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蔡瀾推薦中環(huán)美食 吃最地道的香港美食
發(fā)布時間:2024-10-23閱讀(13)
與武林盟主金庸、詞曲名家黃霑、小說大師倪匡并稱為“香港四大才子”的蔡瀾,是一個活得極為灑脫之人。

同為“四才子”的金庸,非常欽佩蔡瀾,他曾對旁人評價說:“蔡瀾見識廣博,琴棋書畫、酒色財氣、吃喝嫖賭、文學電影,什么都懂。于電影、詩詞、書法、金石、飲食之道,更可說是第一流的通達。”
而倪匡對蔡瀾的評價更妙:“雖魏晉風流,猶有不及。”也就是說,蔡瀾那股風流瀟灑的勁頭,比起“魏晉風流”也不遑多讓。

那蔡瀾的“風流”表現(xiàn)在哪呢?在風月片上!
令很多人大跌眼鏡的是,蔡瀾在“美食家”的身份之外,還有另外一層隱秘身份,那就是“風月片導(dǎo)演”。早年間,蔡瀾經(jīng)常跟在成龍后面學拍電影,后來,他又對風月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經(jīng)過一番苦心孤詣的探索,并結(jié)合自己多年揣摩“風月寶鑒”的經(jīng)驗,蔡瀾監(jiān)制了好幾部非常著名的香港風月電影,比如《燈草和尚》《愛的精靈》《不扣鈕的女孩》,等等,這些影片制作之精良,就算與日本影片相比,也毫不遜色,因此被廣大香港宅男奉為經(jīng)典。

當然,看不慣蔡瀾拍風月片的也大有人在,很多道學家紛紛罵他,認為此舉有辱文人氣節(jié),但蔡瀾卻毫不動氣,反而笑嘻嘻地表示,自己是在做好事,是為了造福廣大群眾。金庸得知此事后,自嘆不如,感慨地說:“蔡瀾是一個真正瀟灑的人。”
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人生活得瀟灑歡喜,活出滿滿的“高級感”。那到底什么才是“高級感”呢?
其實,真正的高級感無關(guān)金錢,只關(guān)乎一個人內(nèi)心的生活哲學,和外在的審美品味。你對生活細節(jié)的把握、生活情趣的講究、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共同成就了“高級感”的人生。

但凡熱愛生活、追求品質(zhì)的人,一定會舍得在“吃喝”這件看似很小的事情上,投入一番大精力、花費一番大功夫。這是因為,飲食是最接近生活本真的事情,只有把我們的日常飲食,變得精致而優(yōu)雅,才能把那些最普通、最尋常的日子,活出滋味、活出雅致、活出清歡。
正如袁枚在《隨園食單》里所說的那樣:凡事不可茍且,而于飲食尤甚。
正是一個精致飲食的倡導(dǎo)者。他認為,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并不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據(jù)說,為了嘗到最真實、最用心的味道,蔡瀾愿意蹲守好幾個小時,只為吃一碗熱騰騰的云吞面;也愿意輾轉(zhuǎn)數(shù)萬里山河,只為嘗一口最新鮮的黃河鯉——這簡直是把日子過成了詩。
那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變得精致而優(yōu)雅呢?或許,讀讀蔡瀾這本《吃出儀式,活出歡喜》,就會有所感悟。

這本書說是美食之書,其實也是蔡瀾寫給焦慮的年輕人的生活哲學指南。這個眼界開闊,心思豁達,妙語連珠,還有顆不老童心的“食神”告訴我們: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不羨慕別人,多儲蓄人生經(jīng)驗,死而無憾,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一點也不復(fù)雜。
比方說,蔡瀾到日本旅游,在京都大德寺里吃了一頓精美無比的蔬菜天婦羅,這頓齋飯非常豐盛,菜單上寫著“二汁七菜”,分別是一碗白飯,一碗味增湯,醋漬的青瓜和冬菇,豆腐、烤腐皮、紅燒麩、小番薯、青椒,菠菜和牛蒡,豬口,芝麻豆腐,葡萄汁湯,炸豆腐、核桃甘煮、豆子、腌蘿卜茄子、辣椒,一桶清湯。

這頓齋飯是大德寺用來招待高僧的最佳服務(wù),蔡瀾吃得非常盡興,不過,在滿足了口腹之欲的同時,他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一頓飯吃那么多,是和尚的心態(tài)嗎?如果是我,一碗白飯,一碗湯,一些腌菜,也就夠了吧?吃齋應(yīng)該有吃齋的意境,愈簡單愈好,就像豐子愷先生說的,修的是一顆心。
再比如,蔡瀾告訴我們,想成為一個吃遍天下的老饕,一定要有嘗遍各種不同口味的勇氣和好奇心。只有吃過了,才有資格說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
有一個美國的食評家,怪癖很多,不吃韓國泡菜、咸魚、豬油、印度甜品、味精湯、海膽等等。蔡瀾就很看不上這個人,他說,這等于是一個藝術(shù)評論家不喜歡黃顏色,或者干脆是個紅綠色盲——那么多東西不吃,你還做什么食評家?

至于蔡瀾自己,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用他本人的話來說就是,天上飛的東西只有飛機不吃,四只腳的東西只有桌子不吃,硬的不吃石頭,軟的不吃棉花。
他吃油焗龍虱——將硬殼剝?nèi)ィ种赴粗^一拉,拉去腸,剩下的身體細嚼之下,有點豬油渣的味道,和吃炸蟋蟀、炸蝎子一樣。
他吃豬內(nèi)臟湯——用一個小鍋,把清水一滾,抓一把切段的腸子扔進去,用筷子涮他一涮,再加把姜絲,下點鹽和味精,即成,喝完肚子舒服無比。
他也吃豬腰——加點糖醋,馬上起鍋,一點異味也沒有,加上酸甜的刺激,真是天下美味!

能吃的東西,像一個宇宙那么多。只有勇敢地克服你的“食物恐懼癥”,才能打開一個新世界,去發(fā)掘更多、更好吃的美食——煙火人間,吃為大焉。蔡瀾如是說。
在蔡瀾看來,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工具。比方說,你和寧波人談起蟹糊、黃泥螺、臭冬瓜,他們會大為興奮;你和海外的香港人講到云吞面,他們一定知道哪一檔最好吃;你和臺灣人的話題,也離不開蚵仔面線、鹵肉飯和貢丸。

由此可見,只有食物才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才能讓不同國家的人暫時拋棄成見,坐在一起享受一頓可口的佳肴。吃東西就是這么奇怪,加上了感情,完全不同,吃的文化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
說到底,我們吃的不僅僅是食物,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鄉(xiāng)愁。想活得歡喜,那就先做好“吃”這件事吧,就像蔡瀾所說的那樣:我們越懂吃,也就越懂活。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668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