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6-30閱讀(16)
出遠門少不了坐火車,坐火車少不了要在路上解決肚子問題。
還記得小時候每次坐車,綠皮車上的泡面味,總會讓我情不自禁地流口水,堪稱巴甫洛夫?qū)嶒灥暮蟋F(xiàn)代版本。

我媽有時還會帶一包雞爪或者其他鹵味上車,一邊吃泡面一邊啃鹵味,就像那句廣告語里說的: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泡面。
但如今,我發(fā)現(xiàn),泡面不再是旅途中解決肚子問題的最佳選擇,這是屬于火車站四大天王的時代。
什么是火車站四大天王?
但凡是稍具規(guī)模的國內(nèi)火車站,你總能找到包括真功夫、永和大王、加州牛肉面大王、德克士、老鄉(xiāng)雞等等,一系列的連鎖快餐品牌。

以這些品牌為代表的本土連鎖餐廳,共同統(tǒng)治了旅客的味蕾。所以,我將其稱為火車站四大天王。
嗯,誰說四大天王只能有四個的?
中國烹飪協(xié)會發(fā)表了一份中國快餐70強榜單,大概相當于快餐領域的封神榜。
其中老鄉(xiāng)雞、德克士、真功夫分列4到6位,永和大王位居第9,而加州牛肉面大王位居第11。


這期內(nèi)容,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么連鎖快餐成為了旅客的選擇。
01
故事還要從33年前講起。
1987年,上海火車站,也就是老上海人口中的「新客站」在閘北區(qū)落成。這座火車站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座現(xiàn)代化火車站。

1987年,中國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業(yè),為中國人民帶來了美式連鎖快餐的啟蒙。

巧合的是,也就在這一年,出身廚藝世家的李北祺先生在北京東四西大街,也開出了一家快餐店,命名為「北京加州牛肉面大王」,也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李先生美國加州牛肉面大王」。

這第一家店雖然只有80個餐位,一天卻能接待3000名顧客,單日翻臺30多次,排隊盛況不輸幾公里外的肯德基。
說句題外話,雖然加州牛肉面大王這個名字很山寨,但是李先生并不像人們吐槽的,是個假洋鬼子品牌。

相反,在北京開店之前,李北祺作為旅美華人,在美國已經(jīng)開了7家加州牛肉面餐廳了,也確實拿過當?shù)孛朗炒笸酰?strong>是地地道道的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
而且你看看,加州牛肉面,California Beef Noodles,這個構(gòu)詞法和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肯塔基州炸雞)如出一轍。所以吐槽李先生,實在沒必要。
可以說,如今火車站四大天王的盛世,就肇始于1987年這三件事上。
如今在中國,餐飲毫無疑問是紅海市場,在北上這些大城市,一家新餐廳開不過三個月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
其實,中國餐飲市場起步非常晚,在1980年才誕生了第一家個體餐館。
但到1995年,肯德基已經(jīng)開了71家門店,麥當勞也有了62家。
隨著肯德基、加州牛肉面大王和麥當勞相繼擴張連鎖店,中國人才發(fā)現(xiàn),在外國,做餐飲不靠廚藝靠忍術(shù),這哪是開店啊,這簡直就是影分身啊。

90年代中期到00年代,在肯德基、麥當勞們的啟發(fā)下,中國本土的連鎖快餐品牌逐漸開始冒頭。
1994年,同樣賣炸雞漢堡的德克士誕生,兩年后被頂新集團收購,成了康師傅的小弟,坐穩(wěn)了西式快餐的萬年老三。

1995年,臺灣永和人林炳生帶著永和豆?jié){進入了大陸,同年上海開出了第一家永和大王,從此兩家品牌關于「誰是李鬼」的問題纏斗了多年。

1996年,李紅從加州牛肉面大王重慶分店大堂經(jīng)理的位置退了下來,靠著經(jīng)驗和對重慶市場的了解,在解放碑開出了第一家鄉(xiāng)村基。

誰也沒有想到,一家小店后來竟然成就了一家美股上市公司。

2000年,華萊士照搬麥當勞,在福州開出第一家店,如今這個廉價麥當勞在全國門店數(shù)已經(jīng)超過12000家,差不多是麥當勞的三倍。

本土連鎖快餐,某種程度上,都是K記和M記的學生。
02
連鎖快餐是一門流量生意,只要能獲取客流,就算利潤低,也能靠規(guī)模效應來攤平高店租。店怎么開,只在乎三件事,地段,地段,還是TMD地段。
為了避開當時如日中天的肯德基,這些國產(chǎn)快餐連鎖,不約而同選擇了下沉到二三線城市。
在中小型城市,說到人流密集的地方那除了市中心,就莫過于火車站了。
年齡大一點的,或者住在小城市的同學們,說不定還對中國第一代火車站的構(gòu)造有印象。
蘇聯(lián)式紅磚尖頂?shù)恼痉浚媸且黄瑥V場,背面是鐵軌和站臺。

