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為什么現在的牛肉和豬肉很像(歐美國家熱衷牛肉)
發布時間:2025-03-14閱讀(2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相對來說,歐美人更喜歡吃牛肉,而中國人則更喜歡吃豬肉。
對此,眾人解釋道,牛肉太貴,吃不起,豬肉相對便宜,吃得起。
關于這點,大家說得對,也不對。

價格是一方面的因素,但不是必然因素。具體來說,這主要得歸功于我們的五千年文化。
我們的文化是如何影響我國的肉類取向的呢?吃牛肉就是犯法,輕則重打幾十大板,重則死刑,這在古代是人人皆知的事實。這一點和牛在古代的社會地位必然相關。
古代以農耕為主,為保護耕牛,古代諸多王朝都頒布了相關法律。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百姓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私自殺牛吃牛肉會獲刑罰。如若得到允許,百姓自然還是可以吃牛肉的。
所謂允許,一般來說,比如牛自然死亡,這時候為避免糧食浪費,這頭牛就可以被蠶食。
這一點在古文中有諸多記載。比如《漢律》中,“不得屠殺少齒”,意為,不可以屠宰健康牛,但年老體衰的牛是可以被宰殺的,但宰殺之前必須上報官府。待相關技術人員檢驗過后,確保百姓報告屬實,這頭牛才能夠被宰殺出售。

這一點和明清時期人口大規模增長,生態環境發生改變有關。
“我們不是不養牛,是養不了牛”,是其后豬肉成為我國肉類消費大頭的根本原因。
明清時期以前,百姓每個人土地占有量能達到五畝以上。于明清以后,隨著人口大規模增長,為滿足百姓用地,原來的山林、草地都被開墾成了農耕區。
只是不同于之前,茫然無措竟成了眾人面對這些土地的根本反應。當然,眾人無措不是因為土地分量多,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剩余農耕區。
部分民眾的一計提議一舉打破了僵局。
“我們可以養圈養型動物。”相對來說,圈養型動物好養殖,不占地方,對于當下的農耕區來說,正適合。如此,權衡之后,養豬一事便在眾人中流行了開來。其后,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歐美國家熱衷于吃牛肉,一為“地方”,二為“人”。
“地方”,就是歐美的地理條件使然。和眾人想象中不同的是,歐美國家熱衷于牛肉,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吃牛肉,而是某種程度上,他們只能吃牛肉。這一點和歐美國家的氣候分不開關系。
歐美國家的氣候主要以地中海氣候及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因為氣候緣故,歐美國家常年會受到海洋季風的影響。為此,夏季不會太過酷熱,冬季不會太過嚴寒,成為了歐美地區的典型氣候特點。另外,這種氣候會給當地帶來較多的降雨量,導致干濕季區別不明顯。

剛開始,當地居民自是也嘗試過養殖圈養型生物,畢竟,相比于放牧型生物,圈養型生物養起來不用太過費力。奈何天不如人愿,因為氣候因素,圈養起來的動物總是疾病頻發。
無奈之下,居民們只得另謀出路,將圈養型生物轉化成了放牧型生物。其后,發展的旺盛的放牧業證明,該地確實更適合放牧。之后,這個傳統被保留了下來,這也是當今為什么世界上大多數奶制品、畜產品都來自歐美國家的根本原因。
至于“人”的原因,主要就是宗教的問題了。眾所周知,穆斯林和猶太人不吃豬肉,而至于他們為何不吃豬肉,原因則要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了。
剛開始,對于生活在古代中東地區的人類來說,他們在飲食上并沒有什么禁忌,一切以能吃,吃飽為主。這一點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下游沿岸的“聚落遺址”中能找到相關證明。
一次偶然的機會,考古學家在此處發現了豬的陶制模型。再者,當地的一些獸骨中,豬骨頭占到了30%的比例。很顯然,如此,古代中東地區人們對豬肉是沒有禁忌的。
那么,為何豬肉后來又從他們的餐桌上消失了呢?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豬逐漸淪為邊緣牲畜,正是被適時出現的牛羊“搶了飯碗”。
牛可以耕作,羊身上的羊毛可以織針織品,而豬,除了能吃,一無用處。其后,豬便逐漸成為了人們口中唾棄的對象。
后來,豬甚至演變成了無用、慵懶、有害的代名詞。如果一個人摸了豬,便會因此而惹上禍端。其后事情愈演愈烈,一度將豬當做了一種禁忌物。

相關史料記載,如果一個人在路邊走著,突然間和一頭豬狹路相逢,那么這個人就要立刻掉頭,尋找水源,之后一個猛子扎進去,從頭到尾將自己洗一遍。這么做是為防止豬的晦氣沾染到自己身上。
當然,質疑聲自是也歷來層出不窮,“難道就沒有人出來制止這一切嗎?”
明面上,還真沒有。眾人不出來制止,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制止,只是因為不敢制止。如若這些人突然跳出,便意味著這是公然和眾人做對。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什么不用想也知道,輕則言語攻擊,重則斃命。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眾人只得無奈忍受。
碰上都會沾染晦氣的豬,自然也是不可能入口了。之后,當地民眾將關于豬的一切列為了明確禁忌,以禁止人們吃豬肉。

《古蘭經》第五章明確言明,“血、豬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除此之外的食物,他們都可以吃。
除了人們的排斥,和當時中東地區的農作物栽種聯系也不可謂不大。
中東地區處于沙漠地帶,常年水資源匱乏,為最大化利用水資源,民眾只得犧牲牲畜,將水資源大面積集中在水稻、小麥上。另外,養豬還需要一日三餐給其補充飼料。
因為種種吃力不討好的因素,豬自然便逐漸淡出了餐桌。
當然,歐美國家的食用肉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比于之前,當下歐美國家對豬肉的倚重程度逐步加大。據相關數據統計,歐洲的消費肉類中,牛肉僅占16%,而豬肉則占到了47%,雞肉占35%。

無法理解或者眾人面對這一數據的大多數反應,牛肉一直是他們的座上賓,怎么當下豬肉的食用量反倒要勝于牛肉?
誠如一位網友所言,他們不是不吃豬肉,而是沒有辦法吃到足夠的豬肉。過去,各大國家基本獨立,商業貿易少,再加上其宗教信仰及地理位置,他們只得以吃牛肉為主。
當今,全球一體化,各大國家相互貿易頻繁,歐美國家也可以從世界各地獲得各種各樣的肉類,豬肉便首當其沖。
顛覆眾人認知的是,實則從上世紀80年代,牛羊肉已逐步邊緣化,不再是歐美國家的倚重肉類了。
簡而言之,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環境變遷,萬事萬物都會發生對應的改變。豬肉從退出歐美國家的餐桌,到再次被眾人所青睞,便是最好的例子。
而這一事實也隨即證明,不同的肉類之間沒有好壞之分,有的只是生活條件優越了之后,每個人根據自己愛好,進行抉擇的權利。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1059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