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短《蘭州牛肉面》(別只盯著蘭州牛肉面)
發布時間:2024-11-13閱讀(19)
甘肅的面,隨便拎出一種,都能刷新你的“面條觀”。甘肅人民愛吃面,舉世皆知;一碗蘭州牛肉面,馳名天下。
///
省會蘭州人的早晨,從一碗牛肉面開始,這已不是什么秘密,超百年傳承,蘭州牛肉面讓蘭州這座城市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名片。被譽“中華第一面”,如今,蘭州牛肉面終于以“蘭州牛肉面”的名號,大舉出道,備受全國人民喜愛。
///

提起甘肅的面,許多人只能想到“蘭州牛肉面”,然而實際上,甘肅的面,就像甘肅的風景一樣,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在西北,吃面是件頭等大事,天水人一天不吃面,就會覺得心慌。他們對面的忠誠和熱愛都浸泡在那一碗碗羊肉泡、漿水面、牛肉面、臊子面、打鹵面和搓魚面里。
天水漿水面

放滿酸菜的漿水面片 / ?財迷婆婆
天水人吃起酸來不含糊。漿水面是用腌制三五天的蔬菜發酵過后的漿水做湯,煮完面條后還要再加上一大勺酸菜,吃起來有股腐香和濃郁的酸味兒。

剛開始不太能接受,吃完半碗就會愛上的漿水面 / ?大靜
很值得一試,吃起來第一口覺得怪怪的,吃完半碗就愛上這碗面。
天水臊子面

天水街頭現做的臊子面攤 / ?財迷婆婆
說到臊子面,你可能會想到陜西,但是天水當地的臊子面,別有風味。陜西一般是用醋來熬制肉臊,天水是用煮肉的鹵湯來熬制,面咥起來就更加香濃。

吃一口感覺要上天的臊子面 / ?財迷婆婆
特別喜歡路邊的面攤,坐下來只要幾分鐘,一碗粗細隨心、面湯香濃,口味豐富的肉臊面就上桌了,一個字:美!
天水扁食

跟餛飩長得很像的扁食 / ?財迷婆婆
天水的扁食只是跟南方的餛飩長得很像的“異父異母”的兄弟而已。天水的扁食面皮比較厚,里面包的一般是青菜豆腐素餡兒,就像江浙地區的大餛飩。

加肉臊海帶絲油辣子的干拌扁食 / ?財迷婆婆
有湯的做法,但是當地人更偏愛干拌,加肉臊、雞蛋絲、海帶絲,最后一定要淋一大勺油辣子,這才是一碗有了靈魂的天水人鐘愛的扁食。
敦煌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備受游客認可的敦煌名吃。黃面,由小麥和蓬灰揉制而成,蓬灰的加入給了面條無與倫比的勁彈。

據說黃面的黃色來自于制作拉面時添加的蓬灰水,驢肉則是既可以做成醬驢肉配湯,也可以做成驢肉鹵汁干拌。吃的時候,口感勁道的黃面 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澆頭…簡直太香了。


敦煌長壽堿面

敦煌生長的一種胡楊樹,當地人稱“梧桐樹”。樹上流出的一種能食用的樹液堿,和面的時候加入適量,制作成面條,特點是柔韌勁道,爽口舒胃,面條細長,厚薄均勻,湯汁鮮香,俗稱“堿面”,又叫“臊子面”。

堿面自唐代以來敦煌人的待客佳品,對于以面食作為主食的敦煌人來說,長壽堿面的地位永遠是高高在上的。添丁進口要吃堿面,逢年過節要吃堿面,象征著人們長壽,稱“長壽堿面”。
張掖搓魚面

搓魚面是張掖特有的一個美食,又叫“搓魚子”,長得兩邊細中間粗,像一條條小銀魚。在張掖,搓魚子可以由各種谷物制成。

白面、蕎面、青稞,煮熟后和紅色的肉丁或胡蘿卜丁、白色的蔥段、綠色的菜葉、黃色的雞蛋花、黑色的木耳一起炒制,顏色非常漂亮;或者加上店家自己的鹵汁,就是一碗鮮辣酸咸皆可的搓魚面啦!

