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做菜去腥配料口訣(做菜就像考試學會這5個)
發布時間:2024-11-13閱讀(12)

每次嗑瓜子兒的時候,進嘴之前我都得仔細檢查下是不是壞的,因為太多次被一個壞瓜子兒的苦味,輕而易舉地毀掉了我好不容易營造的滿口香。
做菜也是這樣,燉一鍋挺貴的羊肉,入口一嘴膻味兒,比吃了苦瓜子更難受。
為了燉鍋羊肉,錢也花了,調料也使了,功夫也搭上了,沒得滿屋香,落個一口膻,你說這擱誰誰不鬧心。
去腥這件事,算是廚房里所有人的痛點,甚至包括專業廚師。
如果把做菜比作一場考試,去腥就是必考知識點,即便是作為學霸的專業廚師,也不敢說次次都能拿高分,哪天遇到個硬茬子,鬧個不及格也是常有的事兒。
作為烹飪界有限的理論資料,這篇文章里,給大家總結了幾個重要的去腥知識點,希望朋友們能早日做出滿分味道。


若要評選去腥的最佳輔助,首選絕對是酒。
酒的去腥原理,最不拖泥帶水,簡單直接。
大多數提供腥味的物質,是溶于酒精的,而酒精在高溫下又極易揮發,同時帶走了腥味。
也就是說,酒把腥味綁架了,然后在高溫的折磨下撕票了,連帶異味和酒味同歸于盡了,然后鍋里就是香味和本味的天下了。
不過僅憑這一點的話,酒可配不上最佳的稱號。

酒其二的本事,才是他獨有的絕招:乙醇分子相對較小,有一定的滲透性和引導性。
換句話說,腥味因子畏罪潛逃,跑到深山煙瘴林子里一鉆,任你再有本事,也找不到我。
但酒不同,別人過不去的小路,對他來說那就是寬闊坦途,不管你腥味因子藏多深,他都能準確地摸進去,綁架你,再撕票你。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烹飪前期腌肉去腥時,一定記得放點酒,這樣能給他抓捕腥味更充裕的時間,等下鍋以后,統統處理掉。
所以,這一小節的題目才叫,用酒鋪路。

既然酒這么好,是不是什么酒都行呢?
是酒就行,但料酒不行。
啤酒因為含有二氧化碳,不僅能去腥,還有嫩化的效果。
白酒度數有點高,會對食材造成一些損傷,腥膻味較大的臟器,用白酒才能治得住。
常規烹飪時,效果最好的酒是15度左右的黃酒,以及黃酒里的頂級---花雕酒。
花雕酒,當作料酒來用,效果最佳。
料酒屬于監守自盜的那種,本來是去異味的,但他的加入會帶來新的異味兒。
所以啊,勸大家還是離那種酒遠一點。

傳統名菜---花雕醉蝦

如果用酒算是物理外掛,那使用溫度就是去腥最高效的技能。
就算酒把腥味都帶出來了,如果沒有溫度的作用,還是揮發不走的。
學廚的時候,師父教我做葷素搭配的菜時,交代我一定要先把肉炒了,盛出來,再炒素菜。
還要考我為什么這么做,當時的我只能想到肉不好熟,怕一起炒成熟時間不一樣的原因。
師父白了我一眼,才不耐煩地跟我解釋了其中緣由。
先炒肉,不是為了炒熟,也不是為了炒香,而且為了去腥。
下鍋之前的胡椒粉,蔥姜水,花雕酒都只是去腥的開胃菜,下鍋炒才是重頭戲,大部分腥味是在炒的時候,才消失的。
如果把肉和素菜一起炒,腥味出來,會被其他配料吸收,影響整體味道。

以前我總說逢燒必炸,其實呢,還有下聯,叫逢燉必炒。
用一道經典鹵肉飯為例吧,這是我的實戰經驗。
精五花肉,改刀成片,再成條,筷子粗細。
不加油,直接下鍋炒,用中火。
一直翻炒,五花肉先出水。
出水的時候,同時出腥臭味,一直炒。
出完水,再出油。
判斷是油是水的辦法,水是渾的,油是亮的。
這個時候,還是有腥味的,下姜末,洋蔥粒。
炒出香味,加白糖,亮色提溫。

加一點十三香和白胡椒粉,增香。
加醬油,上色增香。
這個時候,腥味基本上快沒了。
多一點的花雕酒下進去,酒香出來的時候,一點腥味都沒有了。
加熱水燒開,一點點鹽調味。
先進高壓鍋,再用砂鍋,煨湯小火咕嘟著,啥時候米飯好了啥時候吃。
一顆香料不放,純粹用溫度去腥味,引導本味。
這樣一份鹵肉飯,曾經被我無恥的賣到一百多一份,還限量供應。
老饕們一邊吃,一邊罵我黑心,一邊又命令我,明天能不能給他再留一份。
燉雞,燉鴨,燉排骨,先焯一下,再炒一下,腥味就都趕走了,接下來就是越燉越香的簡單操作了。


