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關于烹飪的實踐感悟(關于烹飪)
發布時間:2025-06-15閱讀(22)
四季果蔬,三餐葷素,米面粥湯,油鹽醬醋,瓢盆鍋碗,煎炒烹炸,蒜豉蔥姜,酸甜苦辣……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其實都藏著很多學問,最常見的食材、器皿、調料、烹調方法,無一不蘊藏著中國人的勞動智慧和文化傳統。
傳統學問訓詁,早在漢代已經由于解釋經典而登上了廳堂,但它不僅能“上得廳堂”,也可“下得廚房”。用訓詁來聊一聊日常烹飪飲食中最普遍的事物,尤其妙趣橫生。
今天,讓我們跟隨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先生,從“烹”“飪”說起,一起圍繞餐桌坐下來,吃頓美食,聊聊訓詁。

《餐桌上的訓詁》
烹“烹”字原寫作“亨”,《說文解字》有

和

兩形,它的本義是把煮熟了的食物獻給鬼神。漢代以后,它逐漸分化成三個形、音、義各異的字:
(一)讀“許兩切”(xiǎng),字寫作“享”,主要意義是“享獻”。《說文》:“,獻也。”就是取的這個意義。“享獻”的相對動作是“享用”“享受”,這些意義也都寫“享”,讀xiǎng。
(二)讀“許庚切”(hēng),字寫作“亨”,主要意義是“亨通”,也就是“有運氣”“順利”。這是“享獻”的引申義。
(三)讀“普庚切”(pēng),字寫作“烹”,當“煮熟”講。孫詒讓《周禮正義》說:“亨,煮也。”這個“亨”就是“烹”,讀pēng。

《周禮》有“亨人”之官,他的職務是“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職外內饔之爨亨煮、辨膳羞之物”。鑊(huò)是古代的鍋,爨(cuàn)是古代的灶,鑊和爨數相等,也就是有多少鍋就設多少灶眼。食物在鑊中煮熟后,放在鼎里,獻到祭廟中祭臺上供祭祀,或放在食幾上供食用。而亨(烹)人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水火之齊”。
孫詒讓解釋“水火之齊”說:“齊即分量之法,凡亨(烹)煮,或多洎,或少洎,此用水多少之量也。或爓,或孰,此用火多少之量也。”也就是說,煮食物,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和水量。
烹煮的火候與水量,既要隨著祭祀和食用的具體要求而異,又要隨著所煮的東西而異,周代的煮食有膳與羞兩類。膳是肉食,常用的有牛、羊、豬、狗、雁、魚;羞是應時而有的其他自然產物,傳說可供祭祀的羞就有一百二十種,要把這么多的品種依不同的要求煮熟,有時還要放上調料——也就是搭配的東西,掌握火候和水量自然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技術了。

《周禮·天官·冢宰》“亨人”,東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四部叢刊》本
“亨(烹)人”的工作必須與“內外饔”配合。內饔是掌管宮廷內王、后和世子們的伙食的;外饔是掌管祭祀時設計祭品的。如果沒有亨人,他們是完不成任務的。亨人就是今天掌勺的主要廚師。
《周禮》這部書是反映周代禮制的,它雖然帶有一點理想的成分,但總的說還是描寫了當時的宮廷生活。而祭祀與吃飯又是宮廷里最大的兩件事。可以想象,當時的君主對這兩件事的安排是很鋪張的,因而也就體現出熟食的最高水平。民間的飲食自然要比《周禮》的記載簡單得多了。

《周禮》(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烹煮是古代最常用的熟食之法,相比起來,在原始人時烤炙之法雖比烹煮發生更早,但在中國人進入新的文明時期后,烹煮在宮廷生活中代替了烤炙,特別是在祭祀時,烤炙只在祡(chái)祭中用之,而烹煮則花樣翻新,用得很廣,所以,“烹”這個詞便與“飪”結合,發展為熟食的總名了。
“民以食為天”,“烹”字與“享受”“亨通”的字源關系,又一次證實了烹飪在人類文明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飪“飪”是古代熟食的總名,又是生熟程度的標準。《禮記·文王世子》和《論語·鄉黨》都有“失飪”之說,“失飪”即“失生熟之節”,也就是食物煮得不熟或過熟,不合標準。
古代祭祀時,煮肉要煮得恰到好處,祭肉生熟程度大致有四等,“腥”是全生,“爓”(qián)是半生半熟,“糜”是過熟,熟而不過,稱作“飪”。“腥”與“爓”都可入祭,然而至于饔,也就是到了廚房里,供人的膳食時,就必須合乎“飪”,所以《論語》說:“失飪不食。”
這說起來是個禮法,但也頗符合飲食科學:不熟,一難消化,二不衛生;過熟,一失鮮美,二失營養。熟食講究不可失飪,實在是咱們祖先早有文明的一個重要表現。

“飪”字是古漢語中的一個重要的詞,它的同源字很多,都跟“熟”義有關。
“飪”的異體字作“腍”。《儀禮·聘禮》說:“唯羹飪筮一尸。”注說:“古文飪作腍。”《詩經·小雅·楚茨傳》:“亨(烹),飪之也。”《經典釋文》說:“飪,本作腍。”
由“腍”生出另一個孳乳字“稔”(rěn),意思是稻谷成熟。因為中原農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所以“稔”又引申為“年”。《左傳·襄公廿七年》:“不及五稔。”《國語·晉語》:“鮮不五稔。”“五稔”就是五年。“稔”有時也寫“飪”,二字同源通用。
“飪”還有一個同源字,就是“胹”(ér),“胹”也是用火熟肉,《方言》說:“胹,熟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郊曰胹。”它的字音是因為方言而略有變化,但從古音看,與“飪”仍很接近。《左傳·宣公二年》記載一個極端暴虐的君主晉靈公,因為“宰夫(按:廚師)胹熊蹯(fān)不熟”,便“殺之,置諸畚(běn),使婦人載以過朝”,“胹熊蹯”就是燉熊掌。
由此看來,“飪”為古代熟食的總名,并與“烹”連用成為現代熟食的總名,是源淵已久的。

(本文選自《餐桌上的訓詁》,標題為編者所擬,分段有調整)

解讀中國烹飪飲食文化
探尋人間煙火終極密碼

《餐桌上的訓詁》
王寧 著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5664-5
38.00元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先生用傳統學問訓詁解讀中國烹飪飲食文化,從飲食名稱、烹飪原料與調料、烹調方法、炊食器具講到文化傳統,看漢語的博大精深如何詮釋中華美食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看“絕學”訓詁如何“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走出書房方寸之地,走進市井人間煙火。
作者簡介

王寧,1936年生,浙江海寧人。師從我國著名文字訓詁學家陸宗達先生。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哲學與社會科學委員會語言文學新聞學部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與教材咨詢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訓詁方法論》、《古漢語詞義答問》、《訓詁與訓詁學》(以上與陸宗達先生合著)、《〈說文解字〉與漢字學》、《訓詁學原理》、《漢字構形學導論》等。
(統籌:陸藜;編輯:白昕惠)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42823.html
上一篇:春良食品有限公司(春良味道)
下一篇:衣柜里有蟑螂怎么辦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