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二月二龍抬頭吃糖豆(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炒豆子)
發布時間:2024-12-16閱讀(23)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清時期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后。
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

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到了元時期,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

婦女于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云。”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宛署雜民》中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明朝時,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大興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1] 傳統節日編輯堯王誕辰“二月二,龍抬頭”,傳說是堯王的誕辰。日照市堯王文化研究會在嵐山區高興鎮堯王城遺址舉行紀念活動,來傳承、發揚堯王文化,祈求龍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

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愿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其實與古代

天象有關。舊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
《說文》中有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記載,實際上說的是東方蒼龍星象的變化!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周期和舞龍舞龍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于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也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也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而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后,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

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后,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后來,這天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托,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初二龍抬頭節,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區(南方水多,土地少,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
由于北方地區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兇納吉,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谷豐登。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另外一說法: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

夏歷二月初二,傳說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龍王抬頭。意味今后雨水就會多了起來,有利于耕種。一種說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因此總是在農歷二月初二這天從海底抬頭出來,望著失去女兒的方向,以寄思念。詳細解釋編輯寓意“二月二、龍抬頭”,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那么,“龍”在哪里?它是怎樣“抬頭”的?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說,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恒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垣”就是“城墻”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宮;“太微垣”象征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征繁華街市。角、亢、氐、房、心、尾、箕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
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

龍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天文介紹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是一句古老的諺語。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跡把天空劃分為28天宿,即黃道帶,以此來表示日月五星的運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為4個大區(4象或4神),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

其中‘角宿’就是龍角。在二月初二這一天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了龍角星,所以稱為龍抬頭。民間又傳說這一天龍神會從睡眠中醒來,于是人們在那時就會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天也稱為‘龍頭節’和‘青龍節’。中國人過年,自臘月初八就正式開始,直到來年二月初二龍抬頭才算真正結束。對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日,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認為這天正是蒼龍“登天”之日,俗稱“龍抬頭”。
這天一般處在驚蟄前后,大地回春,萬物復蘇,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無論是走在鄉間集市,還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會看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許多人都在排隊理發!為什么要理發呢?因為人們認為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龍抬頭的日子理發叫做“剃龍頭”,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日這天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

民間有許多禁忌避諱“龍抬頭”,諸如此日家中忌動針線,怕傷到龍眼,招災惹禍;忌擔水,認為這天晚上龍要出來活動,禁止到河邊或井邊擔水,以免驚擾龍的行動,招致旱災之年;忌諱蓋房打夯,以防傷“龍頭”;再者,忌諱磨面,認為磨面會榨到龍頭,不吉利。俗話說“磨為虎,碾為龍”,有石磨的人家,這天要將磨支起上扇,方便“龍抬頭升天”。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剃龍頭、戴龍尾、開筆等。舞龍,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幾家合伙制作一條龍,二月二日這天上街舞龍慶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龍的蔭護下再獲豐收。所謂剃龍頭,指二月初二理發,一為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此外,大人們要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圓形小塊,中間夾以細秫秸稈,用線穿起來,作長蟲狀,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稱“戴龍尾”,驅災辟邪。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祝愿孩子長大后斷文識字……二月初二簡單的舉動,飽含著人們對孩子的殷切記掛,也飽含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中國古代將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蟲、羽蟲、介蟲、鱗蟲、人類五大類。毛蟲指披毛獸類,羽蟲指鳥類,介蟲指帶甲殼類,鱗蟲指有鱗之魚和帶翅昆蟲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后,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引龍伏蟲的活動有很多,最有特點是撒灰。撒灰十分講究。灰多選用草木灰,人們自家門口以草木灰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谷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財兩旺;從臨街大門外一直撒到廚房灶間,并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于門口,攔門辟災;將草木灰撒于墻腳,呈龍蛇狀,以招福祥、避蟲害。陜西富縣一帶還流行撒灰圍莊墻外的做法,也是伏龍驅蟲的表現。后來,也出現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龍降蟲的做法。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的食物也與“龍”相關,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二月初二與“龍抬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除上面介紹的活動及食俗之外,還有爆玉米花、吃蝎豆、擊梁驅蟲等,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古籍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謂之熏蟲兒,謂引龍,沖、蟲不出也帝京景物略帝京景物略。”《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
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