肉類去腥,涼水下鍋焯水,已經是全網烹飪人都會的技能了,利用溫度上升分子運動加速的原理,內部血水加速滲出,從而達到去腥目的。
這個手法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去腥的性格問題,做事別急,要有耐心。
一口氣吃不成胖子,一時半會兒腥味也跑不掉。
如果時間充裕,涼水下鍋以后,別開大火,用中火慢慢升溫,升溫時間越長,留給腥味揮發的時間也就越長。

還有燉肉時有句“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
別著急,燒開以后,麻煩大火再多燒個十來分鐘,敞開蓋子,給殘留的腥味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徹徹底底地離開鍋里。
畢竟轉了小火,蓋上蓋子,有些反應慢的腥味,想走也走不了了。
也總有一些食材們,不太適合焯水,就拿雞翅來說,幾乎是全包圍的真皮,焯水的話反而沒有多少機會讓腥味出去。
那就換個思路,焯水變成泡水,慢是屬實慢了點,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時間成本,但去腥的效果終究是很理想的。
做菜這件事兒極其矛盾,得爭分奪秒又不能操之過急。
得抓住食材“斷生,變色,脫水”的這些瞬間進行正確的操作,也得在給腥味和香味足夠的時間。
畢竟來說,這世間的事情哪有什么結果,都是過程。


看到這個小節的標題,估計有人會納悶了……
蔥姜蒜?這不是“熗鍋三兄弟”嘛,其實呢,他們還有個名號,叫“去腥三人組”。
尤其是蔥姜這兩個老大哥,體內含有的特有物質,能夠跟腥味的載體發生直接的反應,生成其他的不腥因子。
比起酒來說,運作速度可能是慢了些,但效果還不錯。
附帶的好處是,蔥姜畢竟是有香味的,去腥的同時,把增香這份擔子也攬過來了。

網絡上美食博主們特別交代的那句,“焯水時放點大蔥大姜進去”,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蔥姜也有他們的缺點,有些場合不太適合他們的本體出現。
例如蔥怕高溫,油炸的話,堅持不了多久就嚇黑了。
姜更可憐,也不知道怎么收獲了那么多黑粉,拒絕吃姜的人比比皆是。
為了應對這件事兒,廚師們以食其味不見其形的指導思想,發明了蔥姜水。
蔥姜切絲,加點水泡出汁液,急脾氣的大廚,直接也會搗碎過濾汁水。
用蔥姜水代替蔥姜,執行去腥增香的工作,這樣的方式,收到了食客們普遍的好評。
蔥姜還有個小毛病,久燉會發酸,下鍋的時候記住他們的數量,中途記得用筷子一個一個撿出去。


最后一個去腥小能手,是鼎鼎有名的香料大軍。
據統計,中餐烹飪中常用到的香料有幾十種,在他們的簡歷中,個人特長一欄里,幾乎都有一句話,“去異增香”。
也不知道這事兒從啥時候開始的,“增香”這個節目被“去異”獨家冠名了。
我們也都看習慣了,增香前面要是沒有去異倆字兒,都感覺是錯別字了。
香料能去腥去異的原理,有很多觀點,被認可最高的,是香料并不能去腥,而是用本身特有香味壓制腥味,掩蓋異味。

其實啊,香料去異去腥并不是掩蓋,而是沖淡。
就好比,一個籃子里,有十個鴨蛋和一個雞蛋,我們會認為是雞蛋掉進了鴨蛋籃子里。
如果這時候我們在籃子里,放進去99個雞蛋,再看到的人,自然就會認為是鴨蛋混進了雞蛋籃子里了
這是典型的心理學原理,視覺騙局。
我們不是被眼見為實騙了,而是被自己的主觀臆斷給騙了。
味覺也是如此,腥味還在,但被沖淡了,香味占據了上風以后,讓味覺忽略了腥味,所以也就算是去腥了吧。

只不過使用香料,記得要秉承一個原則:“寧少勿多”。
少,說的是種類,也是數量。
按照味道因子密度排序的話,香料可是最多的。
燉一只雞,兩三粒丁香就足夠了。
像丁香,白芷,香茅草這種,在香料圈兒里都是香味兒靠前的,用的時候更要注意用量。
哪怕是常見的,花椒大料茴香籽兒啥的,用他們做菜的時候,也別太大方。
尤其是現在因為工業化的參與,很多食材本味本就淡了,香料過量的話,不光把腥味沖淡了,本味同時也被拿下了。
所以說,用香料,還是小氣點高。畢竟,他們賣的也越來越貴了。

聽著雷雨寫了這篇文章,手指頭也酸了,就寫到這里吧,后面有了新的感悟,再繼續和大家分享。
覺得文章還行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別錯過后面的更新。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014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