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1閱讀(5)

自由覓食的老母雞。大公雞警惕地守護著天它們。
(作者簡介:作家王天祥,山東青島人,高級記者職稱,曾在長白山區從事教育工作20年,后從事林區新聞工作和文化創作至今,已出版長篇小說、旅游文學、報告文學集、歷史文化、旅游文化、企業管理、市場分析、成功學、人才學等各種專著42部,撰寫電視劇200多集,創作歷史、文化、風光、紀實等題材的專題電視片數十部,在各地報刊發表文章數百篇,發表網絡文章1000多篇。)
“小雞燉蘑菇”,為何是老關東舌尖上的美味?為何成為老關東的“硬菜”?炮制這道菜要用什么雞?什么蘑?如何炮制?
“小雞燉蘑菇”和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道名菜都沾不上邊兒。誰要是說這道菜是廚師的拿手絕技,長白山麓松花湖畔老關東民居博物館中的老人們,準會吹胡子瞪眼的跟你急。因為這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他們覺得,這不是烹飪技術,而是老關東傳統文化中的民俗文化。

叢出于灌木叢中的東北榛蘑。
關東——明朝之后因山海關而成名的大東北區域。歷史上自清朝興起的關內向東北綿延一二百年的移民潮謂之“闖關東”。自此,“關東”和“闖關東”成為清朝、民國乃至解放前后的民間“熱詞”。也因為闖關東熱潮之后,才靠關內各地流民攜技東遷,從而在東北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融合了滿族的文化,創造出許多關東名菜。改革開放后,這些“舌尖上的關東美味”開始名揚全國。“小雞燉蘑菇”,是整個大東北地域最著名的“舌尖上的美味”!
★滿族趙老爺子說,小雞燉蘑菇源自滿族的野雞燉山菌
老關東小雞燉蘑菇。但榛蘑還沒下過呢。別著急!
長白山迎來第一場大雪后,松花湖畔的“關東老民居博物館”中的滿族老獵人趙老爺子,聲如洪鐘地對前來體驗老關東生活的驢友們,講起了“小雞燉蘑菇”的來歷——
趙老爺子說:各位驢友,讓我老人家悄悄地告訴你們,記住,“小雞燉蘑菇”是咱老滿洲人的傳統菜,不是館子里廚師的創造。咱滿族人世代狩獵,長白山中漫山遍野飛翔的野雞,是咱最喜歡打的禽鳥。第一因為它個頭兒大,第二因為它肉質鮮美。滿族人最傳統的烹食方法,就是把褪好毛的野雞剁成塊兒,扔到鍋里,摻上夏秋采集的蘑菇,加上五味子等佐料一燉,原汁原味的香味就燉出來了。所以,滿族人招待客人,離不開野雞燉山蘑。

多肥厚的蘑菇,可惜不是東北的榛蘑!
山蘑就是野蘑菇。長白山中好吃的蘑菇不下幾十種,燉肉吃最好的蘑菇是猴頭蘑、元蘑和榆蘑。但是,燉山雞味道最好的還屬榛蘑。榛蘑是立秋后專門生長在灌木叢和荒草坡中的蘑菇。為什么叫榛蘑呢?因為這種蘑菇就喜歡生長在榛子灌木叢中的山坡和山溝里。還有,榛蘑味道特別,性格也特別,除了山野,你別想人工培育它。山野榛蘑是長白山中最綠色的蘑菇,是至今也不能人工種植的蘑菇。就因為它有《紅樓夢》中林黛玉不合群的小性子,所以燉山雞才好吃。后來,闖關東的山東人來了,他們就來個家雞燉榛蘑。不過,家雞肉質鮮嫩,比野雞更好。所以,“小雞燉蘑菇”就取代了咱滿族“野雞燉山蘑”的地位了。
趙老爺子最后說:這榛蘑的營養價值可是高著呢,不信,你到網上查查就知道了!

野草野蘑菇特寫Close-up Of Wild Mushrooms Growing On
★木幫孫老爺子說,小雞燉蘑菇的雞和蘑都大有講究孫老爺子說,咱老關東“小雞燉蘑菇”用料的講究,一般的廚師根本不知道——
先說雞。經過家家戶戶無數次的品咂,大家都覺得,野雞不如家雞燉蘑菇好吃。野雞肉粗而硬,脂肪少,只能當野味品嘗。而家雞燉蘑菇是最好的食材。家雞中老母雞比公雞好。多年下蛋的老母雞,肌肉飽滿,肉質中含油多,味道醇厚,有嚼頭,吃起來那叫一個香!老母雞的營養價值也高,所以治病救命養傷都用老母雞湯滋補。俺老家沂蒙山人就是殺老母雞幫著老八路養傷的,那歌中不就有“俺為親人熬雞湯”的話嗎!

