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洛陽當地的特色美食哪家味道好洛陽非遺有美食
發布時間:2025-07-10閱讀(5)
洛陽作為千年帝都,好吃的自然多。在冊登記為“非遺”的美食,竟然有32家。
美食也是一種文化,如果讓吃貨們來說洛陽美食的好,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下面請跟隨我的文筆,來欣賞一下洛陽的美食吧。
一、國家級非遺美食項目1個,水席
1.真不同洛陽水席制作技藝
編號:Ⅷ-173
批次:第二批(國發〔2008〕19號)

真不同洛陽水席始于唐武周時期、興于唐中后期。初始為宮廷用宴,后來變為達官貴人家的美味佳肴,宋代以后,洛陽水席傳入民間。
真不同飯店”圍繞唐朝做文章,緊緊拉住武皇手”,把盛唐文化、官場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有機地融入水席之中,使水席不僅作為一席宴,更成為一場展現河洛悠久文化的歷史劇。吃真不同水席,就是品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
來洛陽的話,一定要品嘗一下洛陽水席。不吃真不同,沒到洛陽城。
二、省級非遺美食項目4個,鍋貼 釀酒 水席 銀條
2.小街鍋貼制作技藝
編號:Ⅷ-26
批次:第二批(豫政〔2009〕45號)
北宋時期,鍋貼已在洛陽地區盛行,后來隨著皇室政權南移,皇親貴族又將這一特色小吃帶入江浙一帶,成為風靡大江南北的獨特小吃。
小街鍋貼主料選用上等健康的一年成豬肉,按七分瘦三分肥的比例配餡,輔料用新鮮的韭菜、大蔥、老黃姜及菌類等。將主輔原料及調配料,嚴格按照規定的比例,按順序逐個放入盆中,打餡快慢輕重適度。和面則先硬后軟,醒面適度,然后用面皮包入適量的餡料,捏制成型。煎制鍋貼時要求火力適中均勻,面汁稀稠、多少要恰到好處。
小街鍋貼成品具有造型美觀、色澤透亮、外焦里嫩、灌湯利口、焦脆軟香的特點。

3.汝陽縣、伊川縣杜康釀酒工藝
編號:Ⅷ-1
批次:第一批(豫政〔2007〕11號)
魏武帝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詩圣杜甫說“杜酒頻勞勸,張梨不外求”;宋代理學家邵雍說“吃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
杜康酒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名酒,因酒神杜康始造而得名,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杜康造酒的傳統釀酒工藝現今在伊河兩岸的汝陽縣和伊川縣被延續下來。杜康被周平王封為“酒仙”,杜康酒被封為“宮廷御酒”,杜康造酒之處被封為“杜康仙莊”。
水為酒之骨,杜康酒之所以香飄四方,與其選用優質礦泉水釀制密切相關。杜康礦泉水因含偏硅酸、鍶、鋅等40多種微量元素,1990年被國家地礦部鑒定為優質礦泉水。
杜康釀酒工藝是將糧食固態發酵,再通過蒸餾將乙醇、酯類等酒味成分變成氣體,然后通過冷凝,“掐頭去尾”將其中的一部分餾分分離出來,從而成為清洌透明,柔潤芳香,純正甘美,回味悠長的杜康酒。傳說,這一技術是杜康發明的,因而人們尊杜康為“酒祖”。
2002年國家質檢局認定汝陽杜康的原產地在杜康造酒的遺址—汝陽縣杜康村,汝陽杜康通過了“原產地標記注冊”,受到了原產地的注冊保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到杜康村實地考察論證后,命名汝陽縣為“中國杜康文化之鄉。”

