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海魚和淡水魚是不同的兩種魚(難免要被對比一番)
發布時間:2025-06-15閱讀(20)
有水就有魚。然后魚有生活在淡水里面的,有生活在咸水(主要是海洋)里面的——淡水魚和海魚了。無論是淡水魚還是海魚,大部分都“可以吃”,“好吃”,重要的食物和食材了。


于是,就有網友不由自主地把淡水魚和海魚要“對比一番”——它們哪一種更好吃。
地球71%的面積是海洋,所以大多數種類的魚是海魚。海里的魚、蝦蟹、軟體動物等能吃的食物被美稱為“海鮮”了。海鮮這些年挺火的,從業者多,所以給“海鮮”頁站臺的著名網友博主也多了。



有的網友對常見的淡水魚特別是“鯉科”魚類(四大家魚青草鰱鳙再加上常見的鯉鯽)頗有微詞了。他們的意見主要集中在這些方面了:淡水魚吃浮游藻類水草和泥沙里的有機質啊,于是有土腥氣只能油炸紅燒或用辣椒料燉,不能清蒸了;大部分淡水魚(特別是鯉科的)有亂刺(肌間刺),吃起來要小心,不能大快朵頤;內陸淡水河流湖泊很多被污染了,水質不好所以魚肉質量不行;淡水魚不能制作生魚片等。[微笑]
任何可以吃,好吃的食物食材都或者是自然資源的“恩賜”,或者是人類長期辛勤勞動的“結晶”了。
其實,淡水魚的很多缺點,在很多品種的海魚里面也是存在的。






不可否認,海魚里面有紅燒、清蒸、清燉都適宜的,比如加吉魚(真鯛)、大黃魚、牙鲆、大菱鲆、石斑魚、海鱸魚等;但也有味道不太好,有些“苦頭”的,比如海水廉價青魚(也就是鯡魚)、鮐魚還有產量比較大的馬鮫(鲅魚),它們同樣清蒸了味道也不好,必須用油炸、紅燒、醬燒等方法烹飪;還有以食物鏈頂端的鯊魚為代表的“軟骨魚”,血液中氮含量高,吃起來有一股特別的味道;河流入海口處的鯔魚梭魚,同樣以泥沙中的有機物為食,長得快很廉價但土腥味也太厲害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啊,環境污染問題是一個特別令人感到關注的敏感問題——然后就牽扯到了水體污染和水質的問題。然后就是有人認為淡水魚水域污染比海洋厲害,所以淡水魚肉質不行了。但實際上,海水同樣存在被污染的問題——特別是在近海,封閉的內海海灣,比如外國的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北海,我國的渤海灣、膠州灣,還有黃海北部等。而大部分海產經濟魚類是從近海淺海撈到的出自遠海的比較少,所以就水域的水質來說,它們之間其實半斤八兩。







魚是很好的美味,但要吃魚就要牽扯到魚骨頭也就是魚刺的困擾了——這也是歐美很多人不愛吃魚的原因。然后,淡水魚中養殖最多魚市上最常見的“鯉科”就最被美食者們“詬病”了因為它們的“刺多”除了主刺之外還凈是亂刺,專業科普博主稱它們為“肌間刺”,吃起來沒法大快朵頤令人抱怨。但淡水魚里面也有肉多刺少的,比如在淡水魚食物鏈頂端的黑魚、鯰魚、狗魚、鳡魚等等。海魚大部分可以說肉多刺少,蒜瓣肉,一骨碌肉等,但也有刺特別多的,刺雖然多,但味道好比如像蛇一樣的外形特別兇狠的鰻魚。還有生活在海里,要洄游到江河里面產卵的刀魚、鰣魚——被“文人墨客”恨它們“多刺”啊。八九十年代以來從外國進來了大量舶來品魚,比如體積碩大的藍鰭金槍魚,生活在冷水中的鮭科“三文魚”,能輕易就把魚肉和魚刺分開,令“布爾喬亞”美食愛好者們“趨之若鶩”了,但畢竟是舶來品價格不菲,布爾喬亞們吃吃還行,我等普通人是不敢隨便問津的。


生魚片就是古書里面的“鲙”了,在我國古代曾經一度挺流行的,但后來就不流行了。估計是古人認識到吃生魚片有吃下寄生蟲生病的危險了,據說三國時的青年才俊陳登就是貪吃生魚片得病英年早逝的。我國古代海洋漁業不發達,做生魚片的大部分是淡水魚,近年來有漁業科普作者說用海水魚比如金槍魚、三文魚、加吉魚(真鯛)做生魚片對人體無害,好吃。但筆者認為,無論是淡水魚還是海魚,都最好烹飪熟透了吃,就不要貪那一口生魚片了。









可以吃的魚是一種美味的食物食材,無論是淡水魚還是海魚,都是自然資源的恩賜或者人類長期勞動的成果。淡水魚和海魚不需要一定要比個誰優誰劣,只要烹飪得法都能做成美味佳肴都是好吃的。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4288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