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生活>入冬前做這幾件事,散掉身內的陳年寒氣
發布時間:2025-09-23閱讀(70)
| 寒冷的日子里,陽氣不足的人,便容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如果你最近已經感冒,更要痊愈之后,及時排出寒氣。 小肚腩疊起:身體為了御寒,一層一層長來 愛拉肚子:摘自: www.ws46.com 面色不佳:沒有血色或是晦暗有淤 過敏: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有了寒氣,正氣也沒有那么足實,外界的小打擾變成了大困擾。 關節冷痛:這里穴位多,脂肪薄弱,寒氣易攻,我們難守 容易不開心 讓身體暖起來,守護陽氣,散掉身體里的寒氣,是整個冬天都需要做的事情。 向老天爺借點陽氣「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太陽公公是取之不盡的陽氣之源,把它補益在自己身上,陽氣足了,寒邪自然沒有逗留的理由。 曬最干凈的太陽: 到了清晨5點左右的時候,陽氣和陰氣漸漸達到平衡,此時陽氣還是增長狀態,一直到午時,也就是相當于夏至的時候,一天的陽氣達到最盛,之后陰氣始生。 因此一早上在溫暖的房間里,9-10點,在上班之前的路上,于無風處,曬一曬最明潔、陽氣最足的太陽,15-20分鐘,還有助于陽氣生發,如果打噴嚏,流清涕或是眼淚,都是在排除陰寒凝滯的東西。若是肚子發熱,肚子咕咕響,是陽氣推動人體氣血運行的結果。 曬曬手心 曬曬頭頂: 讓陽光灑滿頭頂,可以通暢百脈、調補陽氣,整個人的氣色也會變好。 明朝醫藥家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 而陽氣是生命的能量之源,一旦損傷了陽氣,就會造成消化不良、容易感冒等病癥,就非常適合用艾絨肚兜來溫煦陽氣,排寒保腹。 
 陽氣滿滿的艾絨,通過上皮組織吸收作用于腹部的血管、經絡、穴位而起到暖肚、護肚臍和臟腑保健的作用,故有「香在兜中藏,疾病何處安」的說法。 首先準備三樣東西,艾絨、桂圓肉和花椒,這三種東西,放料理機里打成黏糊糊的樣子,可以捏成球就可以了,做完可以用保鮮膜一個個的包裹起來,睡覺前,塞進肚臍眼里,皮膚不敏感的,可以用醫用貼糊上,敏感的就用保鮮膜,只要不讓這個小球掉下來就行,這樣肚臍灸(貼)就完成了。 
 花椒溫中散寒,祛濕止痛,這三味一結合,體內的寒氣驅散了,陽氣提升上去了,非常適合寒冷的冬天使用。若是覺得制作起來麻煩費力,可以試試這款現成的肚臍貼,依照道家古方配置,配以龍眼、花椒和艾絨等物。 
 若是擔心上火,我們可以在腳心處也貼上一個,堅持下去會發現腹部溫溫的,身體也有勁兒了,這都是陽氣充盈的表現。(肚臍貼孕婦禁用) 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 腹部涼,宮寒,痛經; 臉部、頭發愛出油; 睡不好; 脾胃虛寒、身體有痰濕; 「腹為陰,背為陽」。后背上還有個「督脈」,督脈是人體經絡中最好找的一條經,沿著脊柱,就能找到它的「主干線」。督脈被人們稱為「陽氣之海」,它管理著人一身的陽氣,把它「伺候」好了,全身的陽氣就能被調動起來。 想要長命百歲,就推薦這三個穴位:關元,神闕,足三里。 肚臍在中醫里被叫作神闕穴,肚臍位于人體中央,其上為陽,其下為陰,肚臍介于上下之間,是調整臟腑、平衡陰陽的樞紐。 艾灸足三里: 艾灸關元,固本培元 常常艾灸關元穴,調氣回陽,使元氣充足,祛虛勞,壯一身之氣。 艾條灸法:是我們最常用的灸法,把艾條點燃,放在我們受寒瘀堵的部位上進行熏灼,距離皮膚0.5~1寸的距離固定熏烤,被灸的部位溫溫熱熱,痛感不大,一般每處灸3~5分鐘,直到皮膚稍微起紅暈為度。 
 隔物灸:這種方法為間接灸,在艾火與皮膚之間放置隔熱物,比如生姜、蒜、鹽等,最常見的是隔姜灸,把新鮮的生姜切成2~3毫米的薄片,用牙簽在中間扎一些小孔,再把艾絨放在姜片上點燃即可。 
 這種方法讓艾不燃燒也能持續釋放艾力,傳到體內。一撕一貼,一個人就能搞定,這款艾灸貼,配以艾草、制川烏、干姜、薄荷等草本,通過古方熬制出黑色的膏體,撕開之后是濃郁的草本味道,濃而不嗆,撕開后直接貼在肚臍或是腳心處,更有利于驅寒逐濕,溫補陽氣。 
 經常開車的司機師傅們,也可以貼在腰部,暖暖地很舒服,我習慣貼在小腹上,腹部摸上去總是冰冰涼涼,用這個貼一天,小腹溫溫的,再也不往外冒寒氣了。透氣的無紡布,不悶,對皮膚很友好,而且容易撕拉,非常方便。 
 讓寒氣慢慢消失 2.這是往外驅風邪和寒邪、濕邪的過程,一開始可能會很嚴重,慢慢就消失了。感覺癢是風,感覺有汗是濕,感覺到涼是寒。 想要排出寒氣,就不要生氣,艾灸期間,也不要吃涼飲冷,吃溫暖,也不要餓肚子,耗費自己的元氣,晚上泡泡腳。 冬天靜養,慢慢散掉身體里的寒氣,做一個暖美人,從內到外暖起來。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77278.html
上一篇:釣鱘魚用什么餌料最好?
下一篇:絲瓜削皮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