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老白茶燜著喝好喝還是煮著喝好喝一壺燙茶暖心扉
發布時間:2025-10-20閱讀(4)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南方的冬天來得晚,霜降過后,天氣也不過微涼而已。
一個城市的人文氣息,便藏在穿街走巷的景致里。
常常路過的小花園中,菊花依舊燦爛地開著。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菊花之美,點綴了平淡的城市深秋。
微黃的重瓣重重疊疊,堪稱活色生香。
正午的時候,秋天的那點寒意像是被南方的太陽嚇怕了,躲得一干二凈。

暖洋洋的陽光好似暖烘烘的地毯,攏在肌膚上帶來微燙的溫度。
這時節,當真入冬了?
午后,泡一杯初春的白牡丹,以求清涼。
好景不長,傍晚后,秋冬的寒意回過神,像是帶著惱怒卷土重來——
風,一寸寸拿捏肌膚,溫度一點點下滑。
屬于深秋初冬的冷,讓人無處遁形。
有什么,比此刻更適合煮茶?
抵御秋冬的寒意,少不得一壺老白茶!

《2》
煮茶之前,挑好陳、老白茶
煮茶,比起蓋碗沖泡,更像是絕對的秋冬之選。
夏季燥熱,體熱的茶友喝煮出的茶湯,有上火的風險。
唯有到秋寒冬涼時分,煮一壺沸開的暖茶,既是暖身,又能暖胃。
但,煮茶,并非魯莽而行。
泡茶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水溫、水質,茶具、出水時間。
因此煮茶,同樣有屬于自己的要點。
煮茶之前,選茶當先。
蓋碗泡茶,可以容納白茶的所有茶類,無論新老白茶,也無論春秋白茶。
然而煮茶,卻不能如此任性。
這與煮茶特殊的茶水接觸時間相關。
白茶,是一種工藝簡單,故而內質保留得較為完整的茶類。
這豐厚內質封存在干燥的茶葉中,一遇沸水,瞬間迸發。
煮茶,恰好是一種茶與水長時間糾葛接觸的方式。
沸水,碰上內質豐厚的白茶,再加上長時間的接觸時間——
若是新白茶,必然會煮出一壺苦湯!

新白茶,即使采摘制作陳化時間不滿一年的白茶。
這種白茶,特殊之處便在于它極為豐厚完整的內質。
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堿,在此時的白茶身上含量達到了茶生巔峰。
如若采用煮茶的方式,這豐厚的“苦澀”物質,便開始禍害煮茶的茶湯。
與沸水的長時間接觸中,新白茶的豐厚內質根本繃不住,釋放量極大。
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堿,瞬間超出了茶壺內清水所需要的含量。
啜飲此刻的茶湯,既苦且澀,毫無風味可言。
煮出一杯茶多酚和咖啡堿超標的新白茶,味蕾受傷之余,身體也承受著重擔。
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超標的茶湯,提神過度,容易有失眠的風險。
而過量的茶多酚,還為痛風患者埋下隱患。
煮茶,切不可挑選新白茶!
陳化兩三年的白茶,才是煮茶這種方式的好搭檔。

《3》
煮茶之前,選好煮茶壺和水質
選好了茶,茶壺和壺內清水的挑選,同樣需要注重小細節。
煮茶與泡茶有著相似的地方,那便是水與茶的交融。
干燥的茶葉,只有遇到水,才能溶成一杯滋味各不相同的茶湯。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
不同的水質,對茶性的發揮同樣大有不同。
陸羽的《茶經》中,便提起了不同的水質對于茶葉滋味的發揮——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可見,茶湯滋味的好壞,不僅在于茶葉的品質,還在于遇見合適的水。
對于白茶而言,它有這樣的特殊性。
白茶的內質,保留得十分豐厚飽滿。
它的芳香醇類物質,浸潤茶湯的水浸出物,都十分豐厚而活潑。

故而,內物質飽滿豐厚的白茶,對水質有著特殊的需求。
泡白茶,或者煮白茶的水,不能蘊含太多的礦物質、化學物質。
若是采用自來水、礦物質含量較高的礦泉水,白茶的內質不能成為茶湯滋味的來源,反而與礦物質和化學物質發生反應。
如此一來,茶湯的滋味受損,茶香也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煮茶,與泡茶相同,對水的講究,都不可輕視。
日常生活中,超市的純凈水、蒸餾水,便是最不容出錯的選擇。
其次,煮茶的茶壺,秉持著與選水一致的基本需求。
茶壺不能影響茶湯的滋味的發揮,也不能釋放出多余的物質改變茶湯的滋味。
故而,某些金屬制的煮茶壺,并不適合用來煮白茶。
玻璃壺,最能全面展示壺內的茶湯滋味,也不剝奪茶香。
陶壺,雖然氣孔會稍稍吸收些許茶香滋味,卻能讓茶湯的口感更佳柔軟甘潤。
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好茶壺;根據茶性,選好水質。
煮茶之前,當有這些準備!

