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最冷門的12個古鎮(四大名鎮中唯一的北方古鎮)
發布時間:2025-03-13閱讀(22)
位于河南開封縣的朱仙鎮,是中國四大名鎮中唯一一座北方古鎮,因此,去這里體驗北國古鎮味道的計劃,早早便被列入了日程。
談起朱仙鎮,其歷史大概經歷了五千年的歲月。這里曾是古戰場,相傳宋朝大將岳飛,曾帶領部下在此地大破金兵;這里也是一座商業重鎮,在明朝時發展成為“南船北車”的轉運處和貨物集散地。
啟封樓、四面牌坊、驗糧樓、魁星街……走在朱仙鎮的每個角落,與古風古韻的建筑擦肩而過,像是穿越到幾千年前:繁華熱鬧的集市上,商賈往來,南北風味于此匯聚,為朱仙鎮添了動人的煙火氣。及至今日,再往鎮上搜尋,坊間各式美味佳肴依舊印刻著歷史的記憶,孫臏、慈禧、魯迅等人都跟當地美食有過一段精彩演繹,成為朱仙鎮歷史味道的另一種表達。
走進朱仙鎮,滿眼看到的都是原生態的古樸,如同一腳踏進了另一個空間,此處依舊過著明清時期的生活。

鎮上的建筑大都保存著原有的姿態,腳下是沉積了五千多年的土地,“尋古”,成了此行中不言而喻的核心主題。看過山水古建,最值得體驗的還有鎮上流傳千年的傳統味道。在朱仙鎮覓食,發現各種美味背后都帶著傳奇典故,以精彩故事佐美食,賞味之間,味蕾有了別樣的暢游體驗,叫人流連忘返。
五香豆腐干——孫臏傳下的味道
人還未跨進朱仙鎮,便聽人提起當地有名的五香豆腐干,說者激情四溢,聽者更是“饞蟲四起”,眾人便踏上了去朱仙鎮的賞味之旅。

抵達朱仙鎮后,頭一件事,便是按照朋友提供的路線,去“遠香齋”、“玉棠號”兩家老字號里買了豆腐干,一路就著當地居民講述五香豆腐干的典故,吃得暢快無比,故事聽來有滋有味。
相傳孫臏和龐涓同時拜鬼谷子為師,龐涓當上魏惠王的將軍后,因忌孫臏才能超過自己,設法誑騙孫臏到魏,并挖去他的膝蓋骨,把他扔入豬圈。朱仙鎮賣豆腐的王義同情孫臏,一連數天偷偷送給孫臏帶有鹽味的豆腐充饑。后來孫臏被齊王救回,為答謝王義,孫臏將齊國做豆腐的傳統技藝教給王義,經王義改進,朱仙鎮五香豆腐干的技藝由此世代相傳。

故事說完,眾人嘴里的豆腐干嚼得津津有味。跟著當地居民的講述,我們不僅品出美食的滋味,還穿越了時空,探索了豆腐干的前世今生。
朱仙鎮的豆腐干妙在顏色和口感恰到好處,在老字號里追問緣由,“十煮九晾一見陽”,一句精煉的總結道出其中奧妙與功夫,也是長年累月沉淀下來的門道。

豆腐干之于朱仙鎮,就好比螺螄粉之于柳州、清補涼之于三亞,是當地人對故土記憶的重要承載,滿口都是制作人的心思和誠意。離開之時,還不忘帶幾份豆腐干回家,讓親友也嘗嘗朱仙鎮的滋味。
推薦店家:遠香齋、玉棠號
瓜豆醬——沒有甜味的西瓜醬
瓜豆醬,在朱仙鎮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是再普通不過的味道。當地人管瓜豆醬叫“豆什兒”,外地人統稱“西瓜豆醬”。
沒錯,正是三伏天里取了西瓜作原料制成的“醬”。不過這碗醬,絕不是甜味的西瓜果醬,而是加入了醬豆、香料和其他配料,待其發酵之后,脫胎換骨,變幻出濃郁咸鮮的滋味。

