新中國的篳路藍縷時期,發生過種種匪夷所思、被后人傳為佳話的事跡。
陜甘寧邊區著名的“大生產運動”之中,毛主席甚至還吃到過由指戰員親手打死、送來品嘗的老虎肉,而這一事的另一關鍵人物,也因此獲得了“打虎太保”的外號。

事情發生在1940年的邊區,當時抗日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然而自然條件不佳、物產不豐的邊區和敵后抗日根據地,正面臨著切實的經濟財政困局。
在外,我黨我軍面臨著來自日軍的壓力和絞殺。
在背后,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無所不用其極的使絆子,經濟手段上的封鎖和禁運不過是其中之一。

要戰斗、要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首先總得確保自身的生活資源,先要活下去才是一切的基礎。
正是在這樣沒糧吃、沒衣穿、沒被蓋、沒經費的緊要關頭,中央發起了號召軍民自力更生的“大生產運動”。
具體來說,這個大生產應該從何入手呢?
在1939年召開于延安的生產動員大會上,毛主席發出了“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的提問,認為既然不愿意束手待斃也不愿意自行解散,那么自己動手就是那個正確的答案。

軍隊從自己做起,做到一面戰斗、一面生產、一面學習,軍民齊心協力做到“自己動手,生產自給”。
在一系列具體方針的指導下,八路軍359旅由旅長王震率領,前往當時仍舊荒無人煙的南泥灣。
他們喊出了“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真真正正在荒地上白手起家。

沒有生產工具、沒有居住的房屋,就自己造工具自己挖窯洞,全旅上下一起用勁,就連受傷失去左臂的團政委左齊也不肯閑著,見縫插針地幫助炊事員燒水做飯。
不但種地,他們還開辦了諸如造紙、織布、煤窯、被服等小型工廠和作坊,幾年奮斗下來不但實現了糧食全部自給自足,還能交納公糧。

由于成就突出、累積的經驗也值得推廣,這支隊伍成為了大生產運動中的模范隊伍。
在1943年,他們獲得了“發展經濟的前鋒”的錦旗。
更著名的則是那支傳唱了幾十年的《南泥灣》,正是人民軍隊的不懈努力,才把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建設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江南”。

在當時的邊區和敵后根據地,像359旅這樣一手拿槍一手扛鋤頭的隊伍,還有很多很多。
毛主席在楊家嶺山溝里開荒種地,種上辣椒、西紅柿等等蔬菜;朱老總一旦有了零碎時間就會背著籮筐到處拾糞積肥;周總理則是名聲在外的紡線高手。
此時還沒有“打虎太保”這個外號的耿飚,則以參謀長、副旅長的職務率領八路軍385旅駐守甘肅慶陽,一邊守衛邊區一邊開展生產。
當這支部隊在慶陽扎下根來,耿彪時時注意引導戰士,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生活放在心上。不但不能打擾百姓,更要做到深入群眾,和群眾并肩發展生產,切實做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他們一邊繼續學習練兵,一邊以連排為單位,開始開荒種地,向土地要產出來解決自己吃飯穿衣用東西的問題。
沒有住處,耿飚和戰士們并肩子挖窯洞,沒有土地,就到多石頭多樹木的荒山去開墾土地。

于是很快地,這支隊伍同樣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并響應中央號召展開生產,目標不僅僅是解決自己的生活所需,更希望能切實減輕群眾的負擔。
然而慶陽這個地方的環境又與南泥灣不同,地處荒僻不但需要開荒才能種糧,更關鍵的是還有不少深山老林。
那個年代并不存在“城市化”之類的概念,沒有被人類開發的山林區域意味著什么?
那里往往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對于進入的人類有著不小的風險。
據當地百姓提供的消息,附近的山里不僅僅有數量眾多的野豬、野狼等兇猛獸類,甚至還有人稱“百獸之王”的老虎出沒。

一般人得到這樣的訊息,往往就會把軍民群體的安全提到值得重視的高度,然而耿飚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
既然這些野獸不但傷人還糟蹋莊稼,“那我就把它吃了!”
當地群眾雖然也覺得他膽子忒大,卻也免不了擔心。
畢竟從古到今,武松武二爺那是不世出的英雄,普通人怎么會想到要和老虎對著干?

