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6-15閱讀(25)
安徽美食文化歷史悠久,績溪、黃山、長豐、天柱山、淮北、淮南、阜陽、宿州、巢湖……每個地方都有特色美食,更有很多別處尋不到的土特產(chǎn)。
安徽人愛美食,合肥人也愛美食,除了家鄉(xiāng)的美食,自然也不會放過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據(jù)說,合肥特別都流行吃這11樣東西↓如果你還沒吃過,那是真out啦!
1鮮:冬菇雞餃產(chǎn)地:合肥

劉鴻盛始創(chuàng)于1873年,廬州城內宋德禮與其妻每日挑著擔子在老城內擺賣餃面、小吃,其做的冬菇雞餃湯專用本地產(chǎn)3斤重以上的隔年母雞與冬菇一起燉制的。

下塘鎮(zhèn)地處今合肥市長豐縣中部,所產(chǎn)下塘燒餅,香脆酥軟,鮮美肥嫩。相傳三國時期,曹軍伐吳,追至下塘。夜間曹軍又餓又累,但恐被發(fā)覺,不敢生火。此時一名軍師將行軍鍋倒扣,于下方點燃樹枝,燒出燒餅,曹軍飽餐后,士氣大振,第二日大勝吳軍,從此 “天鍋地灶”的獨特工藝流傳下來。
及至清咸豐年間,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帶兵駐扎于下塘鎮(zhèn)。軍隊急需干糧,燒餅成為首選。此后,下塘燒餅的名聲更為響亮。

現(xiàn)在,下塘燒餅成了很多合肥人早餐、晚餐的必備選擇。香脆可口的燒餅配上一碗辣糊湯什么的,一天的精神就有了!
3萌:包袱餃子產(chǎn)地:黃山

深渡鎮(zhèn)是安徽黃山市歙縣的古渡口,歷史上曾是皖南山區(qū)通往浙江的口岸,故此地流動人口頗多,當?shù)夭惋嫈偟暌喽唷橛蟻硗每图庇谮s路的心理,創(chuàng)制了“深渡包袱”這種方便食品,它是一種餛飩類的面點,因其形似包袱而得名。成品油重、醬油色重,有濃厚的山區(qū)特色。

現(xiàn)在看來,這肥嘟嘟的餃子,是不是感覺萌萌噠?
4養(yǎng):豆?jié){產(chǎn)地:淮南

現(xiàn)磨豆?jié){是1900多年前的西漢淮南王劉安制作的,已經(jīng)有接近2000年的歷史了。那么是怎么想到造現(xiàn)磨豆?jié){的呢?
那就是因為:相傳劉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間,劉安每天用泡好的黃豆磨豆?jié){給母親喝,劉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從此豆?jié){就漸漸在民間流行開來,其香氣濃郁,口感細膩,非常營養(yǎng)。

5奇:撒湯產(chǎn)地:皖北

月、天、韭"合起來即sā,現(xiàn)多被誤寫作“撒”。撒湯是流傳于皖北民間的傳統(tǒng)小吃。據(jù)說乾隆微服游訪江南時路過潁州(今安徽阜陽),途中饑渴,尋一處投宿。店家見來者貴氣,遂宰雞熬湯。不曾想,乾隆直等到天黑,湯剛上桌匆匆一嘗,只覺鮮美異常,更勝御宴,遂連吃三大碗,大贊:好湯。

膳后乾隆詢問湯名,店家道“啥湯”,本為不知湯名之意。可乾隆誤以湯名為“啥”,欲留字為念,店家不知,乾隆身邊侍從急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之景,便生造了個字:月光為伴,皇上為天,“月”字邊, “天”在上,“久”在下,取其諧音字“韭”代之,乾隆見此字似在康熙字典里見過。于是提筆留字,下書“乾隆御書”。撒湯因而得名,后成為百姓家中常見早點。
6美:廬江小紅頭產(chǎn)地:廬江

廬江小紅頭,又名油糖燒賣,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其外形如石榴花,小而圓,大如錢,頂端染有一點紅,故被稱為‘小紅頭’。”

