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28閱讀(17)

讀書可以學習知識,但人生的許多知識卻在書本之外。
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就要允許孩子“瞎折騰”。
——鹿媽
◆ ◆ ◆
作者 | 哎呀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看到一段十分可愛的視頻。
2歲萌娃Susie在媽媽的協助下,成功烹飪出一份意大利煎蛋。
看似簡單的“工程”,一開始卻讓小Susie犯了懵:蛋殼太硬,她敲不碎。
一顆不行,換一顆試試......

接連挑了些看上去好點的雞蛋,她使出了吃奶力氣,還是,宣布失敗。
終于,在媽媽的指導下,她很快掌握敲雞蛋的訣竅,看著動作熟練,卻也搞笑不已。
強調自己“事先洗好了手”,可她搞過蛋液的小手還忍不住往鼻子上蹭。
添加牛奶時,她干脆用手攥緊,把倒在手上的牛奶擠出來,那副理所當然的模樣讓人忍俊不禁。

雖然整個制作過程插曲不斷,可小Susie始終沒有放棄,有板有眼地完成了所有環節。
當最終成品出來后,她忍不住嘗了一口。
全身上下掩蓋不住的開心,在她偷偷翹起來的小蘭花指上盡顯無疑。

要一個2歲大的孩子做工序這么復雜的料理,顯然不是件易事。
可難得的是,媽媽很樂意讓她嘗試,完成這項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得不說,有其母必有其女。
孩子的優秀,離不開媽媽的足夠“寬容”。
允許孩子“折騰”,給孩子自由釋放天性的機會,是父母給孩子最“成功”的教育。

“自由”教養
讓孩子從生活中汲取養料
前段時間回鄉下,暫住在姐姐家,被她對外甥女悅悅的育兒方式折服了。
悅悅今年7歲,生性活潑好動,只要看到大人在干活,一定要去湊個熱鬧。
例如——
早上有人掃地拖地,她就去拎水桶,自告奮勇跑去裝水,結果一個踉蹌摔了跤,家里瞬間成了一片汪洋。
中午有人在廚房洗菜準備食材,她忍不住要過去瞅一眼,看到有喜歡吃的菜,就掏出自己的玩具砧板和小刀一起切切切。
晚上了,吃完飯媽媽要洗碗,她非要跟在旁邊一起擠洗潔精拿著布洗刷刷……
總之,哪里有動靜,就定能看到她“忙里忙外”的身影。
還好,家里從沒人覺得她煩,反而夸她機靈,干勁十足,勞動能力極強,一點都不遜色于大人。