陳曉卿在《至味在人間》的開篇寫他對食物綿長的記憶,便說到兒時在皖北楊老師處吃得一口西瓜醬:“當時我覺得,真奢侈啊,居然舍得用西瓜,每一口都有絲絲的回甜。如果運氣好,還能吃到小塊的西瓜,纖維組織還在,卻浸滿了醬的鮮香,充盈在口腔和鼻腔。”
走進朱仙鎮時,大街小巷里瓜豆醬的香味隨即飄來,誘人食欲。瓜豆醬的食用方法有很多,下飯菜或調味品都可以佐醬以提味,不過當地最常見的吃法更是簡單直接:蔥姜蒜在油鍋里炸香,用熱饅頭蘸醬吃,別有一番滋味。

當然,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些辣椒、花生豆、肉末等,用來燴豆腐、燴魚,都是好味道。若是高溫暑日,隨意做個撈面,放點豆什兒,就是最好的消暑美食。
無論何種吃法,瓜豆醬在朱仙鎮幾乎無所不在,甚至是整個開封人民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鯉魚焙面——慈禧的創意菜
鯉魚焙面,在朱仙鎮稱得上“資歷老練”。據傳,這道菜品是魯迅喜愛的豫菜之一,也是當地宴請友人、上桌必點的菜品。
入店坐定,不用看菜單,黃河鯉魚焙面是必點項。熱菜上桌,一條糖醋鯉魚身披“黃金甲”,正是點睛的焙面。面條纖細,密密地覆在頂端——“這不就是常吃的龍須面?”經店員講解,方知焙面之后還有許多故事。

據《如夢錄》記載:“明代開封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所謂龍抬頭之日,筵客吃龍須面,節禮送面”,彼時,官府和民間都會以細面相贈,是為“龍須面”。當地還在清水煮食基礎上,延伸出油炸的做法,吃起來蓬松酥脆。
又有民間傳聞,當年慈禧太后在開封府吃到糖醋熘魚和焙面,心血來潮說道,鯉魚靜躺盤中睡著了,應該蓋上被子。隨后起筷將一旁的焙面覆于魚身,便有了這道"鯉魚焙面",從此傳為佳肴。

焙面香酥,吸汁后配魚肉同食,焦脆之間魚肉肥美,搭配得恰到好處。在開封朱仙鎮,這道名點務必不要錯過,不妨借著鯉魚焙面,遙想當年慈禧太后和魯迅也迷戀的滋味。
推薦店家:黃家老店
開封灌湯包——能吃的工藝品
同樣一屜湯包,與淮揚精美的的蟹黃湯包相比,開封的灌湯包更平實,但依舊堅持著自己的講究。和面時,不僅要揉捏,還要拍打,為的是打出面皮筋骨,足夠柔韌,包得下滿肚鮮湯,保證包子能配著湯汁同步享用。

在外形上,開封灌湯包講究“放下似白菊,夾起如燈籠”, 一圈細密的褶子裝點,只是看著就惹人垂涎。包包子的手法必須輕且快,任何一角受力不均都會讓面皮變形,輕易便被撐破。

在北方面食里,開封灌湯包可謂是“小家碧玉”。個頭小,面皮薄且軟,頂著渾圓的肚子,吹彈可破,叫人不敢輕易觸碰。當地人跟朋友介紹,大半天說出一句宣傳語:“吃過那么多灌湯包,還是開封的好吃。”和包子一樣實在。
到了朱仙鎮,自然是要嘗一份傳奇名點。入店點單,明廚檔里當場現做,只見師傅們個個手底生花,幾十秒功夫就是一屜。老板特意介紹說,自家包子全是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制而成。

湯包上桌,騰起一片熱氣,抬箸夾湯包,顫巍巍從蒸屜上剝離,像是提起一盞燈籠,小心地護著燭火。湯包飽滿地透著光亮,隱約能看到內里的湯汁和肉餡兒。經店員指點,灌湯包的地道吃法是“先開窗,后喝湯,再滿口香”,即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面皮再次之。一套流程吃下來,意猶未盡。
推薦店家:包龍府灌湯包子店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0762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