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淮軍著名將領吳長慶,是廬江縣沙湖(今屬泥河鎮(zhèn))人,奉命出征。隨從家鄉(xiāng)廚師常為他做此點心,很受吳長慶的贊賞。廚師回鄉(xiāng)后,在廬江城繼續(xù)做這種點心,深受歡迎,馳名于世。及至光緒年間,廬江小紅頭曾被列作為貢品,奉獻宮廷。現(xiàn)在看來,小紅頭真是太有文藝氣質了,是不是很美?
除了這些本土產(chǎn)的美食之外,還有一些外來小吃也頗受安徽人喜愛,比如說↓
7精:下沙燒麥產(chǎn)地:上海

下沙鎮(zhèn)是南匯地區(qū)最古老的集鎮(zhèn)之一,下沙燒麥成名是在明嘉靖年間,倭寇經(jīng)常前去上海浦東下沙地區(qū)大肆搶劫,老百姓深惡痛絕。當朝派兵前往下沙抗倭,深受百姓擁戴。老百姓時常制作精美的點心慰勞將士。鄉(xiāng)人們和粉捏皮,剁肉拌餡,當時恰逢新筍出土,便用竹筍和肉做餡,包起了餛飩不像餛飩,餃子不像餃子的點心,上籠蒸熟,深得將士們喜愛。

下沙燒麥以新鮮的春筍、鮮肉和秘制熬成的豬皮凍為餡料,咬開軟糯且薄的外皮,再吃一口肥瘦相宜的肉餡,是一種絕妙的享受。
8酥:粗糧鍋蒸饃產(chǎn)地:成都

鍋蒸饃是成都市昭覺寺高僧最喜愛的餐點之一,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三個和尚,在做齋飯時,有個和尚把玉米粉、面粉、黃豆粉、糯米粉加在一起做成饃。因為和尚偷懶,將做好的饃放在鍋邊,邊蒸邊烤。

出鍋后,下面有一層金黃的鍋巴,略帶焦酥,上層卻香軟可口,粗細相宜,口感美妙。
9辣:小面產(chǎn)地:重慶

重慶小面是一種素面,脫胎于擔擔面,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于山城市井街頭之間,深受山城人民喜愛。
小面之所以被稱為小面,皆因其簡單快捷。不同于北方面條需要熬湯底,小面簡單到只需四五味調料、三五分鐘煮熟即可食用。但小面復雜起來,需要十多二十味調料,還有自家處理的勁道面條。其中尤其以紅油的靈魂——油辣子最考技術。從選擇辣椒、研磨、掌握火候,都需要相當?shù)慕?jīng)驗。

在素面的基礎上再加一勺牛肉或豌豆雜醬,熱騰騰的上桌,面條吸飽了麻辣,比起包子饅頭面包來說又多了一份沖勁,對于嗜辣的重慶人,早起吃一碗小面,破開一天的潮濕霧氣。
10品:生煎產(chǎn)地:上海

100多年前,上海的茶館在供應茶水之余,兼營生煎饅頭。上海人向來精細,生煎也是同樣。茶點心出身的生煎饅頭,按照“規(guī)矩”,一向是一兩四只。皮薄餡大,肉質鮮嫩,包進了滾燙的鮮湯。功夫不到家,不可能煎得滴湯不漏;不會吃或心急的人,一口咬下去,很容易被“生煎”里的湯燙著。后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想以“茶點心”作為快餐,代替正餐。生煎饅頭隨之走出茶館,成了“街頭小吃”,個頭也越來越大。

嘴巴饞了、肚子餓了,來上二兩生煎,順手再備上一碟子香醋,四溢的香氣,令所有人饞涎欲滴。
11軟:叉燒包產(chǎn)地:廣東

叉燒包,作為粵式早茶“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自是這場清晨集會里不可或缺的主角。發(fā)酵過的面團捏制成雀籠形,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后松軟香甜,微微裂開笑口,露出內里豐盛的餡料,滲發(fā)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叉燒包在廣東不僅僅是一種小吃,更是茶樓的“鎮(zhèn)山寶”,四時供應不歇,食物里蘊含著凝聚的力量,是本地人從口到心的歸宿。
尾注:版權聲明:“合肥大食客”致力于分享美食、分享生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4632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