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5-16閱讀(19)

初名叫土肉 古人烤著吃
清代郝懿行《記海錯》“土肉”條里有這樣的記載:“李善《文選?江賦注》引《臨海水土異物志》曰:‘土肉,正黑,如小兒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炙食。’余案:今登萊海中有物長尺許,淺黃色,純肉無骨,混沌無口目,有腸胃。海人沒水底取之,置烈日中,濡柔如欲消盡,瀹以鹽則定,然味仍不咸,用炭灰腌之,即堅韌而黑,收干之猶可長五六寸。貨致遠方,啖者珍之,謂之海參,蓋以其補益人與人參同也。《臨海志》所說當即指此,而云有三十足,今驗海參乃無足,而背上肉刺如釘,自然成行列,有二三十枚者,《臨海志》欲指此為足則非矣。”
原來,海參最初的名字并沒有那么高大上,而是非常接地氣的,叫“土肉”,做法也比較奇葩,“炙食”,海參是難以入味的,很難想象烤出來的海參會是什么味道,這也許是自三國吳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志》首次提到海參之后,歷代少有述及的原因吧。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沒有海參的詞條,稍后的謝肇淛的博物學著作《五雜俎》首次以“海參”名之:“海參,遼東海濱有之,一名海男子,其狀如男子勢然,淡菜之對也,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曰海參。”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對海參的藥效才有詳盡記載,認為其“味甘咸,補腎經,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清代王士稹《香祖筆記》也說:“海參得名亦以能溫補故也。生于土為人參,生于水為海參”。由“土肉”而“海參”,這是一次華麗的轉身。
海參最初的名字并沒有那么高大上,而是非常接地氣的,叫“土肉”(資料片)
海參屬棘皮動物門海參綱,中國有100多種,其中20種可供食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仿刺參最為有名,是珍貴的海產品,經濟價值極高,被稱為海參之冠。仿刺參屬刺參科,體長20-40厘米,體圓筒形,口和肛門位于兩端,口周圍具有環狀觸手20個,用于捕食或掘穴。肛門可兼呼吸(海參綱動物消化道長管狀,在體內回折,末端膨大成泄殖腔,由此分出一對分支的樹狀結構,稱呼吸樹或水肺,為海參特有的呼吸和排泄器官)。皮下筋層發達,體壁具結締組織及5束肌肉,可使身體伸縮蠕動。背面有4-6行圓錐形肉刺,刺參之名由此而來。體背面為黃褐色,腹面為黃褐或赤褐色。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末端具吸盤,可用來爬行,也可吸附巖礁上。郝氏說的“今驗海參乃無足”,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可能他看到的都是干刺參,沒看過活刺參,所以對其管足不太了解。
刺參喜歡棲息于水流緩穩、海藻豐富的礁巖底和細沙海底,大葉藻豐富處更適合其生長。以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有機碎屑、底棲硅藻等為食。刺參爬行的速度與蝸牛有一拼,它自保的主要手段是可以像變色龍一樣改變體色,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另外它的樣子看上去像海里一些有毒的軟體動物,也可以讓一些不懷好意者敬而遠之。
刺參最主要的天敵就是鐵腳蟹,情況緊急時,刺參會舍車保帥,把內臟從肛門排出,自己趁機逃走,過個50天左右新的內臟又長出來了。刺參的再生能力還不止此,有時它被天敵吃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身體經過3-8個月的修復,又可完好如初,這與蚯蚓把自己剁成四截湊一桌麻將相比有所不足,但也足夠神奇了。

一年兩眠 春秋宜捕
現在野生的刺參越來越少了,而人們對刺參的需求卻在不斷增長,所以現在人工養殖刺參的很多。
在黃縣(今龍口)海域,養殖刺參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深水中,要投入石塊或水泥制作的人工礁石,然后用人工培育的刺參苗底播增殖。一種是在近岸淺水中,用石頭砌起一個個石圈,叫“海參池兒”,留好進水口和出水口,以便潮漲潮落時海水自由通過,里面也要有足夠的礁石,再放上刺參苗。這兩種養殖方式都不用投喂餌料,任由刺參自由采食,實際上與野生刺參沒什么區別。
有的動物有冬眠的習性,刺參卻是一年兩眠,夏天水溫超過20℃時,刺參就趴在石下或礁石縫中夏眠,至秋方醒,這是因為刺參靠捕食小生物為生,夏天海面水暖,這時生活在海底的小生物,紛紛到上層水域進行一年一度的繁殖活動,而棲身海底的刺參不會游泳,只好藏匿石下行龜息大法。到了冬天水溫降低,刺參又開始冬眠,一年眠兩次,生長自然就緩慢,營養物質積累得就多,這也是刺參身價昂貴的原因之一吧。