4.洛陽水席
編號:Ⅺ-2
批次:第一批(豫政〔2007〕11號)
這個不重復說了,已經是國家級非遺了。
5.偃師市銀條種植栽培及烹飪技藝
編號:Ⅷ-27
批次:第二批(豫政〔2009〕45號)
偃師銀條,是河南省偃師市特有的根莖蔬菜。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偃師銀條因其晶瑩透亮、潔白如玉、條長筆直、無絲無筋,因宛如銀條而得名。銀條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纖維素、氨基酸,做成菜后,清新淡雅、口味獨特。
銀條是偃師的標志性特產,又被稱為“世界奇菜”。清脆爽口,具有解酒清神、消膩利口、增進食欲等功能。2011年8月17日農業部批注偃師銀條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說來奇怪,偃師銀條只能在伊洛河夾河灘地區才能種植,別的地方種出來變味了。這可能和偃師地處伊洛河沖積平原,氣候溫和、水量適中,處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度的氣候帶,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有極大關系。

三、市級非遺項目29個,湯 酒 鹵肉 燒雞 豆腐 香油 點心 粉條
6. 鐵謝羊肉湯制作技藝
編號:Ⅷ-17
批次:2010年2月(第二批)
鐵謝羊肉湯是洛陽一道非常有特色傳統名吃。該菜品源于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就在孟津光武帝劉秀陵墓的門口,距洛陽市區約30公里。鐵謝羊肉湯憑借其歷史悠久、選料考究、制作精細、湯質純凈、鮮味爽口、開胃健脾、鮮而不膻、價格低廉等特點在洛陽地區諸多湯食中脫穎而出,占據著湯城名湯一席。

7. 馬杰山牛肉湯制作技藝
編號:Ⅷ-17
批次:2010年2月(第二批)
馬杰山牛肉湯和鐵謝羊肉湯同時在2010年入選洛陽市第二批非遺名單。馬杰山牛肉湯館在洛陽瀍河區東花壇東邊清真特色一條街上,洛陽百年的老字號。其祖輩做湯的時間可追溯到清代咸豐初年(公元1851年)。如今,74歲的馬世賢先生已是馬杰山牛肉湯的第六代繼承人。這個牛肉湯熬制時間長,湯館的主人一般每天凌晨3點就開始熬湯了,5點半前后,煮了近2個小時的牛肉湯才算煮好了。之所以湯好,在于用肉十分講究:選用四五歲的牛,因為喂養的時間長,肉質筋道,煮出的湯才口感鮮美。然后是處理肉講究:必須在洗肉池中至少浸泡12個小時,其間至少換3次水。經過浸泡、清洗后的牛肉,下鍋熬制,才又香又嫩。配料也很講究,嚴格按照祖方選料、配料,且分季節選配,精研細磨,不敢有絲毫馬虎。煨湯也有要求:必須在牛肉煮至六成熟時放料,當湯煮好了,還得邊滾邊賣,直到賣完為止。
把燒餅和餅絲泡在湯里,再放些辣椒油,那叫一個爽,過癮。
到洛陽喝牛肉湯,如果不來嘗嘗老馬家的牛肉湯,那叫一個遺憾。


8. 驢肉湯制作技藝(東關大石橋陳記驢肉湯)
編號:Ⅷ-57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東關大石橋陳記驢肉湯是洛陽眾多湯中的一個代表。湯館在瀍河區夾馬營路,據說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間,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1980年,陳氏后人陳運將秘方整理后重開祖業,位置轉移到東關大石橋國營飯店。陳運熬制出來的驢肉湯鮮香可口,驢肉熟而不爛,名頭很大。喝慣了羊肉湯、牛肉湯的老客,也總是來嘗嘗這驢肉湯的滋味。
和羊血、牛血不同,驢血成品是白的。沒喝過驢肉湯的吃貨,一定要嘗一嘗。

9. 羊肉湯制作技藝(朝陽羊肉湯制作技藝)
編號:Ⅷ-17
批次:2020年8月(擴展項目)
朝陽羊肉湯又叫朝陽健康羊肉湯。雖然名氣沒有鐵謝羊肉湯大,但也是孟津有名的羊肉湯,在洛陽也有不少分店。朝陽羊肉湯的特色是單鍋煮,因為有粉條,每一碗都把肉和粉條放在小鍋里,再從大鐵鍋里舀出湯,在小灶上單獨加工。湯味濃郁,來喝的人不少。