只不過,放話要把老虎猛獸都吃了的耿飚,確實也不是什么普通人。
耿飚出生在湖南省醴陵縣的一個貧困家庭。

從小就跟著父親學拳學刀,既為自己增加防身本領,也當是強身健體。哪怕是后來老家饑荒,他才13歲就到鉛鋅礦山去當童工。
耿飚一直保持著健壯的身體,而且膽大心細,參加紅軍之后更是常常提刀甚至徒手和敵人肉搏。
早在1925年耿飚就入了團,1928年入黨,是井岡山紅軍中成長起來的骨干之一。

這樣一路打過來的狠人,說了要打野獸那就是要動真格的。
更何況如今要對付這些野獸,不可能再由他一個人去單打獨斗。
打野獸和打敵人的原理有著共通之處,耿飚首先收集情報、梳理信息。
從老鄉那里收集信息,哪些山里曾經出沒過什么樣的猛獸、山路是否好走、有沒有特別的地形地貌,這些情況全都得做到心中有數。
等到情況摸排得差不多了,他就將部隊里的戰士組織起來,特別注意讓有打獵經驗的戰士發揮作用,把他們分成適合行動的小隊,各司其職共享經驗。
一切準備完畢,接下來就是深入山林開始“行動”了。
事實證明,事先做好準備是正確選擇。
由于掌握了大量詳實有用的信息,打獵行動事半功倍。
這些狩獵小分隊還能根據不同地形因地制宜,挖陷阱、設誘餌。例如用野兔之類作為引誘物,讓虎豹等猛獸進入陷阱,接著再使用自制的農具和獵具捕捉。
一個月下來,耿飚的隊伍打到了四只老虎、七八只豹子,至于狼和狐貍之類的野獸總數上百,野兔之類的小動物更是收獲成堆。
當地老百姓看到這支部隊扛著打到的猛獸下山回駐地,都興奮沸騰得不得了,一路圍觀津津樂道。
尤其看到獵物中還有兇猛的老虎,大家更是高興,今后要進山就可以把膽子放大不少了。
實際上,385旅發起這一波圍獵猛獸留下的影響,遠遠比收獲一批獵物改善生活要重要得多。
據當地群眾所說,自那以后,慶陽地方很多年來都再也沒有出現過虎群圍村之類的危險情況。人畜的安全、農作物的收成,都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耿飚規劃了一下這批戰利品的用途,大部分都被作為食物給軍民改善伙食用了,獸皮則被剝下來拿到集市上換錢換物。
其中有一只特別大特別威猛的老虎被他特意留下來,送到延安給毛主席、朱老總他們。

因為他覺得老虎的肉不是隨便經常都有機會吃到的,因此希望讓大家都嘗嘗。
那么老虎肉到底什么味兒?
據耿飚自己晚年寫的回憶錄所說,那也是他自己第一次吃老虎肉,吃之前既興奮又期待,但真的吃起來其實跟牛肉也很相似,味道本身并沒有太大的特別之處。
一只身體巨大的老虎被抬往延安,385旅入山打猛獸、開荒種糧食的事很快就傳了開去,甚至還衍生出了一句“古有武松打虎,今有耿飚送虎”的風趣說法。
等到毛主席看到這個被五花大綁的龐然大物時,也不禁興奮得不行。

想想這么多猛獸被打,當地軍民的生活和莊稼都會安全許多,就更加感到欣慰無比。
談笑風生之間,毛主席禁不住問朱老總:“你能不能一個人把它給舉起來?”
朱老總也正在心情欣慰的當口,還真的上去試了試,結論是一個人確實很難做到。
查閱一下科普資料,成年雄虎的體重可達200公斤,而成年的雌虎體重往往也能達到120公斤,這樣的重量確實遠遠超過了平常人的舉重能力。
所以最后朱老總也只是笑笑回答:“這得是吃了九牛二虎,才能舉得起來吧!”

