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饸饹最好吃的在哪(舌尖上的美食饸饹)
發布時間:2025-03-25閱讀(21)
《元宵偶記》
元 : 許有壬
坡遠花全白,霜輕實更黃。
杵頭麩退墨,皚齒雪流香。
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
元宵貯膏火,燕墨笑南鄉”
此詩句中——銀絲出漏長的“銀絲”就是指“饸饹”。

饸饹(讀音hé le),也叫河漏、和樂,陜西叫huóluǒ,是將豌豆面,莜麥面、蕎麥面或其他雜豆面和軟,用饸饹床子(一種木制或鐵制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通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一般面條要粗些,但比面條堅、軟,食用方式和面條差不多。

饸饹是中國民間傳統面食小吃,作為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面食吃法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經常饸饹用的是蕎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饸饹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

饸饹廣泛的流傳在山西,陜西的陜北,寶雞、渭南、銅川,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一帶。由于其美味可口,香氣逸鼻,在中國北方地區頗為時尚。

邯鄲的饸饹以紅薯面為主。紅薯面面性柔韌。加少許白面是為了調劑它的光潔度,利落度,適口性。
邯鄲的饸饹涼調,干吃為多。一般不打鹵起臊子調味。配黃瓜絲,蔥絲,蒜汁,辣椒油,在炎熱的夏季吃一碗饸饹很舒心。

以前饸饹的制作過程費事費力。因為的饸饹床子都笨重,難用。需要幾個人才能操作。所以一般很少吃到。隨著時代的變遷,技術的改造。小巧輕便的饸饹床子普及開來。現在升級到機電液壓型了。吃饸饹方便多了。

面對一碗機制的饸饹,總覺得味道變了。
沒有以前好吃了。

也許我們吃的不單單是饸饹的味道。
還有過去歲月的味道!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18306.html
下一篇:木瓜熱量高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