捕撈刺參最好的季節是春季的四五月份和秋季的十月底到十二月份,這時的刺參最為肥壯,大的有一兩斤,捧在手里顫巍巍的,最大的刺參有六七斤的,跟個小枕頭一樣。正如郝氏所說,捕撈上來的鮮刺參如不及時處理,就會“濡柔如欲消盡”,這是因為刺參離開海水后,體內會產生一種分解酶,從而發生自溶現象,用黃縣話說就是“化嘍”。所以刺參絕大部分是以干貨的形式運輸和銷售的。
制作干刺參要先煮一下,以便脫水、定形———剛撈上來的刺參要劐開肚兒去除內臟,然后放淡鹽水里煮四十分鐘左右,再用鹽培起來,放置四五天,這時的濕參稱為拉缸鹽海參,現在有冰柜,可以速凍保存,過去都是拿太陽底下曬干,這就是傳統的老淡干海參了,通常要二十斤鮮刺參最終才能曬出一斤。
干刺參論“頭”,一斤二十幾頭的刺參屬于頂級的了,四五十頭的發出來個子也不小,一百多頭的算是小的,價錢便宜,吃著也挺好。
刺參渾身都是寶,煮過刺參的水不要倒掉,收集起來腌咸菜,腌出的咸菜有一種別樣的鮮香。刺參肚子里的東西也不能扔掉,它的性腺部分俗稱“海參花”,又稱“海參子”,賣的比海參貴一倍,帶水都要二百多一斤。只有春天的海參才有海參花,并且不是所有捕撈上來的海參都有海參花,要四年以上性腺成熟的海參才有,所以素有“參中黃金”之稱。
海參腸子也不能扔,里面有點泥沙,耐心洗凈了,打上幾個雞蛋炒著吃或是蒸著吃,也是非常有補的。

海八珍之代表 滋補嘗鮮都好
山東刺參占全國產量的六成,絕大部分產在膠東,膠東人不僅會捕捉、養殖海參,更會吃海參。明清兩代,膠東籍廚師大量涌入京城,帶去很多以海鮮為特色的菜肴,京師人稱之為“膠東菜”,其中海參名菜有蝦子海參、金錢海參、雞腿扒海參、蹄筋扒海參、海參全家福、蔥燒海參、蟹黃海參、肘子海參等。所謂的山珍海味,海參就是“海八珍”的代表,“參翅席”“燕鮑席”都是當時高檔酒席的稱謂。清末北京的魯菜館子都把蔥燒海參作為頭牌菜,大蔥和海參都來自山東,是最能代表山東味道的一道菜。
海參性溫味甘,補腎益精,養血潤燥,具有很高的滋補作用。根據現代營養學分析,海參含有50多種活性物質和微量元素,有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按照流行的說法,海參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海邊漁民都說,立冬之后,每天一只海參,提高免疫力,一個冬天都不感冒,這就是所謂的“冬令進補,春天打虎”吧。
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交通發達了,人們已不再僅僅把海參當作滋補品,也不再限于食用干海參,而是把它當成海鮮來品嘗。黃縣海邊最喜歡的吃法是“殺生”海參,就是把海參切成丁,和黃瓜丁一起用辣根拌了,海參艮揪,黃瓜脆爽,那滋味,怎一個鮮爽了得!

海參養殖地 圖 / 鞠川江
其實涼拌海參早已有之,袁枚《隨園食單》“海鮮”條下有“海參三法”:“海參,無味之物,多沙氣腥,最難討好。然天性濃厚,斷不可以清煨也。須檢小刺參,先泡去泥沙,用肉湯滾泡三次,然后以雞、肉兩汁紅煨極爛;輔佐則香蕈、木耳,其色黑也。大抵明日請客,則先一日要煨,海參才爛。常見錢觀察家,夏日用芥末、雞汁拌海參絲,甚佳。或切小丁,用筍丁、香蕈丁入雞湯煨作羹;蔣侍郎家用豆皮、雞腰煨海參,亦佳。”這里講了海參的三種做法,一為煨燜,一為作羹,一為涼拌。不過《隨園食單》里涼拌用的是泡發海參,而黃縣殺生海參用的是剛從海里撈上來的鮮活海參,其口感滋味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黃縣有道名菜叫“海參肘兒肉”,以前用的是刺參和豬后肘肉,現在為了節省成本,改成用“海茄兒”了。海茄兒屬芋參科,是光參的一種,體形和顏色都很似地瓜,因此這種海參被稱為“海地瓜”,干制后與海參比較相像。我們這里吃的海茄兒大多來自東海,所以又稱為“東海烏參”,其價格比海參要便宜得多。飯店里常見到的一道菜“烏參炒香菜梗”,用的大多也是海茄兒。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3452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