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6-25閱讀(16)
|
1、《村晚》——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譯文: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幾乎溢出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把家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 賞析: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優雅美麗的圖畫,為后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兩個"滿"字,寫出仲夏時令的景物特點,寫出了景色的生機一片;一個"銜"字,寫日落西山,擬人味很濃,一個"浸",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動形象。"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樂融融的了。同時,也表現出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閑自在的情致。 情感:《村晚》主要寫的是山村晚景,描繪了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展現了落日余暉,草長水滿,短笛縈縈的景色,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一種向往和喜愛之情;詩人通過歌詠鄉野黃昏晚景的可愛,抒發了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對鄉村晚景的贊美之情。
2、《牧童》——宋·周敦頤 東風放牧出長坡,誰識阿童樂趣多。 歸路轉鞭牛背上,笛聲吹老太平歌。 譯文:東風徐徐吹拂,大地一片生機勃勃。一望無垠、綠草如茵的山坡上,有個孩童在興致勃勃地放牛,誰能知道牧童他的樂趣。回家的路上,牧童舒服地躺在牛背上,一直吹奏著笛子,笛聲悠揚悅耳、清亮歡快。 賞析:東風吹拂,綠草茵茵,趕牛的孩童放牛回家,興高采烈的騎在黃牛的身上,吹著笛子,愉快的回家。 詩中牧童的悠閑源自太平盛世,耕牛和牧童表現的閑適和充滿樂趣的農村生活,是農耕社會的一幅理想圖卷,也是詩人對這種生活的向往。 情感:《牧童》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
3、《牧童詩》——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譯文: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閑自在。 賞析:這是一首饒有理趣,借題發揮的警世詩。前兩句描寫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畫。牧童騎著牛兒,從前村慢慢走過;吹著笛兒,笛聲在田間隨風飄悠。“騎牛”與“吹笛”,生動地描摹出牧童灑脫的形象、悠閑的心情:同時,詩人把牧童放在“村”與“岸”的背景上,使畫面境界外闊,顯得“野”味濃郁。后兩句即事論理,拉出逐利爭名、機關算盡的“長安名利客”與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場上爭名逐利的庸人,費盡心機,其實不如牧童自在快樂啊!在一貶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賞、不與俗流合污的心態,同時也在贊美牧童。 情感:《牧童詩》是宋代文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該前兩句描寫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兩句即事論理,拿牧童和長安名利客對比,表達了作者贊頌牧童清閑恬適,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懷,黃庭堅認為人應活得悠閑自在,不應受名利所驅。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4801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