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古代蝗蟲災害怎么治 莊稼克星變成餐桌美味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4)
古代有三大災,分別是水災旱災和蝗災。但是據史料記載,水災旱災之后餓殍遍野,蝗蟲卻來得快去得快,連續兩年出現蝗災的情況,基本沒有,尤其是唐代以后,蝗蟲基本就掀不起什么風浪了——它們最后居然成了稀罕物,被當做蝦米食用,一升蝗蟲甚至能賣到五百個大錢,簡直成了張翅膀的銅錢。
蝗蟲從三大災變成美味蝦米,以至于有人開玩笑說:“現在的蝗蟲是不敢三只一起出行的,因為三只蝗蟲不可以做一個烤串兒了?!被认x為何如此悲劇?這還要從一代英主的一次憤怒說起,正是這位皇帝親口證明蝗蟲是可以吃的。
有史料記載的食蝗第一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吃蝗蟲,在《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唐紀八》《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和清朝陳芳生所著《捕蝗考》中均能找到相關記載。

作為史料記載的食蝗治蝗第一人,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后來者)的治蝗術,處處體現出民本思想——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李世民及其后來者用自己的行動表明:只有上位者率先垂范,表現出舍己為人的大智大勇,同時發動群眾、信任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克服對災害的恐懼心理,最終取得抗災自救的勝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边@句話有兩種斷句方式,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斷句方式,以為自己的行為找理論依據。
這句話出自《論語·第八章·泰伯篇》,這句話正真的斷句方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能干好,那就讓他們放手去干,如果老百姓能力還有所欠缺,那就教給他們怎么干?!?/p>
經過刻意的曲解,這句話成了“孔子愚民”的“鐵證”,事實上孔子是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
如果不是朱熹瞎解釋,儒家也是講究民貴君輕的,在史料記載的古代治蝗戰役中,成功的君臣都以民為本,用群眾的力量消滅了蝗蟲——這就是咱們今天要談論的話題:從食蝗第一人治蝗術看民本思想:率先垂范是克服恐懼的最佳辦法。

?蝗蟲為害,自古有之。按照唐朝名相姚崇的理解,《詩經》中那句“秉彼蟊賊,付畀炎火”,講的是滅蝗之法——要求人們把蝗蟲扔進火里。但是今天看來,上古之民把蝗蟲扔進火里,可能在進行最早的燒烤。
姚崇引用的那句話,出自《詩經·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strong>
被稱為“位面之子”的漢光武帝劉秀,也曾下詔滅蝗:“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域,以及蟊賊?!?/strong>
雖然蝗蟲發生頻率較高(據統計,從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11年的2000多年中,大蝗災發生約538次),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知道蝗蟲會吃光人類的莊稼,卻沒想過把蝗蟲當作盤中美餐,直到唐太宗李世民雷霆震怒,事情才出現了根本性的轉折——人們越吃越香,吃得蝗蟲都不敢三只一起出行了。
唐太宗吃蝗蟲的事情,發生在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那一年大唐帝國鬧起了蝗災,鬧蝗災的起因,是上一年發大水而今年又比較干旱(去歲霖雨,今茲旱、蝗)。
按照慣例,好一點的皇帝在遭遇天災的時候,都會向上天和百姓寫檢討,李世民未必是好兄弟,但卻絕對是位好皇帝,他也下了罪己詔:“若使年谷豐稔,天下又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愿也,甘心無吝。”。
上天似乎很給李世民面子,收到“深刻檢討并承擔責任”的信,很慷慨地下了大雨:“所在有雨,民大悅?!?/strong>
蝗蟲肯定是聽不懂人話的,即使這話是天子皇帝說的,它們也不給面子,甚至飛到了李世民的皇宮里找食吃,這下子可把李世民惹急眼了,施展神箭手的手段,一把就抓住了好幾個:“老百姓都把莊稼當做命根子,你把莊稼吃了,百姓吃啥?來來來,你不是厲害嗎?我吞了你,看你能不能吃了我!”