張掖牛肉小飯

還是張掖的特色,就是面片切絲再切碎,成米粒大小,也就是小飯了。過水煮熟,配上牛肉湯,牛肉和粉皮豆腐,與不遠蘭州的牛肉面還是有幾分神似的。


///

酒泉面食你隨便挑

酒泉面食,主要有拉條面、臊子面、雜醬面、黃面、堿面、灰面、涼面、桃花面、牛肉面、刀切面、手搟面、漿水面、麻什字、炮仗子、揪片子、刀削面、擔擔面、饸饹面、面魚子等。

白銀水川長面

“長長細細一條心,常來常往息相通”就是形容源遠流長的白銀水川長面。
白銀水川長面首先講究“三光”,即手光、盆光、和出的面光。其次是搟面和切面,搟出的面張要求又薄又勻稱;操刀切面,沙沙作響,不能停頓,要一氣切完。且是寬細一致,一條是一條,一根是一根,勻勻稱稱。

臨洮熱涼面

熱涼面是臨洮特有的一道面食,以薄、筋、光、煎、辣、香而著名,味美可口。
制作時用精粉、蓬灰,扯為寬、細兩種面條。

下熟后以芥茉油、油潑辣子、大蒜、精鹽、紅豆腐、汁湯拌勻,使面條金黃發亮,色香俱佳,加上少許鹵肉后,吃起來面條柔韌爽口,滑嫩,酸咸辣齊具,味中有味。

通渭罐罐面

通渭罐罐面
通渭罐罐面又名罐子片,是一道甘肅省通渭縣的漢族風味小吃,已有70多年的歷史。罐罐面在通渭家喻戶曉。就像蘭州的牛肉面、山西刀的削面一樣出名。

隨著歲月的變遷這種傳統小吃店在通渭只剩下寥寥幾家了,在百姓家也很少做罐罐面,仿佛是被人們遺忘了一般。
平涼靈臺手工面
平涼靈臺縣有著獨具特色的手工面,也被叫做“細長面”、“涎水面”,以“細、香、柔、長”而聞名。

在過去,靈臺手工面確實是只吃面不喝湯,湯需倒回鍋中去。不過為了講究衛生,這樣的傳統吃法也早已改變。

▲ 切面,寬面與細面。攝影/朱銳

▲ 手工面的配菜(菜碼)。攝影/韓詩揚
靈臺手工面的配料雖不見新奇,組合在一起就能在舌尖炸開花。夏秋季多以“面料花”拌青菜炒成面料子,放在面碗中,白底兒綠菜紅花,又好看又好吃。
冬春時則多用肉丁炒成肉料子,炒好后的肉香最饞人。做湯則是選用陳年釀醋,沖進開水,再放醬油煮成酸湯。


▲ 搟面。攝影/韓詩揚
平涼燴麻食
燴麻食是甘肅平涼人喜愛的面食之一,麻食呈棗核形狀,中間是空心的,制作好后,主輔料相融。麻食先用大拇指把面搓卷成核形中間空心的面卷,再和炒菜一塊燴制而成。它的主輔料相融,筋韌爽滑,鄉土氣息濃郁。

平涼生汆面

一碗平涼生氽面,伴著鮮牛、羊里脊肉切片入鍋,與面食同煮,放醬、醋、蔥、姜、鹽等佐料。那味道,湯鮮肉脆,色香味俱全,酸辣醇厚,讓人回味悠香。
白銀大肉面

雖說叫大肉面,但其實里面是蘭州牛肉面的根,配上豬肉臊子。在白銀,拉面的概念跟蘭州有所不同。這是一款交融東西的存在。因為白銀是一座工業城市,當年支援大西北建設,來的外地人非常多,所以這的特色食物很具有融合性。

