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飲食觀(袁枚熱愛美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發(fā)布時間:2023-12-17閱讀(19)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本文原創(chuàng)首發(fā),點擊右上角“關(guān)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文|江徐1.熱愛美食的文人,在讀者心中容易加分在文人墨客當中,除了寫詩作畫之外,如果還能熱愛美食,在讀....<p>【本文原創(chuàng)首發(fā),點擊右上角“關(guān)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p><p><img alt="袁枚的飲食觀(袁枚熱愛美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7635a05af7234594944927f327055421.jpg"/></p><p>文 | 江 徐</p><hr/><strong>1.熱愛美食的文人,在讀者心中容易加分</strong><p>在文人墨客當中,除了寫詩作畫之外,如果還能熱愛美食,在讀者心目中很容易加分。</p><p>比如“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蘇軾;將乳酪做成“或煎酥,或作皮,或縛餅,或酒凝,或鹽腌,或醋捉,無不佳妙”的張岱;“過一地即覽一地之人情,經(jīng)一方則睹一方之勝概。且食所未食,嘗所未嘗”的李漁;</p><p>又比如一生不辜負愛與美食的汪曾祺、將大吃大喝視為對生命的一種尊重的的蔡瀾……</p><p>當然,還少不了清代文人袁枚。</p><p>袁枚生于乾隆年間,西子湖畔,所以他刻有一枚印章,自稱“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p><p>袁枚天資聰穎,從小擅長寫詩歌。24歲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當官那幾年,他勤政清廉,在百姓當中獲得威望與贊譽。</p><p>怎奈性情與官場格格不入,無意于功名利祿。于是,33歲那年,他毅然辭官,歸隱鄉(xiāng)野。</p><p>從此之后,余生漫漫,袁枚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將所有時間用于自己喜歡的事。</p><p>如此,才算不負此生。</p><p><img alt="袁枚的飲食觀(袁枚熱愛美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7bc9236866da4c0bb09b2d12c35eb9b8.jpg"/></p><p>(袁枚居住過的隨園)</p><strong>2.袁枚<strong>天生就是一個美食家</strong></strong><p>張岱有言:“人無癖,不可交也。”</p><p>之所以不可交,想來是因為,沒有癖好的人,生活中鮮有情趣吧。</p><p>他在自撰墓志銘中這樣寫道:“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讀之,不難想象生活的五彩斑斕、絢麗多姿。</p><p>袁枚跟張岱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時期,在生活情趣的培養(yǎng)上兩人也十分相像。</p><p>袁枚一生好吃、好色、好花、好竹、好藏書、好金石字畫、好山林之樂……也算是豐富多彩、雅俗共賞的詩意人生。</p><p>他擁有不同的身份和標簽:散文家、文學評論家、乾隆才子、詩壇盟主、還被世人稱為隨園主人、通天老狐……</p><p>不過,最為大家熟知的,還是<strong>“美食家”</strong>這個頭銜。</p><p>作家陸文夫,在小說《美食家》中寫過這樣一段話:“當美食家可不一樣了。一是要有相應(yīng)的財富和機遇,吃得到,吃得起;二是要有十分靈敏的味覺,食而能知其味;三是要懂得一點烹調(diào)的原理;四是要會營造吃的環(huán)境、心情和氣氛。”</p><p>照這個標準看,<strong>袁枚天生就是一個美食家。因為他有錢、有才,還有閑情。</strong></p><p>袁枚過了而立之年,決定隱居后,在南京小倉山買下一個住所。而這住所,正是《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園子重建修整一新,被命名為隨園,不知是否取隨心所欲、隨遇而安之意。袁枚,自然成為“隨園主人”。</p><p>后來,他在《隨園詩話》中對此事記有一筆:“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余之隨園也。”想必,心中為此深感得意吧。</p><p>在這里,袁枚的生活正如他寫下的一幅對聯(lián)那樣,恣意瀟灑,詩意盎然:</p><blockquote><p><strong>放鶴去尋山里客,</strong></p><p><strong>任人來看四時花。</strong></p><p>也正是在這里,他寫下多本不同內(nèi)容、不同題材的著作。其中,以《隨園食單》流傳最廣。</p><p><img alt="袁枚的飲食觀(袁枚熱愛美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6424cf0e8017413c96f9658d0fb00f72.jpg"/></p><strong>3.袁枚與他的《隨園食單》</strong><p>認真對待生活的人,自然也會認真對待做飯。</p><p>袁枚就是最好的榜樣。</p><p>他有一個習慣,每次走親訪友,都會帶上自家廚師。一旦嘗到可口新奇的菜肴,就會指派廚師,去到廚房拜師學藝。</p><p>邊吃,邊學,邊總結(jié),四十年積累下來,一本清新脫俗又包羅萬象的文藝范的食譜也就在他筆下誕生了:<strong>《隨園食單》</strong>。</p><p>這本書,只有薄薄一卷,卻是<strong>袁枚通過四十年的時間,搜集下來的各種烹飪技藝。</strong></p><p>全書除了須知單、戒單之外,根據(jù)食材將目錄劃分為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 、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這樣十二個方面,分門別類 ,描述了流行于五湖四海的三百多種菜肴點心、美酒茗茶。