?李世民抓住蝗蟲就往嘴里填,可把身邊的文武群臣嚇壞了——在此之前,從來就沒有人吃過蝗蟲,也不知道這玩意兒有沒有毒能不能吃,所以他們抱住李世民的胳膊勸諫:“這骯臟的東西,吃了會得病的!”
李世民甩開群臣之手:“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
也許是被皇帝大嚼特嚼嚇怕了,當年的蝗災還真就消失了:“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
現在想來,蝗蟲是不會怕皇帝的,它們之所以消停,很可能是被百姓吃光了。
有人說蝗蟲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殺蝗多必戾和氣?!?/strong>

?從李世民開始,唐朝流行起了食蝗之風,到了唐德宗李適執政的時候,老百姓已經發明了新吃法,不像李世民那樣暴躁地生吃了:“貞元元年夏,民蒸蝗暴干,颺去翅足而食之。”
先蒸后曬,去掉翅膀和爪子,看來當時的人們吃蝗蟲,已經比較講究烹飪方法和口味了——其實蝗蟲的大腿也挺好吃,筆者小時候吃蝗蟲燒烤,主要就是吃那兩條大腿。
要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先開口,蝗蟲到底能不能吃,在唐朝可能還是個問題,所以我們可以說:蝗蟲之所以悲劇到今天不敢三只一起出門,實際是起源于李世民的大嚼特嚼。

據說某一年山東鬧了蝗蟲(已經不能稱之為災),各地饕餮紛紛自駕前往,等到了地方,卻發現野地里已經沒有三只成群的蝗蟲了——它們都被裝在網兜里,擺在街邊出售呢。當時蝗蟲賣得比豬肉還貴,達到了每斤二十元(當年豬肉從十塊錢三斤到七八元一斤,沒有現在這么貴)。
蝗蟲變成商品,還真不是現代人的發明,這個發明權要屬于比較壞的后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七年,命百姓捕蝗,一斗以粟一斗”。
這說明即使混賬如石敬瑭,也知道光下命令是不管用的,還是要充分調動百姓的積極性,這個有罪之人,也不是一點民本思想都沒有的。
石敬瑭生逢亂世,當時米貴如珠,一斗蝗蟲能換一斗小米,估計很多老百姓是很愿意做這筆買賣的。
石敬瑭以粟易蝗,主要是為了滅蝗,所以這買賣不可能常做。

?宋神宗也是個暴脾氣,他直接對蝗蟲開出了懸賞滅殺令:“所有的縣官都要親自到滅蝗第一線動手撲打,打死收集到的蝗蟲,給予同等體積(古代計量一般以升斗而不是斤兩)的細糧,對于專業蝗蟲獵手的賞金,按質論價,大蝗蟲一斗給銅錢一百文,小蝗蟲一斗給銅錢五百文!”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蝗蟲剛飛起來就被滅了——帶翅膀的銅錢,那可是飛來橫財!
到了明朝,為了方便蝗蟲捕手工作,一個叫過庭訓的御史還想出了更高明的辦法。
過庭訓不是《論語》里的教子方式,而是卻有其人,此公字爾韜,號成山,過庭訓在明神宗萬歷三十二年考中進士,并當上了江陵知縣。

?山東起蝗蟲,明朝照例實行以物易物滅蝗之策,過庭訓專門上了一道《賑濟疏》,提出了更方便的解決辦法并得到批準執行:這些蝗蟲捕手“一面捕蝗,一面歸家喫飯,未免稽時時候”,干脆到向市上買現成的白面做成餅子,直接拉到捕蝗現場,蝗蟲不論大小,一升換餅三十個。
一升蝗蟲換三十張大餅,這賞格已經足夠高了:一升蝗蟲肯定不到一斤,但三十張大餅,咋也得有五六斤吧?
除了鼓勵大家拿蝗蟲換糧換前,古人還學會了大忽悠:“蝦子一物,在水為蝦,在陸為蝗,即終歲食蝗,與食蝦無異。”“(蝗蟲)曝干可代蝦米。——《范仲淹奏疏》”
“蝦子”繁體字簡體字不一樣,有蟲字旁的,也有魚字旁的,但讀音一樣。既然官府這么說了,當時的老百姓當然信以為真,以為蝗蟲也是蝦的一種,既然是蝦,那就吃起來沒煩惱了。
現在的人都知道蝗是蝗蝦是蝦,一個陸生一個水產,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古人不知道呀。同樣的高蛋白,炸出來一樣香脆可口,于是蝗蟲被當做“旱蝦”端上了餐桌:“遇此災,田間小民不論蝗蝻,悉將烹食。城市之內用相饋遺,亦有熟而干之,鬻于市者?!?/strong>
蝗蟲飛揚跋扈的日子就此終結,不論大小通通被清蒸干炸做燒烤,甚至成了饋贈佳品。