甚至有的車站都不設站房,只用圍墻圍起來,檢票員在大門口拿著小剪刀檢票。

這樣的車站,整體規(guī)模都不會太大,如今在不少小城市依舊能滿足出行需求。
在這樣的車站里,旅客想要解決吃飯問題,只要跑到廣場,兩邊一定會有當?shù)厝碎_的小吃快餐店,花點錢就能吃個一葷兩素。
再簡陋一點,會有人推著快餐車,擺出塑料桌椅,不少人就坐在那里吃飯。

當時的火車站,往往是一座城市的鬧市區(qū),圍繞旅客需求,衍生出餐飲、住宿、娛樂、零售等一系列產(chǎn)業(yè)。

同時火車站也非常混亂,也是許多灰色產(chǎn)業(yè)的聚集地,譬如售賣發(fā)票、辦假證等等。
跟如今出入高鐵的全新火車站不同,過去的火車站還是犯罪多發(fā)地。
偷竊、宰客時有發(fā)生,那個年代的人去火車站,最常被提醒的一句話就是「捂好錢包」。
火車站甚至有搶劫,最著名的大概就屬廣州火車站的飛車黨,在公安幾次大力打黑下才逐漸消失。

說回正題。在車站內(nèi)部,站房本身只承擔候車、售票和檢票的功能。
可以說,第一代火車站內(nèi)部幾乎不存在商業(yè)業(yè)態(tài)。
在上海站之前,中國的火車站大多數(shù)采用以上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有四個特點:分區(qū)明確、功能單一、站前商業(yè)發(fā)達,人流集中動線短。
而上海火車站的格局,和別處是不同的,它第一次引入了第二代火車站的結(jié)構(gòu)。

上海站采用了「南北開口,高架布局」的形式。南北各有一個巨大的站前廣場,進站后先上樓候車,再下樓到站臺上車。
這樣的結(jié)構(gòu),給二代火車站帶來了四個特點:站前商業(yè)萎縮、人流動線長、功能分區(qū)融合、大。
站前商業(yè)萎縮是因為巨大的廣場空間,區(qū)隔了城市商業(yè)和車站,削弱了火車站的商業(yè)集聚效應。
人流動線長,指的是原本簡單的候車室-站臺的人流軌跡,變成了進站口到樓梯大廳,再到候車過道,再到候車廳,最后到站臺。

因為動線長了,因此在站內(nèi)設置商業(yè)區(qū)也成為了可能。
餐廳、超市、書店、土特產(chǎn)店、便利店等商業(yè)元素開始進入候車廳、候車過道甚至站臺。使得功能分區(qū)開始融合。

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車站變大了,能承載更多人流與班次,也能在內(nèi)部容納商業(yè)形態(tài)。
從上海火車站開始,越來越多的大中型城市的新客站,開始模仿上海站的形態(tài),引入二代火車站的結(jié)構(gòu),也在內(nèi)部引入更多商業(yè)化元素。

而這一過程,同樣發(fā)生在90年代和00年代。
第二代火車站的普及,和中國快餐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幾乎同步進行,我想這不是巧合,因為快餐,就是最適合火車站的商業(yè)形態(tài)。
這和火車站的流量屬性有關。
火車站的流量極大,但也是最沒有忠誠度的,你幾乎不可能找到因為車站附近的飯店好吃,專門趕過來買票進站吃飯的回頭客。這和依賴回頭客的常規(guī)餐飲模式差了十萬八千里。
加上大部分人在旅途中只考慮吃飽,不考慮吃好,做常規(guī)餐廳靠口味取勝,性價比極低。
購買和進餐程序最簡單的快餐,成為了贏家。
但到了這一步,也只能說明快餐統(tǒng)治了火車站,并不能解釋為什么會出現(xiàn)「四大天王」。
03
真正讓「四大天王」大行其道的,是高鐵和第三代車站的普及。
有一個數(shù)據(jù),2018年中國的鐵路,有60%的運力是由高鐵完成的,而到了2019年,每3個鐵路乘客,就有2個乘坐高鐵。
高鐵的出現(xiàn)和普及,使得城際交通越來越公交化。
過去人們出行需要提前1~2小時到火車站候車,而現(xiàn)在只需要提前30分鐘到站,即可完成購票、取票、檢票、上車這一系列程序,坐火車變成了「即來即走」的活動。