10. 羊肉湯制作技藝(宋記羊肉湯制作技藝)
編號:Ⅷ-17
批次:2020年8月(擴展項目)
宋記羊肉湯是伊川白沙鎮有名的羊肉湯,也是伊川白沙羊肉湯的代表。洛陽城有很多白沙羊肉湯,這個宋記羊肉湯是其中的佼佼者。白沙羊肉湯之所以遠近有名,在于從選材到熬湯都有嚴格的程序。選用的羊是一到兩年的雄山羊,一般體重在四十斤,肉質好,脂肪少,肉纖維多;再小、再老都不合適。殺羊時一定要把血放干凈,熬湯時要用羊腿骨和脊椎骨,絕對不能用頭骨,要不然會有異味。先大火,后小火,煮上三四個小時,一定要把羊骨里的骨髓煮出來,羊湯呈白色。出湯時放的蔥花也有講究:要斜切成馬蹄形,使湯更能充分的融入蔥花中。

11. 羊肉湯制作技藝(鐵謝王應奇羊肉湯制作技藝)
編號:Ⅷ-17
批次:2020年8月(擴展項目)
鐵謝羊肉湯源于白鶴鎮鐵謝村。洛陽的鐵謝羊肉湯以李松和王應奇兩家最為出名。幾口大鍋一天到晚煮個不停,直到肉爛湯成了乳白色方可。食用時以小鍋來燴,放入獨家調配的多達十數種的秘制佐料,盛碗后加上蔥花香菜,味道獨特。羊一定是要膘肥健壯、品種優良的山羊,且是當天宰殺,當天下鍋,才能保證味道的鮮美,調料是從四川、云南等地購回精心配比泡制的,最重要的技巧當屬熬湯了,煮肉的火候、時間、下鍋、起鍋等都必須憑四代祖傳下來的實踐經驗進行才能達到特有的效果。

12. 牛肉湯制作技藝(南關街口小碗牛肉湯制作技藝)
編號:Ⅷ-17
批次:2020年8月(擴展項目)
洛陽老城南關街口小碗牛肉湯是洛陽湯類品牌之一,在洛陽城有多家分店。湯鮮肉爛,味道純正。小碗牛肉湯選用上乘牛骨、牛肉,添加幾十種滋補藥材及鹵料,用文火經十多個小時熬制而成。


13. 豆腐湯制作技藝(張氏兜福豆腐湯制作技藝)
編號:Ⅷ-56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洛陽南關張記豆腐湯是洛陽豆腐湯代表品牌。豆腐湯是洛陽八大湯之一,是素類湯的主打品種,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和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湯是高湯,里面再加入老豆腐、油豆腐、粉條、白菜等,配上蔥花、蔥油、辣椒油、餅絲,熱呵呵地吃起來,通體舒坦。

14. 徐記蔓菁(mán jing)湯制作技藝
編號:Ⅷ-55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蔓菁湯是偃師特色美食,獨樹一幟,堪稱特色里的特色;在洛陽城也有很多分店。蔓菁,是蕪菁的塊根,性平、味甘、無毒,利溫解毒,降氣寬中,平喘止咳,具有治療食積不化,黃疸、消渴、熱毒風腫、痔瘡、乳痛、喘咳等功效。據說徐氏先輩從鞏縣(現在鞏義市)徐柏坡村舉家遷偃師縣城(現為偃師老城村),在老城西大街開了徐記飯鋪,經營家常飯菜,其中就有蔓菁小米湯。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率群臣從由西安返回北京途中,在偃師縣城品嘗了徐記飯鋪連夜大鍋熬制蔓菁小米湯、用麥秸火烙油饃、餅饃,受到慈禧太后的稱贊,從而名聲大震。
徐記蔓菁湯的制作工藝考究:把曬干的蔓菁打成粉末狀,以便營養成分能充分釋放,再配以優質小米、槐米(國槐的花蕾)、大棗。待大火燒開后,這才下米及配料,小火慢慢熬制4個小時,這才熬成。熬制時,還要有專人看管,并不時攪動,防止糊鍋。