止針線,恐傷龍目。” 《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錢獻生,謂之‘扶龍頭’。提壺汲井水注之,曰‘引龍頭’。”《大同府志》節日來源編輯對于堯王出世大家都是眾說紛紜,(金豆開花赤龍遂抬頭 二月初二堯王喜出世)傳說堯王的父親帝嚳(帝俊)共有四個王妃:姜嫄(jiāng yuán)、簡狄(jiǎn dí)、慶都、常儀。本來常儀的地位最低,可自從生了兒子,眾人就另眼相看了。慶都一直為沒有兒子煩惱。有人告訴她,神母廟求子很靈驗,只要真心實意,沒有不成的。
慶都照女巫說的,在元宵節的晚飯后,去廟里擺上供品,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仨頭,雙手合十,祈求神靈賜子。話分兩頭說。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天上有條赤龍,看見人間的凄慘境況,產生了憐憫之心,私下里下了一場雨。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龍壓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為赤龍求情,玉皇大帝發話說:“除非金豆子開花。”到了二月二這天,不知從哪里來了個老媽媽,一個勁地喊:“賣金豆子!”人們很納悶,買回家一看,是些黃豆。這些黃豆放在鍋里一炒,噼里啪啦地開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條赤龍放了出來,貶下凡間。慶都從神母廟求子后,就天天盼著好消息。一天夜里,她夢見一條赤龍追隨,從此,就懷孕了。

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電閃雷鳴,后又艷陽高照。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勛,就是后來的堯王。放勛聰明伶俐,從小就惹人喜愛,長大當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每逢過年的時候,集上賣的木版年畫,“皇帝爺爺使金牛”,就是由此而來。在我國北方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歷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里來玉米種子?)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但據資料記載,“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并按照它們的形象將4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想象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恒星組成。 恒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動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并以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在地平線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到來的標志。此時,恰逢我國農歷二月雨水節氣前后,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山東菏澤民間習俗是二月二這天炒鹽水黃豆,讓黃豆開花。結合“玉米明朝傳入中國”,而“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國,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種植史。

司馬遷在《史記*卷二十七》中寫道:“鋪至下鋪,為菽”,由此可見軒轅黃帝時已種菽”,因此,“金豆開花”應該是指“炒黃豆”,而不是“爆玉米”節日習俗編輯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二月初二龍抬頭二月初二龍抬頭,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么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干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鉆。

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鉆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云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里燒香叩頭,祈保平安。地方風俗:滕州 青島 臨沂地區吃棋子和炒豆,象征著“金豆開花”。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
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剃龍頭:指二月初二理發,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開筆寫字:農歷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為孩子正衣冠、點朱砂啟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長大斷文識字。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啟蒙教育形式。[7] 民俗傳說編輯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后,“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山東地區我國山東等地區過春龍節,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面粉制作壽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北京地區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春餅,名曰“咬春”。 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并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北京人的春餅講究有幾樣小菜:涼拌豆芽、攤雞蛋,天福號的醬肘子。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春餅春餅在北京,還有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山西地區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陜西地區陜西西安地區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duke齊子豆duke齊子豆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一天炒好齊子豆,準備給家里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齊炒。 很多從山西遷移來的村落到山東的也有這樣的習俗習慣等。

廣西中北部地區桂中、桂北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的傳統習俗,桂中北地區的壯族都流傳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二月二和八月二過法性質是一樣的。準備的節前,會預先制定采購小組作為慶典頭領,頭領采用分組輪流制,每小組5人組成。每當塊到節時候,被輪流到的“頭領”挨家挨戶收集資金和大米。節日那天“頭領“負責買菜、做飯等一切工作。”血腸“是龍抬頭和龍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血腸“壯語叫”bong“有禾苗速長、五谷豐登的含義。做完祭拜儀式,每家每戶都有一個代表去村社吃集體餐。吃完集體餐,“頭領”負責給每位村民評價分配一段血腸和扣肉。芮城合河地區有一種堅持千余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于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東岳大帝東岳大帝(2張)年,為紀念東岳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并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并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蕩蕩,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沿海地區一直流傳著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都要理發,謂之“剪龍頭”,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黃河三角洲地區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