除了白銀大肉面,還有把子面、排骨面、干拌面。
慶陽饸饹面

饸饹面貫穿了慶陽人一生的喜怒哀樂。招待朋友,咥饸饹面;結婚鬧洞房,咥饸饹面; 喪事入土為安,咥饸饹面。慶陽的面,就像慶陽的人一樣,大氣實在。鍋要大,碗要大,這樣才夠味。

壓制饸饹面可是力氣活 / 圖蟲·創意

除過饸饹面,慶陽人還擅做手搟面。本地小麥磨成的面粉韌勁大,延展性極好。廚藝高超的慶陽主婦,不借助任何外力,只需一支細長的搟面杖,便能把一團面搟得如一張薄紙。
隴南江洛棒棒面
論起面食來,武都的另湯面、文縣的蕎面節節、成縣的連鍋面、禮縣的扯面,此外還有酸菜面、爐齒面、手工掛面、豆花面、杠子面……

江洛棒棒面,有兩個特色。一個是制作過程獨特,一個是配料獨特。選上等精粉,配以石堿、食鹽溶于水中,和面時將面團揉搓至軟飲適中,再搓成一尺左右長的粗條,用油布蓋上軟化待用。

西和杠子面

"杠子面"是西和特色面食,它根據中國手工面條三大傳統技法"壓""拉""切"中研究出的"壓面"和"切面",是"老杠子"面坊的招牌產品。
康縣文縣碧口豆花面

豆花和豆花面,是康縣、文縣一帶四季皆宜的風味小吃,它營養豐富,質地潔白鮮嫩,調料精致,麻辣鮮香。豆花面,顧名思義是由手工豆花和手搟面或刀削面組成,在加上特色的小菜成為早餐系列中的一個代表。
文縣黃豆面

黃豆面是文縣特色小吃。在又滑、又筋道的面條中放入被油炸的噴香酥脆的黃豆,然后加上蔥、辣子、油和香醋。湯底酸酸辣辣,非常開胃。
武都酸菜面

酸菜,又叫“漿水”,隴南人喜歡吃酸菜,以前幾乎家家都會做酸菜,面漿混合煮熟的野菜經過存放味道變酸,吃起來別有風味,還有消暑止渴和清熱解毒的功效。
禮縣扯面

扯面在禮縣可是出了名的哦,色澤協調,光滑柔韌,淡雅清香。隨便走進一家農家樂或是小飯館,扯面都是必有的主打面食,不管是回鄉的游子,還是路過的游客都要吃上一碗,心里才會覺得踏實。
武威三套車

到了武威,無論如何,一定要嘗一嘗聞名遐邇的“三套車”。別誤會,它不是俄羅斯民歌,它是由涼州餳面、鹵肉、茯茶組成的套餐。

餳面勁道;鹵肉金黃,肥而不膩,熟而不爛;茯茶色澤濃郁,入口香甜。這三者組合在一起,最能激發人的食欲。相傳“三套車”這個名字的由來,和晚清名臣左宗棠有關。


回到蘭州除了牛肉面,臊子面也是蘭州市著名的傳統面食。據說是由唐朝的“長壽面”演化而來,成為老人壽辰、小孩生日及其他節日的待客佳品,含“福壽延年”之意。因臊子鮮香,湯味酸辣,面條細長,筋韌爽口,成為營養豐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出蘭州,向南到臨夏,河沿面片(羊肉面片)就不能錯過,久負盛名,主要得益于其獨特的風味,這種“面片子”柔滑勁道,湯油而不肥,肥而不膩,味道醇厚,原汁原味,卻又鮮美無比。河沿面片一般要配手抓一起吃,手抓肉質鮮嫩,肥而不膩,越吃越饞。

一城一味,是記憶亦是鄉愁,每當炊煙升起,香氣彌漫,熟悉的味道涌上舌尖,“家鄉”也就不再遙遠了。甘肅的面多到一篇文章完全放不下。歡迎補充!

來源:蘭州旅游全攻略(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6758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