15. 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漿面條)
編號:Ⅷ-31
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洛陽有民諺:“河南府有三寶,孟津梨、靈寶棗、洛陽城里漿面條。”漿面條是老洛陽特色美食之一。一碗地道美味的漿面條,漿味醇厚的老漿是必不可少。做漿時,先把綠豆或豌豆用水浸泡,待其膨脹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漿,用紗布過濾掉渣,然后放在缸里,一兩天后,漿水發酵變酸,就可以舀出來做漿面條了。做漿面條時,先讓漿水入鍋,并攪拌熬漿,在漿水似開非開之時,再淋油“打沫”。然后就可以下面條了。面條一定要用手搟面,面條快熟時下白菜,即將出鍋時加韭菜、胡蘿卜絲。出鍋盛到碗里后,再撒上花生碎、芹菜丁,同時配辣椒油、韭花等,讓顧客根據自己口味酌情添加。


16.新安縣燙面角
編號:Ⅷ-6
批次:2007年12月(第一批)
新安縣傳統風味小吃“老王燙面角”,始于民國三年(1914年),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老王燙面角制作講究,所制燙面角面軟皮筋,晶瑩欲滴,狀如新月,色如瓊玉,鮮香不膩,味美可口,享有“名揚隴海三千里,味壓河洛第一家”的美譽。后人在祖傳基礎上發展創新,品種更多,風味更佳。在原有經典大肉燙面角基礎之上,研發出牛肉燙面角,羊肉燙面角,雞蛋韭菜燙面角,酸菜燙面角,野菜燙面角,雜糧燙面角,三鮮燙面角,豆面酸菜燙面角等九個品種。


17. 洛寧蒸肉制作技藝
編號:Ⅷ-15
批次:2010年2月(第二批)
洛寧的名吃蒸肉,由豬肉片、大蔥、粉條、面醬、玉米面等攪拌后用籠蒸成,入口香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洛寧蒸肉所用的肉一定要選肥瘦相間的多層五花肉,排骨要選骨小肉多的,粉條要用純正紅薯粉條。蒸肉的的鍋和籠篦,要用生鐵鑄造的鐵籠、鐵鍋。做蒸肉時,先把切好的肉片過水,然后用佐料腌制,一定不能少了大蔥。粉條要燙一下,發軟而不發黏就可以了,撈出來,和肉、玉米面及調料攪拌均勻。接下來搟一塊薄溜溜的面皮,鋪在籠篦上,各種原料再鋪在面皮上,上鍋大火蒸熟即可。出鍋后,色、香、味俱佳,粉條一根根不粘連,吃起來比肉還香。

18. 欒川豆腐制作技藝
編號:Ⅷ-22
批次:2011年12月(第三批)
欒川豆腐之所以在整個洛陽都有名,在于用當地的山泉水泡豆,用酸漿點鹵。這是欒川豆腐獨具特色的核心所在。
做豆腐先要泡豆子。欒川人使用欒川特有、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的山泉水,豆子是高海拔、無污染、生長季節長的黃豆,兩相結合,造就欒川豆腐不可復制的獨特特色。這也使得欒川豆腐口感更好、更加鮮美、同時營養更加豐富。豆子泡好了,接著是磨漿。所用的磨石是欒川優質的水磨石,這種石磨的溫度較低,在碾磨過程中不會破壞豆子內的營養成分,不改變其醇正的口感,有效保證了欒川豆腐的營養。熬漿后要用欒川獨有的酸漿進行點鹵。豆腐點過鹵之后,就成形了。這個時候用石板壓榨。因為壓力大,壓榨時間長,豆腐口感更勁道,久燉不爛,耐嚼爽口。


