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禮泉烙面保存方法(養在深閨的陜西美食)
發布時間:2024-11-13閱讀(10)
在古城咸陽說起關中面食,每人都會歷數一大串。而提起禮泉烙面,許多人只聞其名,未曾淺嘗;更有甚者,對烙面為何物卻聞所未聞,茫然不曉。 禮泉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

可加湯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音:miao,一聲)”,即將面盛在碗中,反復用開水澆之。

然后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面,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 “禮泉烙面”味道奇絕,做法也奇。

調面一般每年到春節前夕,禮泉的家家戶戶便開始制作烙面,當地人稱之為“攤烙面”。烙面的制作,常常以家庭為單位,夫妻二人搭幫合作,男女勞力相互搭配。
先將數十斤面粉倒入瓦盆,然后開始徐徐加水調面。由于面粉量較大,調面是一種比較耗費體力的工作,一邊加水,一面揉面,反復抓洗,這樣做的目的是把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如此反復,最終要和(huo)稠攪勻,越勻越好,全憑一份耐力的功夫。
逐漸加水,再和再攪再搓,直至成為無塊的糊狀,然后放置一邊,大約24小時,等待面糊形成更加均勻的糊狀,這一步又稱為“恒(xing)面”。

攤面在家中,一般是女人攤烙面。所謂烙面,就是通過火的烙烤而形成煎餅一樣的面食。恒(xing)好面后,將面糊用特制的面板兒,從瓦盆中撈起,然后沿鐵鍋淋入,逐漸沿鍋的周邊攤開,直到既圓又薄為止。
用微火加熱,烙烤至熟,過程和做煎餅相仿。傳統上,攤烙面一般用麥草燒火,火性溫和,這樣烙面會不焦不糊,內外皆熟,現在由于鍋灶起火技術改進,火力可以控制,也可以煤火、炭火、劈柴火加熱。烙熟的面餅薄光透亮,麥香撲鼻,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晾展

晾面烙好的面由于溫度較高,飽含水分,不利于保存,這樣需一張張把它拿出,搭在繃緊的繩索之上,晾置于陰涼的廳堂之中,待涼干后,開始折疊成手掌寬的長條,這個工作一家人通力合作,烙面一條條碼好,放于木板上。

壓疊疊好的烙面,集中起來,用木板壓好,枕上石塊等重量大的實物,將烙面壓瓷壓實。

切面以上調面、攤面、疊壓需花用一整天時間,第二天,拿出這些被壓瓷實的長條形烙面,在案上、木板上逐條橫切為細絲。隨著近年來,烙面的商品化,有的已經采用機器切刀,這樣提高了效率。
切好的面,整齊碼放于大竹筐中,更有疊如葵花,或如蒲團的樣子,十分好看。最后苫上印花布,放置屋中陰涼處,至此,烙面的前期制作全部結束。成品烙面遂可每日取食,能供全家食用許多時日,少則將近十天,多則半月有余

澆湯烙面的食用方式是澆湯,又稱“澆湯面”或“涎水面”。食用禮泉過程中,最關鍵就是烙面湯的烹制。烹湯一般用肉湯、骨湯,配以胡椒、花椒、桂皮、及五香大料、油、鹽、醬、陳醋、雞精等調味品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潑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鍋色澤艷紅、香辣誘人的烙面紅湯。湯燒開后鍋底扔進一塊劈柴,使湯一直保持小滾。食用時一手端碗,另一手從籃中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內,加上切成細絲的蒜苗、韭菜及攤成薄餅切成菱形塊狀的雞蛋片等,再將滾熱濃湯澆上,即開始食用。其面筋薄細潤,其湯濃煎辣香,個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體味。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6935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