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25閱讀(31)
有人說:“想要了解一座城市,
最快的辦法就是用味蕾。”
一個地方的美食往往沉淀著
當地特有的文化
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山東的特色小吃
快來看看你吃過幾種呢?
濟南油旋

油旋,是老濟南的傳統小吃
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
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
故名油旋

細長的薄面皮裹上蔥油餡
卷成螺旋形,壓扁后先用平鍋煎制成型
然后經過烘烤使其外皮酥脆
內瓤松軟香糯

一口下去,滿口的芝麻香味
讓人回味
吃時從底部開始撕著吃
一圈一圈,其樂無窮

組圖來源/中國非遺美食
再配上一碗熱乎的甜沫
是獨屬于老濟南的記憶味道
物美價廉,妙不可言!
周村燒餅

圓圓一張碗口大小的餅
薄薄的像一層透明的紙
餅的一面均勻的灑滿一層芝麻粒
這就是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
因產于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而得名
源于漢代,成于晚清
是山東省名優特產之一

組圖來源/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以傳統工藝精工制作而成
為純手工制品
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
富有營養,老少皆宜
文人雅士曾對周村燒餅作過評價贊譽:
“形如滿月,薄如秋葉
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清末皇室曾屢次調貢周村燒餅
這也讓周村燒餅名滿天下
棗莊菜煎餅
一輛三輪車,一盤小餅鏊
一個蜂窩爐,一個切菜板
幾樣時令蔬菜
現場點菜,現場烙制
簡簡單單的營生
成為棗莊街頭一道風景

“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
這是蒲松齡在《煎餅賦》中
對煎餅的描寫和贊美
而菜煎餅是煎餅文化的升華,味道更佳!

菜煎餅外酥里軟
入口之后煎餅的麥香和蔬菜的清香
形成一種特殊的味蕾體驗,滿口飄香

來源/大眾網棗莊·海報新聞
作為棗莊地區獨具風味的地方傳統小吃
老少咸宜,久吃不厭
也是適合快節奏工作人們的即時快餐
利津水煎包

在利津,排隊買水煎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人們不僅把它當做是一餐之飯
還是一種時尚,一種家鄉的味道

水煎包現吃現做,先發面再拌餡
面要軟硬適度,肉要大小均勻
它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

豆油熱鍋,放入包子煎炸
待到面皮泛黃,逐一翻個
灌入面糊水淹至水煎包頂端
再注入清水,蓋上鍋蓋
這就是所謂的水煎

來源|大眾網東營·海報新聞
至水漸干,鍋底始有炸響,湯汁收盡之后
揭起鍋蓋
以細嘴油壺繞水煎包根底注入豆油、麻油
油煎到起焦殼的時候停止
出鍋后的水煎包,一面焦脆,三面嫩軟
脆而不硬,香而不膩
味道鮮美極致,堪稱面食之精品
濰坊朝天鍋

“逢二排七大集間,白浪河畔人如山。
寒流雪翻火正紅,下水香鍋面朝天”
這首詩說的就是
老濰縣(濰坊)的傳統美食朝天鍋

朝天鍋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
其來歷同鄭板橋有關
當年,鄭板橋治理濰坊時
對民間疾苦十分關心
1746年臘月,板橋微服趕集以了解民情
見大集上的人多吃飯成了大問題
有的窮苦老百姓在寒風中啃冷窩窩頭
有的在墻角吃冷煎餅

于是
他建議集市上賣熟肉的人把鍋搬來邊煮邊賣
把煮肉的湯免費給趕集的人喝
解決趕集的人們吃冷飯的問題
這就是朝天鍋的雛形

后來發展成了一邊吃餅卷肉一邊喝湯
因是露天擺鍋,鍋頂無遮蓋
人們就叫它“朝天鍋”

隨著時代的進步
朝天鍋的制作工藝也在不斷改良
從豬雜的清洗到高湯的熬制
都有一套成熟的體系

來源/大高密吃喝玩樂
朝天鍋其貌不揚
卻滿是鮮活的市井味道
經歷了百年傳承
肉肥而不膩,湯清淡而不濁
一口餅卷著肉,兩口湯下肚
心都暖了!
濟寧甏肉干飯

作者/李震
一到飯點,在濟寧的大街小巷
專屬于濟寧人的味道飄然而出
甏肉做完后肥瘦相間,軟糯不膩
配一碗米飯
一頓飯下去,扎實!

元朝時期
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
江浙客商坐船來北方做生意
吃不慣北方飯菜,出行前總愛攜帶一些臘肉
同時燜煮一大壇鹵肉,放入南方的豆制品
隨船北上,易于保存



由于反復加溫燜煮,糯爛奇香
吃飯時蒸熟的米飯拌上陶器燉出來的肉
并澆一點鹵湯,香氣四溢
慢慢地發展成了如今的甏肉干飯



大塊帶皮豬肉炒熟
切成一扎長的肉條
沿襲古老傳承工藝加入新的成員
配以卷煎,面筋丸,豆腐干,豆腐皮
海帶,豆角,四喜丸子等
真正的讓甏肉的滋味
浸潤到每一種食材中


圖/榮斌等
來源/大眾網濟寧·海報新聞、濟寧網
經過前期準備
把肉放入熬好的鹵湯內
大火煮熟,小火慢煨
經過時間的考驗
香味撲鼻軟糯美味的老濟寧甏肉
就能夠開吃啦!
沂蒙煎餅

煎餅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家常主食
也是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
沂蒙老區420萬人有140萬參軍支前
支前的工具是小推車、擔架
擁軍的物資是煎餅、軍鞋
可以說,沂蒙人民用煎餅養育了革命
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來源/微店
煎餅烙得薄如蟬翼
咬在口里,不干不軟,不硬不散,滿口清香
煎餅卷大蔥,是沂蒙山區的家常便飯
一口咬下去,滿口清香又刺激
要是再抹上些豆瓣醬,那滋味就更美了
即使食欲欠佳的人
一眨眼也能吃上一卷兩卷的煎餅
一張煎餅,縱使樸素糙薄
卻也能帶著大蔥的辛辣給予人心無限溫暖
德州扒雞

作者/李震
德州扒雞又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
是山東傳統名吃,魯菜經典
德州扒雞早在清朝乾隆年間
就被列為山東貢品
送入宮中供帝后及皇族們享用

2014年12月
“德州扒雞制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四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網絡圖
德州扒雞形色兼優、五香脫骨
肉嫩味純、清淡高雅
味透骨髓、鮮奇滋補
濱州邢家鍋子餅

作者/李震
滾燙的爐火之上
一張張綿薄筋道的面餅平攤開來
一大鍋葷素搭配的餡料翻炒方罷
待餅入鍋烙熟,餡炒好拌勻
廚師便將色香俱全的餡料
裹進精致小巧的面餅卷起
再切成大小均勻的幾段,盛盤入席

網絡圖
夾起一塊品嘗
初入口時松軟滑嫩,鮮而不膩
細細咀嚼,味美料足,唇齒留香
這就是濱州最受歡迎的傳統美食邢家鍋子餅

來源/@翌日的清晨2012
鍋子餅由清朝末年濱城西關邢氏業者初創
故又名“邢家鍋子餅”,已有百余年歷史
在這魯北的小城
一張薄餅,卷起青菜豆腐
更卷起釅釅的鄉情
來源:文旅山東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2165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