山東內陸地區對“二月二”的講究更多,其中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那就是圍糧倉。農歷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浙南地區泗溪二月二廟會,地處浙江南部的泰順縣泗溪鎮是著名的廊橋之鄉,世界最美廊橋“姊妹橋”的所在地,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在泗溪鎮白粉墻村有著近三百年歷史的二月二祈福廟會活動,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白粉墻村都要在本村的“陳十四娘娘”廟舉行二月二廟會(祈福活動)。該習俗興起于清朝雍正年間,俗稱“做福”或“福酒”,從清代至民國“二月二”廟會活動發展到鼎盛,前往參加“福宴”的人群除本境鄉民,更多的來客都是從十鄉八里之外慕名面來,可謂盛況空前。廟會活動內容精彩,其中最大的地方特色是“娘娘踩街”、“福宴”和浙南木偶戲。[8] 其他地區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9]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唐山遷安地區遷安地區的風俗是登山。 民俗學家認為,“剃頭死舅舅”本是漢人對清朝的反抗,經過三百多年的口口相傳已經演變為另一種含義,如今更多的體現為中華民族注重血脈親情的個性和文化傳統。“社會在進步,民俗在發展,人們更應該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傳承。滿族二月二編輯滿族的二月二滿族的二月二(6張)二月初二,亦稱龍抬頭的日子。在滿鄉新賓居住的滿族人十分重視這個民間節日,如同過年或過大節一般。婦女們在頭節就忙著籌備東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稱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塊、五彩絨線等。二月初一動手串龍頭、龍身、做龍尾。她們把山房草葉去掉,將秸桿剪成大則二寸有余,小則一扁指寬的節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圓布。先將二寸來長的山房草桿,串成不超過手掌大的蓋簾,用剪刀剪成橢圓形圓簾子,這就是“龍頭”。將紅、綠、黃、藍及各色小圓布串起,每個中間串連山房草骨節,作一大一小兩個龍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長的小布條條,將各色布條串攏在一起,也作成兩條龍尾。將這兩條龍尾、龍身用五彩線串在簾子式的龍頭上,整個龍就做成了。大龍即滿族老人講的山蒼龍,小龍標志著蛇。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禱在夏天老天打雷天龍行雨時嚇不著孩子;上山采菜、撿木耳、采榛子、撿蘑菇,有龍崗山大蒼龍保佑。據說各色布龍身子和五色線避邪,孩子受不著災,人人健壯結實,個個平平安安。“薩滿教”認為萬物均有神靈,依照“薩滿教”的說法,各種神仙從二月二這天起,都活躍起來了。滿族人家在二月二頭幾天就磨黃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餡,到二月二,早早起來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頭年臘月宰的豬,先留給祖先,在年三十上供,過了初六,就把豬頭放到倉房,這個豬頭一直等到二月二磕開烀著吃,此舉為“龍抬頭”。這一天滿族人還有“領龍”之俗,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彎曲如龍,稱“引龍”。然后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滿族人正月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舊時民間有一種說法:人們要趕在年三十以前把頭剃了,是因為正月里不準剃頭。為什么呢?據說“正月剃頭死舅舅”,既然關乎娘家人的性命,則茲事體大,也就馬虎不得了。因此,在北京,進了正月,理發館的生意是很清淡的。大家都期待著“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其實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于誤傳。不剪頭是“思舊”,而不是“死舅”,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據了解,因明清兩朝發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發。當時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到至今。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老滿族人崇拜各種龍,認為全家吃豬是為蒼龍祈禱,孩子們剃龍頭也是為使這條神龍早抬頭,特別是孩子們都戴著龍頭龍身龍尾嬉樂游戲,把龍的全身都擺動起來,這是祈禱蒼龍一躍千里,龍騰高空。 二月二印脾這天天剛亮婦女們就起來,她們在院子里和大門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畫上各種不同的圓圈,圈內畫個十字,在八點來鐘,她們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開,讓孩子們趴在十字中間,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媽媽則在圓圈旁邊禱告著:“印脾十字中,龍盤圈里形,帶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這段禱語并不是人人都會的。一般婦女的禱詞是:“龍王爺、蛇仙,你們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請龍王、蛇仙順著硝龍畫的圓圈行走,多走幾遍就把孩子的食積帶走消除了”。這種“印脾”的舉動,是提醒婦女養育孩子,飲食有節,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們得上“食積”,亦稱“食水”,即腹中有硬塊等癥狀,醫生亦稱此病為“痞疾”,是消化系統病癥。

二月二熏香二月二這天,滿族旗人起大早,在倉房的糧囤子里上香,一個糧囤中插十二根金錠香或綠香。因為把香插在糧食中,燒到香根就自消自滅不能出現意外火災。婦女們到處上香,房山墻垛的墻縫中插香,有縫就插,因地而宜,把過年時所剩的香頭或是半截香,插在墻縫中,就連房子基礎石縫中也插上香。她們也很注意安全,插地墻縫、石縫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臺上、抱柱的柱縫中的香頭,一會兒一察看,直到香火燒盡只剩香灰才放心。二月二熏香,從院子各處一直點到室內,有縫就插,這一天被稱為熏蟲日。因為大部分蟲子從二月二開始動彈了,這些糧食蟲、蛀蟲均屬害蟲,各家在春頭子還沒等興揚就熏起來看,婦女們認為這一熏,一年家中屋里不遭害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0397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