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11-15閱讀(11)
大家好,我是軒哥。
磚頭料,指的是質地疏松且雜質多、透明度差的翡翠。
這種低檔翡翠可以說跟雜石無異,因此稱之為“磚頭料”。

按理說,這種磚頭料應該是被眾人所摒棄的。
但出乎意料的是,磚頭料貌似頗有“市場”。

據(jù)軒哥了解,這些磚頭料翡翠一般都是用來做假貨翡翠的原材料。(像B貨、C貨、B C貨之類的)
而市面上常見的磚頭料大概有3種:八三玉、瓷底翡翠、雷劈種翡翠。
下面,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這些磚頭料。

「八三玉」
1983年,人們在緬甸發(fā)現(xiàn)了之前從未見過的新玉種,并命名為八三玉。
不過八三玉并不是翡翠,而是翡翠的一種伴生礦物質。
它的質地疏松、透明度差、顏色還發(fā)黑,基本上什么價值可言。

「瓷底翡翠」
顧名思義,就是如瓷器質地般的翡翠。
瓷底翡翠整體色彩以白色為主,偶有綠色呈現(xiàn),也是淺浮于表面,并不深入。
并且瓷底翡翠幾乎沒有種水可言,無限接近于石頭。

「干白種翡翠」
這個名字,其實很形象。
干白種翡翠質地普遍都很差,透明度也不高。
豆種的干白翡翠基本上也沒有什么市場價值了。

以上這3種磚頭料,大家在翡翠市場上應該很少見到。
畢竟它們都太差了!
這些磚頭料就算做成成品,估計最后還賺不回工費。
不過對于假貨翡翠制作商來說,這些磚頭料可是“香餑餑”。

這些人會直接在源頭供應點(緬甸)直接批發(fā)大量的磚頭料。
這些沒水、沒色、沒底的磚頭料,基本上都是論公斤進行售賣的,1公斤百十來塊都是正常價。

而這些收來的磚頭料,經過大概5個步驟之后。
就變成可以媲美高檔A貨的“翡翠手鐲”了。

第1步:切割成胚
這些人會先在磚頭料上規(guī)劃好手鐲位,再打磨出手鐲的胚子形狀。

第2步:強酸“水煮”
這個步驟主要是為了去除毛胚的“雜質”。
這些翡翠毛胚會被放在一個強酸池中浸泡并持續(xù)加熱。
在浸泡的過程中,強酸試劑會把原本粗糙的顆粒變得細滑,也變得更加“干凈”了。

第3步:手工染色
底子“干凈”了還不夠,顏色也得跟上。
酸洗過后的毛胚質地極為松散,反而利于人工“上色”。
手微微一動,一朵“飄花”就誕生了。

上色后的“翡翠手鐲”,就是我們常說的C貨翡翠了。

第4步:注膠處理
這一步極為關鍵,質地通透與否在此一舉。
經過上個步驟處理后的C貨翡翠,會被放到一個真空注膠機中。
利用真空的壓力,將膠水注入結構松散的C貨翡翠中。
注膠后的毛胚看起來質地通透,表面光滑。

第5步:優(yōu)化
也就是最后的拋光打磨處理。
拋光后的“翡翠手鐲”便具有了一定的光澤感。

這么幾個步驟下來,原本一文不值的磚頭料搖身變成了質地通透帶飄花的“翡翠手鐲”。
在視覺上,可以讓很多翠友混淆,這也是化學“翡翠”的可怕之處。
各位翠友們在市場中要格外警惕這種化學“翡翠”!
我是軒哥,關注我,專注每天分享翡翠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686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