《4》
煮茶之前,確定投茶量
內物質豐厚的白茶,需要小心的可不止水質和茶壺的挑選。
投茶多少,決定了一壺茶湯最重要的風味展示。
茶與水,需要合適的比例。
在茶葉豐厚的內物質當中,水浸出物,便好似茶湯的“調味品”。
品質越優秀的白茶,這些“調味品”的庫存便愈多。
感受這些調味,其中有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堿,清甜的茶多糖,鮮爽的茶氨酸……
沖泡得當,或是煮茶細節處處到位,才能讓這些“調味品”的釋放恰到好處。
唯有如此,茶湯才能構筑一杯鮮香醇爽,茶香層次多變。
泡好、煮好一杯茶不易,將茶釀成苦湯,卻十分簡單。
投茶比例失調,即茶湯中的“調味品”含量出錯。
若是投茶過多,“調味品”含量過多,茶湯此時的滋味,瞬間被苦澀侵占。

茶多酚和咖啡堿,二者便是這苦澀茶湯的罪魁禍首。
雖說投茶過多,其他物質同樣有所釋放。
然而,鮮爽清甜的茶氨酸和茶多糖等物質,它們的釋放速度,遠遠不如茶多酚和咖啡堿。
尤其是在煮茶的過程中,茶與水的接觸時間更長,水溫保持沸騰的時候絕對不短。
因此,此時的茶湯中,苦澀的物質占據了大半河山。
感受茶湯的滋味,也唯有濃釅的苦澀罷了。
投茶過少,滋味不足的“調味品”被水沖刷得更加單薄。
茶湯清湯寡水,毫無滋味可言。
煮茶的投茶比例,便是制衡一杯茶湯滋味是否恰到好處的重要原因之一。
茶壺內400ml的清水,水沸后投茶,需要干茶2-2.5g。
確定比例,茶湯滋味才能不偏不倚,不苦不澀。

《5》
煮茶當時,投茶時機,出湯時刻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此時,終于到了煮茶的時刻。
煮茶投茶,沸水投茶或是冷水投茶,二者的區別,便藏在茶葉的內質當中。
用老白茶、陳白茶的干茶煮茶,需要水沸后再投茶。
煮茶,比蓋碗沖泡的茶水接觸時間更長。
正如蓋碗不能悶泡茶葉一般——
從干茶煮茶,同樣不能在冷水的時候投茶,讓茶葉與茶湯煮至沸騰。
二者的道理是相通的。
內質豐厚的白茶,與水的接觸時間越長,釋放的內物質更多。
且,同樣是水與茶長時間的接觸,煮茶與冷泡茶完全不同。
煮茶,是水溫不斷上升的過程,逐步攀升的水溫,會加速茶多酚和咖啡堿的釋放。
冷水投茶,煮至沸騰。
此時的茶湯,難免苦澀,失去它本該有的滋味。

對于干茶而言,正確的投茶時間,絕不是水溫尚冷的時候。
煮茶,應該先煮壺內的清水,當清水咕嚕嚕地冒開水珠。
水開,便是投茶之時。
投茶之后,更要在心中掐秒計算,茶湯不得久煮。
等到投入干茶的茶湯重新沸騰后,便可以關閉茶壺的電源。
靜待茶壺的余溫加熱茶湯,徐徐誘出茶葉的內物質,15秒,便可出湯。
而若采用先泡后煮的方式——
泡茶所用的5g干茶,沖泡八九次以上,此時的葉底,便可以選擇在冷水時投茶。
靜候水沸,便可出湯。
煮茶,確定投茶時機,把握出湯的時間。
如此,煮出的茶湯,滋味清醇,甜郁甘醇。
煮茶得宜,茶湯甘潤,撩動人心。

《6》
抵御寒涼,暖烘烘的一壺燙茶,妥帖心扉。
但,卻不能放任煮茶隨意。
否則,苦澀茶湯難以給人慰藉,寡淡茶湯難以使人寬慰。
品味滋味欠缺的茶湯,煮茶,反倒成為冬日的一件遺憾小事。
選好茶,備好水,茶壺,計算比例,惦記著投茶的時機——
算無遺策,才有好茶甘潤,入杯來。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7997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