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后的神秘故事
發布時間:2025-10-22閱讀(4)
貴州美食小吃很多,可以說連貴州人自己也沒有全部嘗遍,但說出名字來肯定都熟悉,酸湯魚、絲娃娃、烙鍋、羊肉粉、腸旺面、鹽酸菜……這些大名那可是如雷貫耳啊!可是,你知道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擺哈龍門陣,說說貴州美食小吃背后的那些故事。
酸湯魚

苗族同胞愛吃酸食,在貴州的苗寨中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羅圈”的說法。在酸食菜肴中,尤其以酸湯魚這道菜最為有名。相傳在遠古的時候,苗嶺山上居住著一位叫阿娜的姑娘,不僅長得貌美,且能釀制美酒。凡來求愛者,姑娘就斟上一碗自己釀的美酒,不被中意者吃了這碗酒,只覺其味甚酸,心里透涼,但又不愿離去,當夜幕臨近,蘆笙悠悠,山歌陣陣,小伙子們房前屋后用山歌呼喚著姑娘來相會,姑娘就只好隔籬唱著:“酸溜溜的湯喲,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喲聽妹來溫暖;三月檳榔不結果,九月蘭草無芳香,有情山泉變美酒,無情美酒變酸湯……”這個傳說說明酸湯的食用歷史悠久。
宮保雞丁

所謂“宮保”,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后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制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后來他由于戍邊御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貴陽絲娃娃

絲娃娃別名素春卷,是一種貴陽街頭最常見的小吃。相傳有一農婦拾回奄奄一息的女嬰撫養,因家貧如洗,生計窘迫,眾鄉民將家中所余蔬菜送給女孩,農婦將之切絲,裹以面皮,灌以調料,以此喂養女孩。因其形狀上大下小猶如裹在襁褓中的嬰兒,就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名字——“絲娃娃”。
黃粑

說到黃粑的起源,還有一個難以考證的小故事。時間一直追溯到三國時期,那時的貴州,還被稱作夜郎。據說那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平定孟獲,在夜郎國與那黔中洞主作戰。一日,蜀軍正埋鍋造飯,蠻軍臨陣。蜀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余里。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著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諸葛軍師一看這情形,只好命將士兵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等士兵回營,這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一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碰巧當地百姓遇到,見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續下來,這不,貴州便又多了這么一道美味———黃粑。
腸旺面

貴陽風味特色小吃腸旺面,據傳起源于晚清同治初年(1864年左右)。相傳由一位屢試不中的秀才創造而得。秀才出身殷富人家,因家道中落,又久考不第,家境更加窘迫。秀才老母是位聰慧持家的大家閨秀,秀才平素最愛母親做的面條。一日卻因再度落榜,捧著面碗食不甘味。母親見狀,憐惜地勸: “孩兒不中,又有何愁?只要做些營生,豈不能操家度日!”做什么生意昵?既無本銀,又無技長,秀才自忖,忽見碗內面條突發靈感,對老夫人說道: “母親所煮有腸帶旺的面條,這般味美,如煮來賣售,豈不大家同享”于是母子決定賣面為業。主意雖定,叫何名字才好?秀才畢竟是有文字功底的,他與老母合議:“既有旺、腸、臊,全稱它‘腸旺面’則矣。”
遵義羊肉粉

遵義(為古夜郞國)地處大婁山脈,屬云貴高原低地勢丘陵地帶,雨水長年不斷斷,山上經常云霧繚繞,所以潮濕,性寒,當地人易得風濕和傷寒。
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漢武帝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讓他們尋找捷徑從西夷的西邊出發,去尋找身毒國。
到達夜郞國時,夜郎王表示愿意歸順大漢朝。并帶上貢品到長安朝覲漢武帝。漢武帝非常高興,賞賜夜郞王大量的物品,并部問其還有怎么需求?
夜郞王道:“古夜郞國地處大婁山脈,到處都是瘴氣彌漫,當地人易得風濕和傷寒。請武帝能派名醫解除百姓疾苦。”于是漢武帝派張仲景到夜郞為百姓治病。”
張仲景來到遵義,看到夜郎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傷寒在全國漫延。便讓其弟子在遵義城北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醫治風濕和傷寒。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撈出來切成片,用大米做到米粉,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一大碗羊肉湯。人們吃了羊肉粉,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風濕和傷寒都治好了。張仲景走時將配方留給了他的徒弟,叫他留下來繼續為百姓治病。后來他的徒弟在遵義開了一家羊肉粉館。從此以后遵義的百姓都喜歡吃羊肉,花椒和辣椒來御寒,這樣就能有效的防止風濕,減輕痛苦……
水城烙鍋

平西王吳三桂在康熙三年的三月,率領云南十鎮2.8萬兵嗎,由歸集入水城境,鎮壓水城宣慰使安坤。在貴州提都李本琛的配合下,五月,安坤戰敗,大量彝民被迫遷徙到荒山野嶺。
在大山深處沒有糧食充饑,可以捕殺野山羊、野鹿、采摘野菜、挖土豆來充饑,但是,要將這些食物做熟,需要火和炊具。沒有火,可在山中找些干柴架起篝火。沒有鍋,就不能將食物煮熟。面對困境,他們想到了用些瓦片替代鍋。瓦片雖然不能炒菜,但是能烙菜,在戰亂中暫時失去了家園的人們就發明了烙鍋。后來人們發現烙鍋烙出的食物味鮮脆香、膾炙人口,便一直流傳至今。只是瓦片換成了平底鐵烙鍋,可烙的食物有山珍、海味、野菜。人們說:“一鍋容天下”。
狀元蹄

