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白水羊頭正宗的做法(白水煮出來的美味)
發(fā)布時間:2025-03-25閱讀(26)

羊頭馬始于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到了第六代羊頭馬馬玉昆時,開始定點設(shè)攤兒,并在制作工藝和作料配制上逐步改進。白水羊頭在煮羊頭的過程中一點作料不能擱,純粹用清水,煮出來的羊頭只有羊肉的香氣,其他一點兒雜味沒有。然后趁熱把不要的部位剔除,等冷卻后切片,必須薄得透光才行,撒上精心配制的香鹽就可以吃了。“羊頭馬”的椒鹽很有講究,把大鹽和丁香、花椒等作料炒黃后,碾得精細,裝入一個牛角里,牛角里放東西不易受潮跑味。當年,“羊頭馬”賣羊頭,每天只賣20個,多了不賣,上午煮得了,下午推著一個轱轆的小車出門,腰間挎著一個牛角,白帽白褂一塵不染。甭吆喝,老主顧們一準踩著鐘點在老地方等他。他家住南橫街,從南橫街推到廊房三條,4點來鐘,20個羊頭準能賣完。“羊頭馬”的絕活兒是刀工,一把一尺多長的片刀,片出的每一片都掛皮。顧客指哪兒切哪兒,那刀在他手上游刃有余,切得飛快,切出的肉薄如紙片,拿到燈下一照都能透亮。

羊頭這個吃食我最早見于梁實秋先生的散文《北平的零食小販》:“薄暮后有叫賣羊頭肉者,這是回教徒的生意,刀板器皿刷洗得一塵不染,切羊臉子是他的拿手,切得真薄,從一只牛角里灑出一些特制的胡鹽……”自從看了這段春秋筆法的描寫后,我一直對此吃食心向往之,尤其是想見見那只灑胡鹽的牛角是個什么模樣,好容易在九門這里找到了老字號——羊頭馬。羊頭馬始于清道光年間,算來也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據(jù)說以前的羊頭只有秋末到初春之間有賣,原因有二:一是當時沒有冰箱,羊頭不易保存;最重要的一點是,北京的羊大多來自河北張家口外的大尾巴羊,經(jīng)過一個夏天,羊都是吃的口外刺兒山上的豐茂水草,才能腥膻盡退,膘肥體壯。

雖然叫白水羊頭,但并不是一股腦兒的倒進一個盛滿開水的大鍋里煮。羊頭洗凈后,一個一個對好,圍著大鍋一層一層的碼——行話叫做“盤鍋”——然后用小火燜。不過羊頭最絕的不是加工過程,而是片羊頭肉的刀工。一把片肉刀長約尺余,經(jīng)過多年的片肉已經(jīng)磨得雪亮,片肉的師傅將羊頭皮朝下肉朝上,用刀刃很快的向上一挑,一片羊頭肉就片下來了,皮,肉,筋絲絲分明,而且分布均勻,拿到光亮處一看,清晰透明。因為羊頭在加工的過程中只有清水,一點作料也不能放,所以除了羊肉的清香味,其他的雜味都沒有,只能靠獨特調(diào)料輔助了。片下一盤后,師傅從柜臺下拿出一只特制的牛角——里面裝著大鹽和丁香、花椒等炒黃后碾得精細的佐料——手上微微抖動,灑在羊頭肉上,至此才算大功告成。清朝有個文人名為雪印軒主,在他的《燕京小食品雜詠》里有一首專門為羊頭馬寫的小詩——“十月燕京冷朔風,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撒得如雪飛,薄薄切成如紙同”——雖然直白,倒也算得上是對羊頭馬的最好詮釋。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2073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