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美食這個詞的來源 你知道這些美食的來頭嗎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5)
績溪除了徽文化濃厚外,還是吃貨的天堂,這里是八大菜系—徽菜的核心發源地,先后被評為“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稱號”。徽菜最早源自于績溪,位列中國八大菜系。
?
下邊這些績溪特色小吃美食你可能吃過,但是它們?的源起故事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績溪撻餜

績溪拓馃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隋朝末年,績溪人汪華激奮于當時煬帝的暴政,領兵起義,轉戰六州,至績溪時,深受城鄉百姓的熱情擁戴。當時,義軍缺糧少餉,百姓紛紛制作以面皮包裹咸菜后烙制的面餅——拓馃作干糧犒勞起義將士。拓馃不僅便于行軍攜帶,且短期內可以冷食,深受將士歡迎,為義軍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經千余年的流傳,拓馃成了績溪百姓的主食之一,并有不同名稱,村民上山下田勞作帶的叫冷飯拓馃,徽商出門作干糧的叫盤纏拓馃。

一個冬天,一只火桶,一個撻餜的記憶

火桶絕是冬天績溪吃貨的必備裝備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媽媽經常會在前一晚上做上幾個十撻餜給我們當早點小吃,有香椿餡的,有雪菜肉絲餡……等第二天上學的時候帶上一只火桶,步行一公里去?隔壁村里的老祠堂里上課,臨近中午的時候再從書包里的撻餜拿出來放火桶上烘烤,等到面皮金黃脆硬,吃起來最香~
水餡包

績溪水餡包是徽州菜肴里的一朵奇葩。它以奇特的來歷、好看的式樣、特別的味道在徽州小吃中享有盛名,是績溪一些地方逢年過節、招待貴客的吉慶餐。在績溪吃水餡包,每個季節各不相同:春天吃香菇豆腐豬肉包,夏季吃各種時鮮菜包,深秋,瓜果飄香時節時吃冬瓜包、南瓜包,入冬吃牛肉蘿卜包,暖胃養身。
績溪水餡包的來歷有個傳說,傳說是一個徽州留守婦發明的。徽州男人自古有外出做生意的傳統,徽商在創造了商業奇跡的同時也造就了無數的徽州留守婦。一天,有位留守婦在切肉時,由于思夫而心不在焉地把肉剁成肉醬,無法下鍋燒炒。她靈機一動,索性在肉醬里加上了香菇、蒜泥等佐料。然后把面粉打成圓形薄皮,包上餡心,對折成半圓形,兩片連接于圓形的三分之一處粘合,在合攏處按一年十二個月打了十二個均勻好看的皺褶。成形的包子像半個月亮,皺褶像百頁褶裙,小巧玲瓏,擺在蒸籠上一圈圈地甚為好看。出籠后,香味撲鼻,咬一口,香湯四溢,回味無窮。喜得她舍不得再吃,全部晾干后,托人寄給她的夫君。夫君打開包裹一看,頓時明白了聰明妻子的心思:半月形的包子表示妻子渴望團圓,十二個皺褶表示她日日月月的思念,餡心里香菇的“香”是取諧音“想”之意。
腌燉鮮

胡雪巖嗜好筍菜。少時,他從績溪湖里去杭州學生意時,每年春天,母親給他所帶的竹筒盛裝的“路菜”便是咸肉燒苗筍。雪巖發跡后,有次請左宗棠吃飯,向左帥談起當年母親每每為他做路菜的情景,至今難以忘懷。但這次宴請,雪巖命廚子改良了這道“路菜”,用咸豬蹄和新鮮豬蹄與春筍同燉款待。其香其味更是不同尋常,左大帥當即賜名腌燉鮮。此菜傳到上海徽館后,當地人又稱腌篤鮮。
十碗八

十碗八在績溪流行有近千年歷史。這18道菜是從賽瓊碗的幾百道供品中逐年篩選出來的。直到明代才基本定型。這些菜的搭配十分精到。就品種言,有葷有素;就味道講,有咸有甜;就品質說,有菜肴有主食;就形態分,有實菜有湯羹;就營養析,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齊備;就烹技論,有燉炒燒煨蒸鹵燜。故烹飪家稱這是中國民宴的黃金組合。
一品鍋


緣起于清乾隆間皇上微服行旅,來到績溪上莊拜謁天子墳,因天色漸晚,便借食宿于一山村民婦家,民婦將鴨蛋餃、油豆腐包、紅燒肉、干豆角等四樣冷菜碼在鍋中熱熟后供上餐桌,皇上津津有味地吃著這民間菜肴。食后問民婦這鍋菜叫什么?民婦答道,我們鄉下就叫一鍋熟。皇上說此名不雅,于是賜名一品鍋。著名學者胡適曾以家鄉的一品鍋款待他的同學、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更使該菜聲名遠播,故又稱胡適一品鍋。
頂市酥(紅紙包)

