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5-16閱讀(27)
一部關于西南聯大的電影紀錄片《九零后》定檔在5月29日。前兩天,有幸看了一下點映,整部片子,回顧了大師們的青春,那么依舊鐫刻在大師腦海里關于求學、關于夢想、關于愛情與友情等等年少記憶,也讓我們有幸通過這部片子,一睹大師們還在青春年少時的故事與風采。

九零后電影宣傳海報,來源網絡
看完整部片子,腦海里不由得被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給打動了,沒錯,這篇散文詩題目是昆明的雨,細讀確實昆明一部美食美景打卡攻略呢。果然大師的青春歲月也是愛好美食美景的文藝青年呢,或許吃貨之間才更容易產生共鳴?!

圖片來源于百度圖片搜索,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昆明的雨》開篇是這樣的:
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題了這樣幾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于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百度上搜索的青頭菌圖片
開篇,汪曾祺大師便點出了兩樣美味——云南的山珍:青頭菌與牛肝菌,還點評了“味極鮮腴”,并給出了打卡時間:昆明雨季。
作為同樣從外地來昆定居的我,在昆明雨季——6月份來臨后,最大的期盼就是,可以吃野生菌了,太鮮美了,被稱為山珍,那是名副其實。
先說說青頭菌和牛肝菌,是飯店或者菜市場都能買到的,一般是炒著吃,或者煮在雞湯火鍋里吃。特別是牛肝菌燜飯,那是香得美女也能吃得下一小個砂鍋呢!
顯然,汪曾祺先生對牛肝菌也是有所偏愛的,他寫道: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
電影里出現這一段時,旁邊的朋友無比羨慕的和我說:不知道現在云南的大學食堂能否吃到炒牛肝菌呢?
我說:應該有的,你看,汪先生都說了,便宜呢!

去年菌子上市時,媽媽給我炒了一盤牛肝菌。
對我來說,炒牛肝菌還是牛肝菌燜飯,那已經足矣打動我,就著可以下一大碗白米飯了。而汪先生顯然覺得青頭菌更好吃呢。
他這樣描述青頭菌的: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
可惜,我作為吃貨并不及格,因為我吃過的青頭菌一般是野生菌火鍋里吃到的,或許太多種菌子在一起,在我嘴里,只是鮮美鮮美鮮美,并嘗不出青頭菌的獨特之處來。

去年吃的第一頓野生菌火鍋,特別有儀式感滴拍照留念了一下。
汪先生對野生菌的了解,顯然不止于此。這不,他繼續寫道:菌中之王是雞樅,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雞樅是名貴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貴得驚人。一盤紅燒雞樅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云南并不難得。有一個笑話:有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樅,他跳下去把雞樅撿了,緊趕兩步,還能爬上火車。這笑話用意在說明昆明到呈貢的火車之慢,但也說明雞樅隨處可見。

百度上搜到的雞樅菌圖片
看到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果然汪先生是一一打卡過的,雞樅菌之肥美,也是云南人家常飯桌上常見的。用來煮雞湯喝,雞樅鮮美;用來油炸成雞樅油,放在冰箱里,可以一年吃到頭,拌飯或者拌面時做帽子(就是澆頭),拌涼菜時放點進去,再倒點雞樅油進去,那簡直是神仙美味,一下子把飯啊面啊菜啊的鮮美提升了幾個檔次。
當然,作為外地人,來到云南十多年,雞樅油我是不會熬的,那只能到靠譜的地方去買了,在昆明的菜市場(例如篆新農貿市場)、商超、或者一些展會上都會有賣。然后如何挑選,這又得靠本地人的技巧指導了,不然很容易買到摻著平菇之類普通蘑菇的雞樅油。
接下,汪先生終于點到了我的最愛,接著看: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

自家炒的干巴菌,因為太貴,每一跟絲兒都無比珍貴。
干巴菌,真是我心頭的最愛,所有菌子里,它當屬第一!當然,這也是許多云南人的最愛。由于干巴菌至今未找到人工培育的方法,加上雨水氣候等對它的產量影響很大,這使得干巴菌的價格非常高。

