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19閱讀(17)

吃穿住行,吃永遠排第一,對于吃的研究,中華民族從未停止過。華夏五千年,中華美食歷史悠久,飲食文化底蘊深厚。
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古籍中多有記載。如果說食材是飲食的根本,那么五味則是飲食的靈魂。無食材不可食,無五味可不食。五味對于人體健康來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始終透露著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不同事物都有著內在必然的聯系。比如說五味,首先五味是在食材的載體上的呈現的味覺效果,但五味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食材相結合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作用,合則益,斥則損。今天我們就運用傳統文化的知識來了解一下五味對人體的影響和五味的四時吃法。

五味即酸、甜、苦、辛(辣)、咸,根據五味其屬性對應人體五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五味會對應五臟稱為合,意思就是每個臟器與每個味道對應。
在《禮記》中有記載: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和滑甘。
大概意思是春季應多吃酸,食可生發的五谷即可;夏季應多吃苦,食根類的湯劑為好;秋季應多吃辛,食發酵類帶辛辣的醬類較好;冬天則多吃咸,可以和一些酒。其中關于甘沒有記載,甘與長夏對應,屬性為土。在這段文字里記載了春夏秋冬應對應的五味和一些食物,為的是調和。

這就讓我們明白了一年四季每個季節應該吃什么了。但是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需要辯證地理解和應用,要充分理解古人所說的內涵?!岸唷辈淮怼斑^”,如果五味對應季節都“過”量食的話,就會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在“吃”上如何把握五味的“量”。
《黃帝內經》有云: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這里所表達的就是過量吃五味以后對身體的影響,大概意思為:咸吃多了脈象凝滯臉色發紅;苦吃多了皮膚枯燥容易掉頭發;辛辣的吃多了會抽筋而且指甲干枯無血色;酸吃多了會使肌肉角質變厚而且嘴唇外翻;甜食吃多了則會引發骨頭疼痛和頭發脫落。

《禮記》和《黃帝內經》都是傳統文化的經典,《禮記》里告訴人們四季應該這樣食五味,而《黃帝內經》里告訴人們五味吃多了會影響人體健康。這到底讓人們怎么吃才合適呢?其實,這不矛盾,《禮記》里表達的主旨是禮儀規則,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做。而《黃帝內經》則注重治病與養生,側重不一樣則表達的重心也不一樣,但殊途同歸,關于五味的表述需要把握一個觀點:遵循五味四時用法,每季應對應多食其味,但不可過量,過量則傷身。(文史匯菜)
有詩云:
飲食健康比天大,
五味俱全不可少,
春夏秋冬皆可食,
切勿貪嘴損身體。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1426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