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1-15閱讀(16)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國倩 張屏 王媛
2022年秋季開學后,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根據教育部最新發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日常生活勞動任務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等。極目新聞記者昨日走訪武漢市一些中小學發現,勞動教育日益受到重視,更多學校跳出了勞動教育就是“體力活”的想法,將勞動教育與科學、手工等課程進行創新融合,豐富了這門課的內涵。

勞動是一門獨立的課程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性質中提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課程理念倡導豐富的實踐方式。
課程還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既要關注勞動知識技能,更要關注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既要關注勞動成果,更要關注勞動過程表現。重視平時表現評價與學段綜合評價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以教師評價為主,鼓勵學生、其他學科教師、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
勞動課程有哪些內容?今年發布的新課標給出回答: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
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兩個任務群。學校可結合實際,在不同學段自主選擇確定任務群學習數量。
校園菜地種出孩子的喜悅
在武漢,勞動教育早已成為一門“必修課”。

?華師一附中湯遜湖學校的同學們給菜園澆水
華中師大一附中光谷湯遜湖學校,曾開辟了占地約一畝的菜園,由學生小組輪換照料、喜歡種菜的保安曾憲友擔任特別輔導員。菜地持續產出,半年里孩子們已種出近20個蔬菜品種、收獲約1000公斤菜,有的進了食堂,成了學生的伙食,有的被學生帶回了家,學生們更以自己種出的瓜果為自豪,視作零食來吃。
無獨有偶,在江岸區育才行知小學,學校開發出“空中生態園”,種植葡萄、橘樹等30多個品類的蔬果、約15個品種的中藥材,讓學生全程參與“空中生態園”管理與收獲實踐。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學的智慧生態園,能種花種菜,還能養魚和烏龜。武漢市光谷第八小學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勞動課程,學校建立了校外勞動基地,師生按不同節氣進行勞動實踐。在校內,綠植領養,養殖小動物在不同年級開展;在家庭,學生一般利用雙休完成家務勞動打卡;在社區,也有學校的小志愿者在行動。
開展勞動教育時,一些學校雖場地有限,但也做出了創新之舉。武漢市二橋中學副校長袁桂萍介紹,學校與花博匯景區建立合作關系,在景區內建了校外勞動教育基地,孩子們通過開展科學種植探究、認識農作物、田間勞動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不少學校已嘗試分級勞動
今年上半年,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漢區教育局相繼公布了小學生勞動清單,清洗書包、縫紐扣、做熱干面、煨排骨藕湯、定期用洗衣機幫家人洗衣服……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小學生家務勞動清單,分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三類,每個年段從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方面列出了勞動項目,還標注了具體內容和頻次,以及學生自評、家人評價、教師評價。據介紹,該清單將在全市75所小學試點推廣。

?光谷二小學生參加校級勞動大賽
而在此前,武漢其實已有不少學校嘗試分級學家務。去年9月1日起,武漢市光谷第二小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層次、分年級制定了以家務勞動為主的勞動打卡表。與此次教育部勞動課程標準的“分級遞進”形式類似,校方勞動打卡表也契合了各階段兒童的特點:一年級學生學擺碗筷、擦桌子、倒垃圾、給自己搭配衣服等;六年級學生就要學著建家庭防疫角、換被套、清潔灶臺、管理家庭一周開支等。
這些細致條目,來自廣泛的調研,學校希望學生在這樣的勞動中獲得與年齡匹配的“擔當”。學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長李璐說,“這次出臺的勞動課標非常好,對每個年齡段的要求更明晰,并把課程與素養真正掛鉤,可操作性很強。勞動課不再是縹緲的概念,而是有了明確方向。課標里還提到家校協同,對學校勞動教育課是非常好的支持。”
還有學校舉辦勞動技能大比拼,引導學生愛勞動、會勞動、巧勞動。硚口區井岡山小學曾開展校班兩級勞動技能大比拼,將“整理書包”“系紅領巾”“系鞋帶”“剝蠶豆”“釘扣子”“包書皮”作為常規監測項目。江漢區唐家墩小學開起“烹飪課”,通過“學做一道菜”活動,讓學生們在學校食堂學習做面點,當小廚師。
把勞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也成為不少學校的選擇。武漢市江岸區博雅小學,結合每月制定的“樂學多勞”勞動教育實踐清單和“手巧思活”課程文化,開展了系列手工作品展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武漢市二橋中學知音校區的勞技課期中考試上,不少同學將手工麻繩制作的工藝品當作作業交上來。

校方呼吁出臺配套舉措
在為勞動課程課標出臺叫好的同時,不少校長、老師希望能有相應支持措施,以保證該課標切實落地。
“很多課程都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如傳統工藝制作任務群,需要非遺傳人、技能大師的參與;工業生產勞動任務群和現代服務業勞動任務群,需要所在地區工業生產企業、服務行業的支持;新技術體驗和應用任務群,僅憑學校現有的硬件設備,肯定是滿足不了學生學習的需要。”一位校長說,這些都需要常態化地與很多社會單位“交互”,單憑學校、教育部門的推動可能不夠,需要形成支持機制。
也有校長認為,勞動教育人才存在缺乏,場地設備、課程資金不足也都是亟待解決的。“現在很多學校的種植課,都請的是保安、食堂阿姨幫忙;養殖課更是找不到專業人才。未來在教師招聘中,能否考慮聘用一些有這方面專長或專業背景的教師?”一位校長這樣表示,而且從課標看,勞動課會比較費錢,是否也有相應的場地、設備、資金等支持也很重要。
一位專業勞動教師深有感觸地說,中小學都很想嘗試農業生產勞動課程,但勞動教育基地缺乏,成了最大的限制因素,“有人說可以搞空中菜園,但它對建筑要求高,近些年新建學校的樓房可以嘗試,但老校的房屋結構未必具備開發校內勞動基地的條件。”
也有老師呼吁家長們對勞動教育再多點耐心和支持,“有家長投訴說孩子搞勞動多了,學習時間少了,說到底是對勞動育人功能的認識不足,這也會影響勞動課程的推進。”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637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