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補腎潤肺湯食療方法常吃秋季補腎果
發布時間:2025-10-22閱讀(4)
“八月的梨子,九月的楂,十月的栗子笑哈哈。”金秋時節,正是時令干果栗子(板栗)上市的季節。
栗作為“五果”之一,其營養豐富,味道甘甜,為歷代醫家所贊譽。孫思邈《千金翼方》里概括栗子“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

秋補勿忘吃栗子
栗子可代糧,與棗、柿子并稱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能保證機體基本營養物質供應,是一種價廉物美、富有營養的滋補美食。
栗子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其功效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1.健脾胃
中醫認為,脾虛則難以運化水液而致泄瀉,栗子健脾養胃,可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瀉。故《本草綱目》有云:“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說明栗子能治內寒腹瀉。
2.補腎氣
《千金要方》云:“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可見栗子能補助腎氣,有利于緩解腎虛所致的腰膝無力、腰腳軟弱。《肘后備急方》也有類似說法,論“又方治腎虛腰腳無力。生栗袋貯,懸干,每日平明吃十余顆”。
據說,北宋文學家蘇轍就用煎栗湯治好了腰腿痛。為此他還賦詩一首:“老去日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經霜斧刃全金氣,插手丹田借火光。入口鏘鳴初未熟,低頭咀噍不容忙。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槳。”
此外,栗子對腎虛所致牙齒疏松也有一定療效。南宋詩人陸游曾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栗炮燔療夜饑。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生動地記載了他在晚年齒根浮動,常食用栗子治療的經歷。
3.活氣血
栗子能活血行氣,可緩解金瘡、折傷腫痛、瘰疬,也有利于治療吐衄、便血。
在《唐本草》中,栗子“嚼生者涂病上,療筋骨斷碎、疼痛、腫瘀”。可見,栗子能治療創傷筋骨腫痛,因其能補益脾胃之氣,有利于氣血化生,所以也能起到益氣固攝的作用。正如《滇南本草》認為栗子“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癥俱可用”。
此外,常吃栗子,還可有效治療日久難愈的小兒口舌生瘡和成人口腔潰瘍等。

栗子是“長壽果”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栗子具有抗菌、消炎、抗凝血、升高白細胞的生物活性,其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黃酮苷類及揮發油等化學成分,可防治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疏松等病癥,是一種抗衰老、延年益壽的珍貴果品。
栗子吃法很多,可生食、蒸食、炒食、煮食,或用栗子粉制各種糕點,還可與其他食材搭配做成各種香氣四溢的美味佳肴。
1.板栗燜排骨
材料:排骨150克,板栗100克,姜、蔥適量。
做法:排骨切塊,洗凈焯水;板栗蒸熟去殼切皮,生姜切片,蔥切段;姜、蔥用油爆香,放排骨、板栗燜30分鐘,加入適量食鹽、醬油調味即可。
功效:養胃健脾,補腎強筋。
2.板栗枸杞粥
材料:板栗15-20顆、枸杞子20克、粳米100克。
做法:板栗去皮洗凈,和枸杞子一起放入鍋中,加入粳米和適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20-30分鐘,待板栗熟爛、粥煮濃稠后關火,即可食用。
功效: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改善由于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及骨質疏松等。
3.烏骨雞燉板栗
材料:板栗仁10枚、烏骨雞1只、生姜1塊、鹽適量。
做法:將烏骨雞褪毛、去除內臟,洗凈晾干;烏雞、板栗仁放入砂鍋中,加水沒過食材,放入生姜,加蓋文火燜2小時;起鍋加少量食鹽即可食用。
功效:滋陰益氣、補腎強筋。
4.糖炒栗子
材料:生板栗500克、20克冰糖、5毫升食用油。
做法:在栗子上面開口,橫豎各一刀。把生栗子直接倒入電飯鍋中,鋪上一層冰糖。再均勻淋上食用油,最后再加入一些水,只要稍微沒過栗子即可。蓋上鍋蓋,按下煮飯鍵,經過30分鐘的烹飪之后,糖炒栗子就制作完成了。
功效:益氣健脾,補腎強筋。

小貼士
◇栗子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因此不太容易消化吸收,吃栗子要細嚼慢咽,而且不宜吃多。健康成年人每人每次進食不宜超過50克;如孩子在2歲以上,且消化好、無病痛,可以適當食用,一天吃1-2個即可。
◇脾胃虛寒者,不宜生吃栗子,應該煨食、炒食。
◇凡有脾虛消化不良、溫熱甚者均不宜食用栗子。
◇栗子變質則有毒,應要忌食。
來源:養生中國、云南中醫
編輯:珠海市場監管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97484.html
下一篇:四個能力的內容是什么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