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廣東吃鰣魚(來鰣去鰳知多少)
發布時間:2024-12-16閱讀(8)
鰳魚與鰣魚形狀相似,其實大有區別。
鰣魚是產于海中的名貴魚類,富含脂肪,味道特別鮮美,形狀雖與鰳魚差不多,但比鰳魚肥壯,奉化漁民稱之為“園鯽”。古人以為鰳魚是鰣魚產籽排卵后體形消瘦造成的,故有“來鰣去鰳”的說法,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魚類,只不過汛期接近,長相相似罷了。

(鰣魚,資料圖)
每年農歷三月半水以后,長江、錢塘江流域鰣魚旺發,從深海游向淡水河流中產卵,形成魚汛。錢塘江上游的富春江是盛產鰣魚的地方,產量歷來為全國之最,特別是嚴子凌釣臺附近,每年魚汛吸引杭州、上海的垂釣者來此釣鰣魚。富春江畔的嚴子凌釣臺其實是高聳江濱的兩座巨大石筍,該地水流平緩,風景優美,真是垂釣的好去處。相傳東晉時余姚的嚴子凌辭官不就,隱居富春江畔,品嘗他喜歡的鰣魚莼菜,安逸地過起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令歷代文人墨客稱道。解放初期柳亞子先生也有隱居富春江畔之意,毛澤東婉勸挽留,于是其詩詞中有了“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之句。
(資料圖)
鰣魚因魚汛短、數量少而價格昂貴、烹調講究,鰣魚一般不作紅燒,以清蒸為主。鰣魚中最鮮美、最富營養的是魚鱗。一般人大惑不解,好端端的魚肉味道還是魚鱗好嗎?原來這銀白色的鰣魚鱗富含脂肪,柔軟無邊,用手掌逆方向翻撥魚鱗決不會戳痛,如果換成其它魚類,手掌早已鮮血淋漓了。那片片魚鱗蒸煮起來都會滴下油脂來,這叫做“鮮得冒油”。
傳說從前有戶富裕人家買來鰣魚叫新媳婦燒煮,有意考驗她的烹飪技藝。常規方法是將鰣魚洗凈后不刮魚鱗分段裝盤,魚段上披些上等火腿肉,加些料酒、姜片之類入鑊蒸煮即可。新娘子胸有成竹地拿起刀子先將魚鱗刮了,公公一見連連搖頭,暗中叫苦不迭,心想娶了個不善廚藝的倒霉媳婦,不高興地走開了。稍后新媳婦將蒸熟的鰣魚端上飯桌時,一家人算是開了眼界,新娘子蒸煮的鰣魚比以往的鰣魚油更多,香氣更足,味道更鮮美。原來新娘子將刮掉的鰣魚鱗用線串起,懸空吊在鑊蓋之中,讓鑊中蒸汽將魚鱗中的脂肪悉數熔化,統統滴入火腿和鰣魚之中,難怪風味出眾。妄自尊大的公公也為新媳婦的高超廚藝所折服。

(資料圖)
鰣魚畢竟不是大眾魚類,數量稀少。我家鄉的漁民一輩子未見過鰣魚未嘗過鰣魚的大有人在,即使偶然在外海捕得一條,大家也會嘗鮮吃掉。所以鰣魚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是大黃魚的好幾倍。上世紀50年代,鰣魚價格每市斤1元左右,而大黃魚只有2-3角,70年代鰣魚產量銳減,價格漲到幾十元一斤,90年代飆升至幾百元一斤,進入本世紀價格高達數千元一斤。現在恐怕出再高的價格也極難買到鰣魚了。

(鰳魚,資料圖)
與鰣魚瀕臨滅絕的境況相比,鰳魚要幸運得多。鰳魚多刺,身價也相對低廉,漁民有“鰳魚骨頭多,黃鮚麥念(芒)籮”的說法。鰳魚扁平的銀白色身段猶如鋒利的刀子,鰳魚鉆進漁網如果逃竄,鋒利的腹部側鱗足以刺破網眼逃之夭夭,但它的天性是鉆進網眼后一點不掙扎,束手就擒,所以又有“鰳魚好鉆勿鉆,鯧魚好退勿退”的漁諺。
農歷四月半水以后鰳魚開始進入象山港來產卵,逐漸形成魚汛,一直延續到六月份。根據鰳魚的特性,漁民準備了專門的捕撈船只和網具。船只載重只有兩三噸,叫“洋曬船”,網具為透明的尼龍織成的溜絲網,網眼較大,剛好容得鰳魚頭鉆進,十拿九穩。
鰳魚的鮮美比鰣魚差多了,但比一般海魚鮮美,鰳魚的鱗也含脂肪,雖不及鰣魚豐富,但人們也舍不得將魚鱗刮去。如果說鰣魚最好吃的是魚鱗,那么鰳魚中最好吃的是魚棱----鰳魚刀狀的腹部,細細咀嚼,回味鮮美。

(資料圖)
食鹽腌制的鰳魚風味比鮮白鰳魚更可口,所以洋曬船的船倉中備有大量食鹽,專為腌制鰳魚所用。腌制一次的叫“單鮑鰳魚”,鮮中帶咸,不腥不膩,最吊人胃口,是下飯的佳肴,不過不宜久放,容易腐敗。腌制兩次的“雙鮑鰳魚”,味道偏咸,宜作常年長羹。腌制多次的叫“三鮑鰳魚”,魚體咸得發紅,魚骨霉爛,宜作調味品,如咸鰳魚燉蛋、鰳魚頭燉湯、咸鰳魚煮南瓜等,這一般是老年人的最愛。
慣吃鰳魚的人還會將鰳魚骨頭拼串成一個鳥形的玩意兒,人稱“魚鳳凰”,也算是一種美食文化吧。
文 | 林崇成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0217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