頂市酥(又稱“紅紙包”、麻酥糖),又稱麻酥糖,是徽州特色名細糕點,始產于南宋,聞名于明清。俗稱“紅紙包”或“紅包糖”,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用一張小紅紙包成長約3厘米、寬約2厘米的長方體,小紅紙上印有店家的招牌,其味香甜,質感松軟的麻酥糖中的精品稱為“頂市酥”。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徽州人過年時家家戶戶不可少的禮品。“記得兒時快過年前,鄉下的小作坊就開始忙碌起來,飄出的芝麻香、米粉香、糖香,像長長的手能把孩子們的魂都勾過去。
小時候,媽媽帶我去大媽家拜年。正月里客人多,大媽忙里忙外,拿了個小紅包給我作壓歲錢,卻忘了給我吃紅紙包。媽媽都催我走了,她還是沒想起來。我終于忍不住了,對大媽喊‘我不要這個紅紙包,我要那個紅紙包!’大媽愣了一下,頓時明白過來,樂得哈哈大笑,忙從桌上的果盤里抓了好幾塊紅紙包往我懷里塞,我這才紅著臉心滿意足地離開。
要知道,裝錢的紅紙包是要交給媽媽的,而那裝糖的紅紙包才是歸我的。”沈燕說,把紅紙包托在掌心,小心翼翼地打開那層紅紙,里面的香甜就溢了出來,用一只手一點點地捏著糖送進嘴里,滿口留香。吃到最后,紅紙上還有好些粉末,于是把紅紙對折,仰起頭,有角的一頭對著嘴,直到酥糖全部入口,這才心滿意足。每年過年時,徽州家家戶戶都會把紅紙包擺在喜盒正中間,過年的喜慶味道就這樣溢了出來。
在績溪,‘紅紙包’曾經是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把裝在果盒里招待客人,走親訪友拜年也是必備的禮品,‘拜年不帶麻酥糖,請君不要進廳堂’”除了春節慣例之外,根據績溪民俗,夫妻新婚第二天的“接回親”也必須帶上“紅紙包”。
績溪三石(石斑魚、石耳、石鴨)
相傳軒轅黃帝與丞相容成子曾至績溪鄣山,見千峰競秀,萬壑飛泉,實為煉丹修道之地。于是擇址定身。為日常生計,須采集山野食材果腹。某日攀巖狩獵時,不慎滑落山谷,無意中發現石壁上長有黑茸茸之物,思忖這石塔皮因吸納著自然的日月精華而長,一定大補,便采回洗凈燉食,其味爽軟交合,口感頗佳。黃帝大悅,稱此石塔皮乃仙人之耳也,石耳便由此而來。后來又在清澈的山谷水的石罅中捕來全身斑紋的小魚(石斑魚),以及形如蟾蜍、聲如鴨鳴,與蛇為伍的蛙,捕來燉而食之,果然鮮嫩無比,于是命其為石斑魚、石鴨(因為這種蛙聲音如鴨,又藏在石頭縫里,所以被當地人叫成“石鴨”),與石耳并稱為鄣山“三石”,后以“三石”做菜,成為徽菜中的經典。
臭鱖(guì)魚

清同治間,伏嶺徽商邵萬生,在杭州開辦聚和春酒樓。有次,其老母食了家鄉小河魚而骨刺傷喉,讓這位大孝子心頭糾結不已。某年秋,他從杭州自新安江乘船返里,特意從歙縣深渡碼頭買了多肉少刺的鱖魚帶回孝敬老母,不料重陽節氣溫復熱,盡管途中用了食鹽處理。但待他走四五十里路趕到家時,鱖魚還是發出異味。他生怕老母吃壞肚子欲將魚舍棄,但節儉慣了老母堅持不允。奇怪的是,這魚經萬生以重料烹制后,食時不僅不臭,卻散發出陣陣醇香,其味也十分鮮美。此后,臭鱖魚便從杭城傳遍上海的百余家徽館。
毛豆腐

生煎毛豆腐
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下歙州后,又揮師北上,來到績溪,屯兵于城南快活林(今績溪火車站)。這一帶百姓常以水豆腐犒勞將士。因水豆腐送多了吃不了,天熱時豆腐長出了白色、褐色的絨毛,為防止浪費,朱元璋命廚子先油炸再用多種佐料燜燒,便產生了別具風味的毛豆腐。后經歷代作坊多次改進制作工藝,形成現今的特色徽菜。
紅燒劃水

為清末上海徽廚創制的名菜。以青魚的尾巴為主料,用徽式方法烹制。魚肉鮮嫩可口,其味極佳。1956年武漢徽州大中華酒樓績溪籍徽廚程民開、邵在維等師傅為國家領導人燒過此菜,受到好評。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541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