19. 平樂脯肉制作技藝
編號:Ⅷ-24
批次:2011年12月(第三批)
平樂脯肉是洛陽孟津縣特色美食。脯肉葷素結合、色澤鮮亮,口感松軟筋道,香而不膩。平樂脯肉由孟津縣平樂鎮郭積禮獨創,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目前,這項技藝傳承人是平樂鎮美食林水席園經營者郭遂欣、郭磊父子。平樂鎮及其周邊地區逢年過節或者婚喪嫁娶時所擺的宴席被稱為“官桌”,脯肉則是官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制作時選用當地特產紅薯粉、紅薯粉條、笨豬肉和土雞蛋,將紅薯粉條煮至六七成熟后剁碎,和肉餡、紅薯粉、蔥姜蒜、鮮肉湯以及獨家秘制的調料一起攪拌,然后將其鋪成長方形塊,放入油鍋里炸至七成熟后,再上籠蒸一小時,出籠后將其切成長條狀,盛入洛陽燒制的藍花瓷碗中上桌。由于這道菜在制作時雛形是鋪出來的,故取其諧音稱為“脯肉”。

20. 王記燒雞制作技藝
編號:Ⅷ-60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王記燒雞是嵩縣特色美食,也是嵩縣一家“老字號”百年老店。據說其技藝源于清宮,由御膳房廚師殷氏于光緒28年逃難嵩縣后,傳承給嵩縣人王開琴。王記燒雞呈淺橘黃色,雞皮不破不裂,形狀、品位俱佳;肉質硬而不柴,勁道,用力掰開,拉絲不斷。選用的雞一定要一年半以上的老雞,柴雞; 太嫩太肉的雞統統不要,一是無法保證肉質的勁道,二是經不住7個小時的烹制。佐料是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等二十余種中藥香料,這使得產品既味道鮮美,又有極高的營養、保健價值。


21. 鹵肉制作技藝(橫水瑞蓮鹵肉制作技藝)
編號:Ⅷ-58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孟津橫水瑞蓮鹵肉也是家百年老店,由王家第五代鹵肉傳人王瑞蓮和老伴兒靳留杰共同經營,使用祖上傳下來的鹵肉秘方,沿用烙鐵除毛、刮刀清腸等傳統技藝,以百年老湯文火煨肉,鮮香四溢,食客絡繹不絕。
鹵肉的關鍵在鹵湯。下肉前,先將大料包放進鍋里,煮沸后料包煮出味,這才下肉。在一兩個小時的煮制過程中,有專人看著,用大鏟子、細鉤子、粗漏勺隨時翻動,保證肉塊煮得均勻。


22. 鹵肉制作技藝(來自鹵肉制作技藝)
編號:Ⅷ-58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來自鹵肉也叫蔡店來自鹵肉,歷來為“吃貨”們所稱道。老板叫陳來自,所以叫蔡店來自鹵肉,而不是來自蔡店鹵肉。據說起源于乾隆年間,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蔡店來自鹵肉選用的豬肉都是一年以上健康成齡本地豬,當日屠宰,當日制作。好吃的秘密在于祖傳秘方,用三十多種名貴中草藥精制提煉而成。這樣熬制出來的肉色鮮味美、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23. 鹵肉制作技藝(勁松鹵肉火燒制作技藝)
編號:Ⅷ-58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百年老字號"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勁松鹵肉,味淳郁而香濃,色赤亮而鮮嫩,爛而不化,肥而不膩,火燒夾饃獨特的味道讓無數中外游客贊不絕口。勁松鹵肉好吃,關鍵在于有一鍋老鹵。時間是食物的摯友,鹵越老,熬制的時間越長,鮮味越大,香味越濃,原料經過不斷地煮制,物質溶入湯中,味道臻至醇厚。勁松鹵肉所用肉為上好農家土豬肉,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鹵肉與眾不同。