19年云南高溫導致菌子量少價高,被價格直接震驚了
汪先生還提到一種菌子: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圓那樣大的溜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這種菌子只能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
這點,作為吃貨的我,與汪先生同感,我曾經在飯店吃過炒的雞油菌,確實也沒吃出什么特別的。不過炒雞油菌現在也是一道菜,并不像當初汪先生說的,做配菜用了。

翻滾吧,菌子火鍋~
昆明進入到5月了,市場上又開始出現菌子了,不過量和種類極少。而我們也在等著6月昆明雨季的到來,到時候各種菌子上市,將是云南吃貨們最為快樂的季節了~
說完菌子,汪先生接著介紹了一個水果,楊梅,一看到這個字眼,是不是感覺到口腔里的唾液一陣分泌,哈哈。5月,正是吃楊梅的季節。最近,云南的楊梅被某個網紅茶品牌選中,出了一款楊梅多多,贏得了許多吃貨們的愛。先看看汪曾祺先生如何推薦昆明的楊梅的: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汪先生說的火炭梅我不確定有沒有吃過。不過,昆明有的楊梅確實是又黑又大,放一顆在嘴里,酸甜的汁水瞬間在口腔內爆炸,那種舌尖上的幸福感,真是必須親自品嘗才能體味。
而我,每次吃楊梅,腦子里總浮現小時候課本上說的楊梅吃多了牙齒會倒掉,從而每次都小心翼翼吃了幾顆便不再多吃。

百度上搜索昆明楊梅出來的圖片
說完了楊梅,汪曾祺先生還提到了昆明的兩個植物:緬桂花與仙人掌。他分別是這樣描述的: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做“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云南把這種花叫做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么關系。——不過話又說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

百度上搜索昆明緬桂花的圖片
緬桂花在昆明確實不稀奇,雨季大量的緬桂花開了,大家家里種了緬桂花的,經常會掐幾朵帶到辦公室分給大家,擺在電腦前,共享那陣清幽淡雅的花香。
還有一些孃孃們挎著小竹籃,籃子里放著緬桂花,在車流里行走,兜售,現在因為交通管理嚴格,大家便會在飯后晚間蹲在路邊兜售。我們通暢兩三元買幾朵,放在車里。
聽說,以前,云南的女生在這個季節喜歡在衣服的紐扣上別上幾朵緬桂花,好看又香氣飄飄,也是當時的潮流了。
汪先生另外提的一種植物便是: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用以辟邪的多是這樣一些東西:一面小鏡子,周圍畫著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
來到昆明十多年,昆明的仙人掌確實挺多,很多人家的庭院里,都有種著,但是現在并不掛在門頭上了。不過,近幾年,云南人似乎更偏愛像仙人掌一樣肥厚卻沒刺又形態多樣的多肉了。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外面花壇里,或是民宿里,各種多肉肆意生長,生命力頑強又美麗多姿。而云南的氣候確實也受到了多肉的喜愛。

巍山一家民宿園內長滿了多肉
說到這里,汪曾祺先生還給出了大家雨季來昆明的一個打卡方式: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滿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來,雨下大了。酒店有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
看到這里,我的腦海里有畫面,卻一時也找不到什么樣的圖片配在這里比較好。還好,幸好,蓮花池公園還好,如果你在昆明的雨季來到昆明,不妨拎上一壺釀酒,帶上下酒菜,去蓮花池公園里坐著品酒賞雨如何?
又或者入住一家古色古香的民宿,恰好那天下雨了,就如汪曾祺先生一般,在院子里賞雨。看晶瑩剔透的雨打在多肉上,打在芭蕉葉上,打在花朵上……昆明的雨,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待雨后藍天重現,花朵枝葉掛著雨水,便是滿目的風景,還有可以深深深呼吸的新鮮空氣。
最后,我還是用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做一個結尾,因為我也深愛這昆明的雨和昆明的美食美景~
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備注:文中部分圖片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刪除,謝謝~
文中是個人觀點的呈現,若有說的不足之處,懇請諒解,并歡迎下方評論區交流~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32438.html
下一篇:氧氣極易溶于水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