</p><p>身為性靈派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其深厚的文學功底,讓這份食譜文采斐然,非常具有可讀性。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尤其在很多細小方面,及至今日,對廚藝入門者依然是非常好的學習掌中寶。</p><p>比如,關(guān)于火候的掌控,袁枚提醒大家一個細節(jié):“<strong>屢開鍋蓋,則多沫而少香。火熄而燒,則走油而味失。</strong>”煮菜時,不要時不時開蓋,還因避免中途熄火。</p><p>比如,關(guān)于上菜順序,他分享了這樣的經(jīng)驗:“<strong>鹽者宜先,淡者宜后;濃者宜先,薄者宜后;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后。</strong>”又認為,如果客人酒足飯飽起了乏意,可以用辛辣食物刺激下食欲,如果客人酒喝多了,可以用酸甜食物提提神。</p><p>又比如,關(guān)于如何熬出一鍋好粥,他總結(jié)出簡單明了的標準:“<strong>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strong>”</p><p>諸如這些,林林總總,既是袁枚對做飯這門藝術(shù)的迷戀,也蘊含了他對煙火人間的熱愛。</p><p>香港作家,同時也是美食家的蔡瀾,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比吃東西打發(fā)時間更好的了,而且飽腹的感覺,永遠是一個很好的感覺。</p><p>如果袁枚聽到這句話,估計會捋須點頭,深表贊同吧。</p><p>古人云:食色性也。愿意把精力花費在飲食男女上的人,應(yīng)該更接近生活本真,內(nèi)心簡單而充盈。</p><p><img alt="袁枚的飲食觀(袁枚熱愛美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3792f9ea36c34a598b3ac3ef18af1489.jpg"/></p><strong>4.熱愛美食的人,同樣熱愛生活</strong><p><strong>當袁枚在談美食烹飪時,談?wù)摰钠鋵嵰彩撬纳顟B(tài)度、對生命的觀點、對世界的理解。</strong></p><p>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一位讀者寫信給他,請教如何向別人做自我介紹這樣的問題。大概因為村上先生年輕時開過飯店,對食物更有一種親切,他告訴對方,當一個人描述自己如何做好炸牡蠣這件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自我介紹,闡述自己與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p><p>“當然不必非得炸牡蠣不可。炸肉餅也行,炸蝦丸也可以 。”他如此幽默地回復。</p><p><strong>袁枚對美食的探究,正是他對美食的癡迷,也是對生活的熱愛。</strong></p><p>當下流行一個詞,叫作精致。精致的生活固然顯得優(yōu)雅,其背后卻有一種生活態(tài)度,叫作講究。</p><p>袁枚是個講究人。</p><p>這在《隨緣食單》的戒單中獲得充分體現(xiàn)。所謂戒,就是需要注意和杜絕的各種事情。袁枚寫道:</p><blockquote><p>“凡事不易茍且,而于飲食尤甚。”</p><p>我們總是說,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心若燦爛,眼前并不茍且,心若陰暗,去了遠方,也依然會有茍且。</p><p>有一個成語,叫作暴殄天物。袁枚寫道:</p><blockquote><p>“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p><p>他警戒世人,自己享用美食的同時,不要忘記體恤人力、珍惜食物,也不該做出炭火燒烤活鵝掌、尖刀取活雞肝這樣的行為,實在太折磨生命。</p><p>在當下物欲橫流、縱情聲色的浮華時代,有些食客,為了滿足口欲,獵捕、殺戮,無所不及。為追求新奇,甚至采取活猴取腦這樣的方式,想想真是殘忍。</p><p>同樣是烹調(diào)、品享美食,袁枚的仁慈之心,也是他做人講究的一個方面。</p><p>關(guān)于食材的優(yōu)劣選擇,他這樣寫道:</p><blockquote><p>“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p><p>也就是說,作為人,天性很重要;作為食,新鮮最重要。</p><p>袁枚在古稀之年,游歷各地名山,因此品鑒到各地美酒與名茶,最終薈萃成為《隨緣食單》中壓軸的茶水單。 行走江湖,胸懷曠達,寫字著文,不忘情懷,正所謂“七碗生風,一杯忘世。”</p><p><img alt="袁枚的飲食觀(袁枚熱愛美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5)"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8885c5ce158341c9872f5368a8dd9549.jpg"/></p><p><strong>如果說,隨園是袁枚為自己安置于塵俗之中的世外桃源,借此隨心、隨喜、隨性地度過一生,那么,《隨園食單》便是他活色生香的人生的濃縮與倒影。</strong></p><p>一蔬一飯之間,盡顯閑情。</p><p>一酒一茶之間,皆屬雅趣。</p><p>袁枚充追求詩意、探尋美食的一生,讓我想起英國詩人托爾金說過的一句話:</p><p>如果有更多的人熱愛與詩歌,勝過愛黃金,這世界會是一個更好的地方。</p><p><img alt="袁枚的飲食觀(袁枚熱愛美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6)"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作者簡介:江徐,80后女子,十點讀書簽約作者。煮字療饑,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guān)注”,收看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p></blockquote></blockquote></blockquote><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