24. 鹵肉制作技藝(張波鹵制)
編號:Ⅷ-58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張波鹵肉的老板是張波,他家中親戚多經營鹵味,但唯有他把家族手藝發揚光大,自成品牌。現在洛陽城有多家分店,為了保證味道純正,每家店全都由總店供貨。每日的鹵味銷量千把斤不成問題。所有的鹵味都保留著一定的彈性,并不會酥爛。口感恰到好處,又完全不膩口。

25. 醬肉制作技藝(泮甡(pàn shēn)園醬肉制作技藝)
編號:Ⅷ-59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泮甡(pàn shēn)園醬肉1923年始創于北京,1943年為避日寇而遷入洛陽,并在洛陽得名,現由第三代傳人田長山掌廚,現在洛陽城有兩家門店。泮甡園醬肉選料以豬蹄髈為主、五花肉為輔。熬制的肉呈醬紅色,前蹄髈像琵琶,后蹄髈似蘋果。泮甡園醬肉吃起來肥而不膩,烘而不爛,松軟可口,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泮甡園醬肉一大特色是“定量銷售”:3小時內售完,不留存貨,以保證醬肉的風味。時常有人因來晚買不到醬肉而遺憾離去。泮甡園醬肉的特點是“三新”,即新鮮豬肉、新鮮湯和新鮮配料。烹飪時把“十香大料”放入鍋內,把肉下鍋,放入清水,大火煮50分鐘,清除油脂;然后,文火煮120分鐘,待作料入味后,再涂上醬汁,美味的的泮甡園醬肉便出爐了。


26. 白鶴套腸制作技藝
編號:Ⅷ-61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白鶴套腸不油膩,口感清爽,越嚼越香。制作套腸時,需要將豬大腸撐開,往里面塞入六七根豬小腸,控水后,在大鍋里煮三四個小時。想把套腸煮得豬大腸不爛,豬小腸筋道,主要靠的是火候。在煮的過程中,還要不斷上下翻動,讓其均勻受熱。豬小腸后味兒略苦,剛好中和了豬大腸的油膩感,兩者是最佳拍檔。

27. 王家漿坊制作技藝
編號:Ⅷ-51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洛陽漿面條是洛陽獨有的特色面食。想做一碗地道美味的漿面條,漿味醇厚的漿水是必不可少的。洛陽老城街巷里的漿坊已經不多了,井胡同的王家老漿坊,漿水酸香美味,是百姓做漿面條時不可少的原料。有著百年歷史的王家老漿坊,可是用古法制漿。先把綠豆用水浸泡,再把膨脹后的綠豆磨成粗漿,然后把粗漿放在籮篩里過濾成漿水。入缸后的漿水經過一天一夜的發酵變酸后,就可以舀來做漿面條了。



28. 孫氏桂花糖制作技藝
編號:Ⅷ-54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孫氏桂花糖,又被稱作孫氏蜂蜜桂花糖。孫氏的桂花糖,加入了中藥材,所以有止咳化痰功效。現在掌握這門技藝的,是第五代傳人孫麗君。制作桂花糖,選料為上等的蜂蜜、桂花和大麥芽,然后通過洗、燜、泡等工序,熬制時候,要掌握好火候,通常熬制兩天,然后放涼成型,再用鋸條切割成一個個小塊。