這兩只老母雞多雄健,含脂肪量肯定不高。燉榛蘑,是最好的食材。
老母雞要現殺的才好吃。莊稼人在院里看中了哪只老母雞就逮來殺了最好。記住,殺雞前首先要準備好一個碗,里邊放上一撮鹽,把殺雞的血全部滴進碗里,攪和好,不一會兒碗中的雞血就會成為一個血餅,待燉雞的鍋燒開后,再小心地把雞血餅放進去。千萬不要弄破這血餅。一鍋雞只有放進了雞血餅燉,才會有最醇厚的味道。——你們說,館子里的廚師能做到這些嗎?即便你在城里買只現殺的老母雞,也沒有這血餅!
燉老母雞有大講究。要先把剁好的雞塊兒用清水洗凈血跡,再放到鍋中的開水中煮一下,讓雞肉斷茬封口,避免它營養流失,然后用笊籬撈出,接著再放進油鍋中爆炒。爆炒前要先用熱油炒好花椒大料陳皮鮮姜和蔥花。待到滿屋子聞到炒雞塊的香味了,再添上沒過雞塊的水開始燉,等大火燒開鍋后再轉為小火慢燉。

這只老母雞肯定肥而不膩。
再說蘑菇。燉老母雞的榛蘑更是大有講究。太大的顏色發黑發暗的榛蘑不能用,因為它老了,味道沒了,蘑菇的肉質發柴,到嘴不好吃,如同草木。太小的榛蘑也不行,沒長成,野味不足。挑選好的榛蘑要先用水泡,燉老母雞的鍋開它半個小時后,把撈出洗凈的榛蘑下進雞鍋中,繼續燉。
千萬記住,泡榛蘑的水一定不能扔,那是好東西,要把它過濾出渣子后再沉淀清澈了,最后把它倒入燉雞的鍋中,這樣的“小雞燉蘑菇”才是老關東原汁原味的“小雞燉蘑菇”。需要和大家說明,為什么要用榛蘑燉小雞?因為只有榛蘑的味道才特殊,才拿得住雞本身的腥膻之味,才能讓雞肉的味道最醇最美。用你們當今的話說,那叫絕配!
★燒木炭的李老爺子說,在東北吃“小雞燉蘑菇”大有講究
著新鮮榛蘑不大不小,捕撈不嫩,是燉小雞的最佳配料。
李老爺子說,在東北吃“小雞燉蘑菇”很有講究。首先,這菜不能再摻白菜、酸菜、粉條子燉,一旦加上,那就成了濫燉了。燉出來味道也不正。盛菜上桌時,碗中一定要把雞頭、雞翅、雞爪放到雞肉之上,擺好,中間要有那個雞血餅。這樣,客人一看,才是全頭全尾的小雞燉蘑菇!
還有,雞頭的方向一定要沖著客人。但是吃的時候,一般客人是不能動那個雞頭的。過去東北的土匪吃這道菜,雞頭要首先請土匪的大掌柜(土匪頭兒)品嘗,之后,土匪大掌柜才能把雞翅雞爪分分給下邊的四梁八柱,讓他們“飛得更高,跑得更遠”,繼續為土匪綹子“刨食”。你們還記得電影《智取威虎山》吧?土匪座山雕的百雞宴就是用百只小雞燉蘑菇。當然,這是土匪的規矩,但這規矩也是從江湖中來的。
江湖中,這雞頭只有最尊貴的客人和家中的老人才有資格吃。雞翅最好是讓給那些當官的、經商的、讀書的人吃,寓意是讓他們飛得更高更遠。那雞爪要獎勵給最能干的人吃,讓他們更能“刨食”。還有那雞血餅,千萬別先伸筷子。那是飯桌上的貴客或者是老人的專利。因為雞鍋里燉出的雞血餅是美味中的美味。

小雞燉蘑菇中,雞頭是不可以隨便吃的,還有 熏雞翅膀
★挖人參的王老爺子說,丈母娘的“小雞燉蘑菇”,把他嚇跑了八十多歲的王老爺子說,東北有句俗話叫“新姑爺進門兒,老母雞斷魂兒”。第一個意思是,只要是新姑爺子進了老丈人家的門,那么無論窮富,老丈人家都要殺只老母雞燉蘑菇,招待新姑爺。第二重意思是,小伙兒到姑娘家串門,姑娘家的人看中他了,想選他做新姑爺子,也要殺雞表示。在東北,幾乎所有人都懂這規矩。
此時,王奶奶聽了把嘴一撇:拉倒吧你,還認新姑爺子呢。那年你到我家,我媽剛殺了雞,就把你嚇跑了。那膽兒比耗子還小,那腿兒比兔子還快。火嗤啦地曬了我山杏子的臺!
王老爺子爭辯說:那能怨我嗎?是你山杏子沒把事兒辦明白……