當然,這種“放任”教育,一路充滿質疑聲。
一開始,姐姐總被老人家責怪說不管孩子,任由悅悅搗亂折騰搞破壞。
可一段時間后,大家意外發現悅悅比周邊的同齡人聰明,做事情有主見,行動力強,才漸漸理解和接納。
其實姐姐并不是什么育兒專家,不過是認同 “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罷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
“從效能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孩子積極參與生活,愛搗騰,雖然能力有限,沒辦法把每件事情做得盡善盡美,可他在生活中實踐體驗,學到的東西遠多過平面書本上的知識,還能對他的智能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
教育學者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
“‘教育’并不是單純的規范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
父母越允許孩子“放飛自我”,任由孩子“瞎折騰”,越體現出教育的智慧。
高分爸爸黃磊,他對孩子們的教育亦是如此。
生活里,他從不過分干涉女兒多多的一舉一動,尊重女兒的喜好和選擇。
這種“自由教育”下,女兒多才多藝,會樂器會手工,能歌善舞。
能夠“縱容”孩子折騰,看似無用,卻能刺激開發孩子的能動性。
孩子在這種信任和充滿愛的自由中,才能更快活地學習、成長。
父母“過度限制”
正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有人在網上做調查:你會支持孩子“折騰”嗎?
65%以上的父母表示,還是算了吧,平時工作養家太累了,根本無暇應付孩子。
只有10%的父母同意,認為孩子開心最重要,反正怎么折騰也就一會兒的功夫。
我想,很多父母不敢放孩子自由“折騰”,無非三個原因:
第一,孩子“亂搞”會制造各種爛攤子,最后收拾的還是父母,增加了父母的負擔。
第二,父母缺乏耐性,不懂得如何跟孩子更好相處。
第三,“折騰”沒有實質意義,只會占用孩子學習的時間。
不管是哪個原因,其源頭始終是父母對自由的恐懼。
在照顧孩子上,父母能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可實際上,卻害怕給足自由的孩子會行差踏錯,生活不受控。
結果,過度限制的愛帶著毒,一點點侵蝕孩子的生活技能。
《少年說》的高二生郝睿涵,一上臺就“控訴”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她的溺愛。
從小到大,她都是“捧在手心里”的寶,被小心翼翼呵護著。
不會用筷子,家人丟了一根勺子過來;
初二時,才第一次自己穿衣服;
前不久,才學會自己倒熱水;
甚至插個電源,全家人都怕她會觸電。
父母的愛與限制,影響了她的正常發展,雖然表面人高馬大,卻是同學朋友口中的“高智低能兒”。
主持人聽完后不禁感慨擔心,這種從小生活在“無菌室”的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外面的風沙就極其容易導致她生病。
我們以為不準孩子做這做那,是省事,是保護,是愛。
但其實,教育沒有自由,只會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剝奪孩子生存的技能,進而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中有句話:
“你給孩子多少自由,他就給你多少未來。”
同樣的,限制孩子,只會害他陷入充滿災難的苦途中。
“放任自由”
并不是“放肆無度”
企業家洪晃在自己的《無目的美好生活》中說:
“要知道,生活的樂趣都在過程里面,而目的只是長長的過程之后一秒鐘的高潮。”
允許孩子“瞎折騰”,愛與自由很重要。但注意,要規避毫無節制地讓孩子為所欲為、放肆無度。
想要讓孩子享受自由成長的快樂,父母要做到這三點:
1. 積極參與,陪孩子“折騰”。
姚晨的兒子土豆喜歡模型,在爸爸的陪伴下,花了整整一個星期,成功組裝了一臺飛機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模型。
雖然姚晨忍不住“吐槽”兩個技術男的世界,令人無法參透。
網友們卻感動于土豆爸爸陪伴兒子“折騰”的用心。
在孩子感興趣的事上,父母的高度參與和關注,能讓他更自由自在享受生活的樂趣。
父母陪伴是一種無聲的快樂,充滿整個家,豐盈孩子一生。
2. 正確引導,培養孩子自律發展。
閨蜜小歡知道女兒喜歡看動畫片,從不加限制。
可卻時刻盯著女兒的動靜,心想女兒什么時候才能變得自覺,主動關掉電視機。
其實,這種“自由”反倒是隱秘的控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作為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明辨是非,清楚哪些行為可取,能夠發展自己,而不是妄求孩子能自我控制。
特別是孩子心智水平不足,自控能力不高,父母的正確引導,才能塑造孩子的個性,助力孩子成才。
3. 尊重包容,允許孩子試錯。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后羅靜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個令人心疼的男孩,在家總是戰戰兢兢,稍微做錯點事情都會惹爸爸一頓批評數落。
一次上網課時,因操作失誤錯過了老師的回應,結果拼命跟老師解釋檢討,極度不安。
因不被包容接納,父母拒絕他任何犯錯的可能,結果導致他喪失了勇氣和信心。
可想而知,他在家里過得有多壓抑和痛苦。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說過:“無條件地接受孩子,才是最好的禮物。”
能夠真正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是不怕試錯,反而能在錯誤中吸取教訓,獲得更多機會和空間。
尊重與包容,呵護孩子擁有更強勁的翅膀飛往未來。
作家羅蘭說過:
“每人心中都應有兩盞燈光,一盞是希望的燈光;一盞是勇氣的燈光。
有了這兩盞燈光,我們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風濤的險惡了。”
是啊,身為父母,我們沒辦法給足孩子一切,卻能為他提供自由自在、滿懷愉悅探索未知的庇護所。
這份用心,就是指引孩子成長的燈光。
真正的愛,是給孩子留出“折騰”的空間,在對生活的積極探索中,活出自己,成就自己。
萬物皆有靈,事事顯樂趣。
別忽略孩子心中對生活無限的向往,讓孩子快快樂樂、心無旁騖地探索生活吧。
到那時,我們將會發現,陪伴釋放孩子的天性,將會收獲最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鎧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于養育男孩的干貨,這里都有;
關于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關注洞見旗下@男孩派,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7172.html
上一篇:越南小碗粉 發現一家好吃的越南粉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