狀元蹄是貴陽市的漢族傳統名菜,屬于黔菜系。青巖古鎮的鹵豬腳。相傳清朝時期,貴陽市花溪區青巖趙以炯,為上京赴考,常溫功課至深夜。一日,忽覺肚中饑餓,便信步走到北門街一夜市食攤,點上兩盤鹵豬腳作宵夜,食后對其味贊不絕口。攤主上前道:“賀喜少爺”。趙問:“何來之喜?”。攤主不失時機道:“少爺,您吃了這豬腳,定能金榜題名,‘蹄’與‘題’同音,好兆頭,好兆頭啊。”趙聽后大笑,不以為然。不日,上京赴考,果真金榜題名,高中狀元。此后,鹵豬腳便被譽為“狀元蹄”,成為趙府名食,后經歷代家廚相傳,擴至民間至今。
血豆腐

血豆腐不僅有幾百年歷史,據傳還有一個關于它的故事。明代初期有一土官的廚師在做菜時不慎將雞血撒在豆腐上,他把那塊豆腐取出放置在火爐旁。幾天后,那沾了血的豆腐被煙熏火燎,成半干硬塊。當他再次發現這塊豆腐時,它已是香味濃郁,他把豆腐切成片用來下酒,味道是鮮美無比。從此血豆腐的做法相傳下來,經后人不斷加工,成為今天風味獨特的血豆腐。
威寧蕎酥

蕎酥的出現至少已有600多年歷史。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認作義女,明初襲其夫藹翠貴州宣慰使職。1368年,朱元璋過生日,奢香就用苦蕎面做一種壽糕送“干爹”。但是她連續做了49天也沒有成功。于是她的廚師丁成久就替她制作,最后,做成了每個重達8500克的蕎酥,面上有九龍圍著一個“壽”字,意為“九龍捧壽”。奢香把蕎酥進貢朱元璋,他嘗后連聲稱贊之為“南方貴物,南方貴物”。
鎮遠陳年道菜

陳年道菜是鎮遠縣一種傳統食品,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據傳,五百多年前,居住在青龍洞的一個長年吃素的道教徒,把本地的一種獨特的青菜,去其根和老葉子,洗凈曬腌,再加上八角、胡椒、花椒等香料搓揉串香,用少量紅糖摻上食鹽腌制而成,因能長期貯存,故取名陳年道菜。
糕粑稀飯

糕粑稀飯是從四大古鎮青巖鎮流傳出來的名小吃,已傳承了有上百年。清末光緒年間,在大十字東面的三浪坡上,著名的大道觀旁,有一陸姓小販,以售賣自創糕粑稀飯謀生,但不知其名,故以陸糕粑稱之。由于制作衛生,風味清香獨特,并地處要沖,糕粑稀飯逐漸名揚貴陽城。
豆腐圓子

可追溯到1874年(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駕崩后,朝廷通令全國“禁屠”(不準宰殺豬牛羊雞鴨等)三天。“禁屠”令一出,豆腐作坊的生意變得興隆起來。此時,祖居貴陽、以開豆腐作坊為生的雷端藻及其夫人“雷三太”,看準這是個擴大經營的好時機。他們想,干脆就拿豆腐來做圓子,讓大家過過嘴癮。于是,他們嘗試在做豆腐時,加入適量的鹽、堿和香料、蔥花等調料,充分拌勻后,捏成核桃大小的圓子,然后放在菜油鍋內炸熟出售。出人意料的是,這小小的油炸豆腐圓子,一面世即深受貴陽人喜愛。精明的“雷三太”明確生產和管理分工,生意越做越紅火。也就是在那時,“雷家豆腐圓子”成為貴陽聞名遐邇的小吃。
紅油米豆腐

據說在很早以前,一位農村婦女剛生下孩子沒幾天就斷奶水了,只能用大米磨成漿,調成面糊代替奶水喂孩子。一天,她家請人糊墻時,不慎將石灰水撒入米漿中,待她將米漿上火調制后不久去取時,米漿已經凝固成硬豆腐的樣子,于是她便切成條,拌上紅油、辣椒等佐料當一道菜上桌請工人吃,工人們吃后大聲叫好,問主人家這是一道什么菜,婦女順口說道:這是用米做的“豆腐”。于是紅油米豆腐就這樣叫開了。
青巖玫瑰糖

青巖玫瑰糖問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1874年青巖街上平正寬家首創的。相傳,一天平正寬逛街看到一小孩叫賣玫瑰花瓣。玫瑰花瓣香味誘人激發了他的靈感,想到要是把玫瑰花味摻在糖里,一定又香又甜。于是,他買一些玫瑰花來切碎,加入“碗兒糖”舂成密餞,用陶缽裝上在太陽下曬干。然后用糯米和小麥制成麥芽糖稀,加上芝麻、核桃仁、沙糖和玫瑰花蜜餞,搓均后切成薄片或長條,這就成了香甜酥脆的有玫瑰香味的麻片糖。此糖一上市就銷售一空。從此,平家以此為業。最初稱為麻片糖,又因其有玫瑰花香味,改稱玫瑰糖。后來,因此糖產于青巖,被人們稱為青巖玫瑰糖。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9858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