這只母雞燉蘑菇一定也是美味!
原來,王老爺子上世紀五十年代單身闖到關東后,就和農業社里潑辣能干的婦女隊長山杏子好上了。山杏子身體好,柳條眉杏核眼高鼻梁厚嘴唇,長得好活計也好,無論在那條山溝里干活兒都能聽到她銀鈴兒般的笑聲。王老爺子年輕時大高個兒,濃眉大眼,身體健壯,干活兒又舍得花力氣,一下子就入了山杏兒的眼。一天,山杏兒偷偷地告訴他:“我媽明天要看看你,這叫丈母娘相姑爺,你可得好好表現。”第二天,年輕的“小王”按照山杏兒提前的指點來到了山杏子的家,可是卻沒見到山杏子的影兒。山杏子的媽可是少有的熱情,看著小伙子左端祥右端詳,高興地合不攏嘴兒,接著喊了一聲:杏子,快讓你哥炕上坐,抽袋煙歇歇腳兒。接著被喊來的杏子姑娘磨磨蹭蹭地走過來,一邊幫他裝煙袋,一邊沖著他傻笑,嘴里還說著“好,哥長得真好,我喜歡。”聽得小王直皺眉毛,心里發毛。

東北大姑娘。程英鐵攝影
不一會兒,聽到院子里有雞叫聲,原來是杏子媽正在抓雞殺雞,可小王仍然不見山杏子的面兒。他忽然警覺過來:不會是我走錯了門吧?于是問道:“大娘這是山杏子的家嗎?”山杏子媽邊殺雞邊說:“是呀,先讓杏子陪著你抽袋煙,喝碗水。我給你燉老母雞吃。”小王一聽,壞了,肯定走錯了門兒啦,這個傻杏子不是那個山杏子,若是吃了她家的“小雞燉蘑菇”可就算同意了和這傻山杏的婚事了。想到此,他撒丫子就跑了,山杏子媽喊也沒喊住。
原來山杏子到外村供銷社買酒去了。她自小死了爹,和雙胞胎的傻妹妹陪著老媽苦度日月。小伙子剛跑到屯子口就被從供銷社回來的山杏子堵個正著。山杏子高興地問:“你跑什么,是來接我的嗎?”他回答:“我走錯了門兒,那家有個傻姑娘也叫杏兒,她娘正忙活著殺雞呢,我要是吃了那小雞燉蘑菇,就和你成不了親啦!”山杏兒一聽大笑,說傻瓜,那就是我家……

程英鐵油畫
★康熙和乾隆東巡吉林時,都吃過這里的“小雞燉蘑菇”滿族趙老爺子說,“小雞燉蘑菇”可是咱關東的名菜,想當年康熙爺和乾隆爺東巡吉林時,頓頓御膳都離不開咱吉林的“小雞燉蘑菇”。咱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總管當年獻殷勤,說這道小雞燉蘑菇叫“鳳銜靈芝”,鳳就是鳳凰,指小雞,雞又叫小鳳凰。靈芝,就專指榛蘑。可是想當年康熙爺一看這御膳譜就龍眉大皺。
內務府總管一看事兒不好,急忙下來找到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總管,說你好糊涂,皇上最喜歡吃小雞燉蘑菇,可你偏弄個“鳳銜靈芝”的菜名,這不是添堵找罪嗎?打牲總管問我添什么堵找什么罪啦?內務府總管開導他:皇上是真龍天子,皇后嬪妃都是鳳。如今你讓皇上的龍去吃后妃的鳳,皇上能不惱嗎?打牲總管一聽,當時就嚇尿了褲子。

民俗學家古今明先生插言道:我看過清廷御膳譜,這道“小雞燉蘑菇”叫做“口蘑肥雞”。你們知道那蘑菇為什么叫“口蘑”嗎?因為那是草原上的蘑菇,過去都是通過張家口運送進京的。北京人把張家口之外的北方草原叫“口外”,所以就把這種草原蘑菇叫口蘑,即口外的蘑菇。皇帝也不喜歡吃野雞,就喜歡吃咱老關東家養的雞。不過,那口蘑的味道絕對比不了咱長白山的榛蘑有特點。
古今明說,聽說這御膳房的菜名是慈禧太后改的。因為慈禧太后專門喜歡吃典型的“關東小雞燉蘑菇”,用的必須是長白山樹林中的榛蘑,絕不是內蒙草原上的白蘑。慈禧自認為自己是真正的鳳舞九天的鳳凰,總想著“鳳凰在上龍在下”,處處都想在朝堂說了算。小雞又名小鳳凰,慈禧怎么好自己吃自己呢!于是,就自己改名為“口蘑肥雞”。
大家看,這老關東傳下來的“小雞燉蘑菇”故事不少吧?

好白胖的蘑菇。拿來燉小雞,味道肯定也不錯,不過比不過老關東的榛蘑。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97280.html
上一篇:美味奇緣十指相扣當川芎遇上跑山雞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