29. 糖塑技藝
編號:Ⅷ-20
批次:2010年2月(第二批)
糖塑技藝,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吹糖人。清朝咸豐年間,偃師翟鎮圪當頭村就有了這項手工技藝。以糖稀為原料,捏、吹結合,手、口并用,趁著加熱后的糖的粘性,短時間內制作成動物、植物、鳥類、水果、人物形像等各種手工藝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趙留合,15歲時就師從叔父趙遂慶學藝,屬家族傳承。在他近50年的學藝生涯中,在前人技藝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他做出的作品,不僅高雅、耐看,而且種類多,色澤美,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30. 老龍門農家芝麻焦干餅制作技藝
編號:Ⅷ-29
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老龍門農家李氏芝麻焦干餅傳統技藝,自清代傳承至今,已走過百余年。第一代傳人李鴻霖在看病之余,以烙炕芝麻焦干餅為生。第二代傳人李紹診把芝麻焦干餅技藝與中醫結合起來,把雞內金、蟬蛻、牽牛花籽等研碎拌進面粉中,烙炕成薄餅,用以輔助患腸胃病、積食的患者康復,效果良好,并從此在鄉里傳開。第三代傳人李新安開了“李氏芝麻焦干餅鋪”。第四代傳人李剛建起“李氏芝麻焦干餅烙饃坊”。麥子選的是自家高山上種的優質旱麥,放到石磨上研磨多遍而成粉。和面時加入當季優質黑、白芝麻,再放入雞內金、蟬蛻、牽牛花籽、菠菜、芹菜、胡蘿卜等,打入雞蛋,讓面團筋道柔軟;搟面時要用力均勻,搟得又圓又薄,然后放到專用的鏊子上進行烙炕。


31. 李龍錫小米黃酒傳統制作技藝
編號:Ⅷ-25
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李龍錫小米黃酒則采用小米發酵釀制而成。李龍錫小米黃酒,系祖傳秘方配制,亦藥亦酒,既可直接飲用,又可做多種中藥方劑的藥引子。
原料為小米,再配以山楂、陳皮、黑豆等20多味中藥。小米要浸泡12個小時,然后進行雙炊(即將小米蒸兩次),待小米降溫后撒上酒曲、藥曲,均勻攪拌后裝缸糖化48個小時;接著,注入小米酒原漿(傳統麥曲)和熬制好的酒藥,經兩次發酵后才能壓榨出酒;當然,最后還要進行調配、精細過濾、滅菌灌裝。


32. 傳統小磨香油制作技藝(張學堂小磨香油制作技藝)
編號:Ⅷ-53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張學堂小磨香油傳統工藝從清乾隆年間創制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1993年正式注冊《張學堂》品牌。采用傳統石磨工藝,通過水代法制作工序提取香油。經過歷任傳承人的繼承和發揚,已將張學堂小磨香油傳統工藝完善到9個主要工藝環節20道工藝程序。張學堂小磨香油色澤金黃,醇香可口。


33. 紅薯粉條手工制作技藝
編號:Ⅷ-52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潭頭鎮手工紅薯粉條是洛陽市欒川縣特色食品。潭頭鎮素有“紅薯之鄉”美譽,以盛產紅薯而聞名。潭頭百姓用本地紅薯,純手工,采用古法工藝,加入清熱降火的槐米調色,做出來的粉條粉質細膩、久煮不糊、入口爽滑。


34. 洛陽水席(五碗四)
編號:Ⅷ-5
批次:2020年8月(擴展項目)
洛陽水席是河南洛陽傳統名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已入選國家非遺名單。老洛陽面館推出的洛陽水席“五碗四”取源于洛陽傳統水席,又稱“小水席”,由五碗籠菜、四碗涼菜組成:扣帶魚、小酥肉、腐乳肉、扣肉丸子、八寶飯等五個菜為熱菜,銀條、皮凍、雞丁、腌蘿卜皮等四個菜為涼菜。有葷有素,有涼有熱。

洛陽市目前公布五批,美食類共34個小項。
當然,洛陽還有很多美食沒有在非遺名冊中,譬如九州美食城的燒雞、西大街的不翻湯等。還需要大家繼續關注,并做好保護和傳承。
喜歡我的文字,就請點贊并關注。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努力的動力。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