無論是359旅的開荒種地,還是385旅的進山打獵,都是當年轟轟烈烈大生產運動的縮影之一。
有了廣大指戰員共同努力,不但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生產,更是從各個細節出發厲行節約。
這樣的實際行動形成良好的風氣,大大帶動了整個邊區發展生產、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據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政府人員、部隊、學生都挖地、種菜、打柴、紡毛、縫衣、做生意,打破勞心和勞力的界限”,通過這些落到實處的舉動,真正做到了“人民就是政府與軍隊,軍隊與政府就是人民”。

到了1945年,邊區定居的農民大部分都實現了“耕三余一 ”,意思就是說種三年的莊稼,除去消耗掉的部分,仍能節余夠一年吃的糧食。
由于機關和部隊都投入生產,群眾需要交的公糧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這些糧食和生產成果將會直接改善群眾的日常生活和抗風險能力。
這就是歌曲中所贊揚的“南泥灣精神”真正最為寶貴的意義,這是一種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的精神,不等不靠更不怨天尤人,而是腳踏實地去解決問題。

“耿飚送虎”的佳話則一直流傳到新中國時代,由于他作戰、打虎、種地樣樣都不含糊,劉伯承、葉劍英等諸位元帥也非常欣賞他。
劉帥甚至還專門送了他一個“耿猛子”的外號,夸獎他無畏無懼、敢想敢做的膽略,認為他是解放軍中很能打的將領。
當然耿飚也并不是只知道一味猛沖的人,在戰爭年代結束之后,耿飚并沒有被列入授銜名單之中,因為他有了新的工作領域那就是外交工作。
耿飚一生的做事方式,不但膽大心細勇往直前,更重要的是永遠都秉持著“藝多不壓身”的準則。
為了能夠當好大使,他在已過中年的年紀,與夫人趙蘭香一起從頭學外語。
到了擔任大使的國家,又注意積累外交工作所需的種種方式方法,同時特別注意深入觀察當地的客觀真實情況。

他曾經頂著壓力,直接將自己擔任大使的阿爾巴尼亞國內情況坦白匯報回國,并向主席提出改進外交和外援的建議。
主席對他的直言不諱非常欣賞,稱贊“耿飚是好大使,敢說真話”。

關于這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不管直言無隱的大使耿飚,還是拍板決定的主席本人,實際上仍然堅持著當初在邊區時的原則。
一切以中國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對人民利益有利的事就去努力達成它,可能損傷人民利益的事情則應當盡快糾正。

在20年外交生涯告一段落之后,耿飚又走上了國防部長的位置,成為當時唯一一個沒有軍銜在身的國防部長。
在國防部長的位置上,他一手規劃并建立起了我國第一支“反劫機特警部隊”,他也因此被稱為“特警之父”。
曾有北大學者評價耿飚說他“上山能打獵,下水能摸魚,出門能談判,回家能做飯”,認為他是全能型的人才。
從耿飚將軍在戰爭年代、和平年代多次改換賽道、但卻都能干出成績的事例來看,這位學者的評價可以說十分精準了。
直到從領導崗位退休,重新回到戰斗駐守過、一度“打虎”的慶陽縣,他也仍然把當地群眾的利益和感受放在心頭,著名的“耿飚之問”多年之后仍然發人深省。

2000年6月下旬,曾經的“打虎太保”耿飚以91歲高齡因病辭世。
在八寶山隆重舉行的追悼會上,中央領導、昔日戰友、家鄉代表都親臨現場,來送別這位曾經并肩戰斗的戰友。
而“老虎肉”軼事的另外兩位主角,比他的離去更早了二十多年,他們最終也都長眠在為之奮斗一生的土地上。

《耿飚父女兩代傳奇:給毛主席送老虎給特務送藥》;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06-04
《黨史上的今天:1940年2月10日,中央軍委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紅網時刻;2021-02-10
《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2021
《重溫“耿飚之問”》;《瓊海通訊》;2021年07月20日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480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