因此,第三代的車站,更趨向于「通過型」而非「等候型」,鼓勵乘客少在車站停留。
在通過型的車站,有限的候車時間里,乘客的消費也變得越來越挑剔。
這里科普一個概念。在購買者占主導地位的買方市場,信息不對稱不一定能割到韭菜,反而會使得本來就可買可不買的消費者,變得更傾向于直接選擇不買。
這時,連鎖大品牌快餐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出來了,消費者熟悉的永和大王、味千拉面、大娘水餃,可以輕松和消費者建立信任,減輕信息不對稱對客戶購買力的抑制。
甚至出現(xiàn)了類似北京南站這樣奇葩的景觀。
在《中國商報》的報道中,提到了一個段子:和朋友約在北京南站的星巴克見面,可找來找去怎么也找不到人,原來北京南站有5家星巴克。
除了星巴克,肯德基在北京南站共有7家店,真功夫有5家店,永和豆?jié){和永和大王分別有3家店。李先生、真功夫、吉野家也都有好幾家店。
所以說,四大天王的興盛,其實是順應了當下這個高鐵時代。

04
而高鐵時代改變的,豈止是餐飲。
同時改變的,還有圍繞鐵路的整個商業(yè)形態(tài),以及鐵路與城市的關系。
舉個例子,過去,圍繞火車站,有各種酒店旅館提供住宿,還有棋牌房供中轉(zhuǎn)的旅客消磨時間。

但隨著高鐵線路越來越密集,班次密度越來越高,中轉(zhuǎn)旅客在中轉(zhuǎn)站過夜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少,有時購買了高鐵聯(lián)程票,甚至不用出站,可以在站內(nèi)直接換乘。
當高鐵越來越像地鐵,類似住宿、娛樂之類的商業(yè)形態(tài)也在逐漸消失。
前面我提到,過去,一座火車站,往往是一座城市的鬧市區(qū),雖然可能臟亂差,本地人沒事都不愛去火車站周邊,但卻切切實實地帶動著周邊的經(jīng)濟。
而如今,高鐵站與周邊的城市街區(qū),往往呈現(xiàn)出一種相敬如賓的冷漠。一方面,高鐵站一般選擇建筑在離城市中心較遠,不太繁華的位置。
另一方面,高鐵站所輻射的,不是車站周邊,而是整座城市。

有的旅客匆匆乘車趕來,也有的下了車,匆匆搭上地鐵或公交,離開車站進入市區(qū)。他們對高鐵站周邊不會多看一眼。

高鐵站本身的形態(tài),也和周邊街區(qū)形成了明顯的區(qū)隔。某種程度上,住在高鐵站周邊的居民,不僅沒有享受到商業(yè)發(fā)展帶來的福利,反而抱怨這么個龐然大物影響交通。
關于高鐵和城市,還出現(xiàn)了一種說法——高鐵吸血論。
和過往「要致富,先修路」,交通逆襲的理論不同,有人認為越來越多城市開通高鐵,其實是增強了大城市對三四線城市的虹吸效應。
城際高鐵可能只需要半個小時,京滬之間不過五六個小時,從帝都到廣州也只需要半天,高鐵的出現(xiàn),讓人口、資源往大城市流動更為容易。
受益的,只有大城市,以及類似廊坊、惠州這樣大城市周邊的「落腳城市」。

這個問題太過復雜,這里我們存而不論。
但卻讓我想起了手機從2G/3G過渡到4G時代,看似是傳輸速度提升,但沒想到帶來的卻是信息傳播方式的根本變革。讓視頻革了圖文的命,讓直播成為時代風口,讓手機徹底取代了PC。

高鐵,就像交通領域的4G技術(shù),表面是速度、運力的提升,其實是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被拉近,世界變得更小,帶來的是城市、商業(yè)的巨大變革。
而四大天王的崛起,也許只是這場正在進行的變革中,最微小的部分。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5606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