聽說印度巴基斯坦都鬧起了蝗蟲,兒子一臉的神往:那年蝗蟲多,媽媽還給我抓了油炸呢,好多年沒見過也沒吃過了!
這也難怪,現在的城市居民,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已經不見蝗蟲好多年,就像他們不知道過去有人尋短見跳井一樣——很多人連轆轤都沒見過,當然不知道過去的水井什么樣。
但是問起六零后七零后并有過鄉村居住經歷的人都知道,蝗蟲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放學時候,小學生們把書包一扔,三五成群跑到野甸子,開展一場“無風險狩獵”——抓螞蚱。
蝗蟲俗稱螞蚱、蚱蜢(直翅目下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比直翅目螽斯科的蟈蟈好吃——蟈蟈肚子太大,賣相不好,一般都是抓來聽鳴叫。

?當時的小學生可能還沒見過現在的燒烤,但是大家都無師自通地知道怎么做烤串:揪掉腦袋帶出腸子,七八只蝗蟲(我們叫螞蚱,但為了統一名稱,這里還是叫蝗蟲)用細柳條或蒿子桿兒串成一串,找點干草麥秸,攏小小的一堆火,烤得滋滋作響香氣四溢。
現在蝗蟲已經進了城,但卻絕不是它們自愿的——它們寧愿在荒郊野外自由飛翔,也不愿意到高檔餐館和大排檔當招牌美食。
過去人們滅蝗食蝗,屬于無奈之舉,但是近些年來野生蝗蟲被吃得幾乎絕跡,有些地方還進行了人工養殖(前些年山東那次鬧蝗蟲,據說就是養殖大棚跑出來的),這就是人力的偉大之處:人類無所不吃,日子越來越好嘴也越來越叼,而蝗蟲從災害到食物,從食物到商品,日子是越過越凄慘。
我們不能說吃蝗蟲是一種進步,但是必須要說,面對任何自然災害,只要克服恐懼心理,就很容易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就是我們跟西方的區別,他們祈求上帝垂憐,咱們講究人定勝天。

?蝗蟲很難肆虐神州大地,我們還要感謝唐太宗李世民,是他做了第一個吃螃蟹(蝗蟲)的勇士,而李世民吃蝗蟲,表明的是一種態度,我們可以不效仿他粗暴的吃法,但要學習他的精神——面對災害,哀求和逃避都不是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亮出我們的尖牙利齒勇敢面對,我們能吃苦敢吃苦,這樣才能在于災害的斗爭中不吃虧。
李世民正是用自己冒著風險的大嚼特嚼,展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沒有人類不能戰勝的災害!
最后咱們還要言歸正傳說一下古代治蝗術中的民本思想,咱們可以綜合姚崇、范仲淹、過庭訓、陳芳生等四人的說法,這說法在其他抗災斗爭中似乎都有借鑒指導意義:蝗畏人易驅趕,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勤。此須撫按(巡撫與按察使)、道府實心主持,令州縣官各各同心協力,方為有益。若一方怠事,就此生發蔓及他方矣。已上諸事,皆須集合眾力,無論一身、一家、一邑、一郡不能獨成其功……
參考史料:《詩經》《新唐書》《資治通鑒》《捕蝗考》等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577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