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小爐煮茶的小爐煮茶這個豬隊友
發布時間:2025-10-22閱讀(6)
□金毅/文 孫虹/圖
我養過豬,準確地說我家養過豬。
我家養過豬,說明那時候我家在農村。
豬只長在農村,有誰見過豬在城市的街道上溜達?有句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頗有不服氣、莫要小看人的意思。但此話謬哉,許多城市人見過躺在案板上的豬肉,卻的確沒見過活著的豬跑。也有些人,先吃過豬肉,后來到農村的廣闊天地去,才開了眼界,見識了豬跑。而我不一樣,幼年與豬零距離接觸,先見過豬跑,長牙后開始吃豬肉。先觀其態,后啖其肉,意味著我與豬有著可追溯的淵源。
一

那時候,村民家家戶戶養豬,不養豬的家庭鳳毛麟角。光棍漢自然不在此列,自己吃飽全家不餓,家里沒有主婦,養自己都手忙腳亂,養頭豬只會將生活過得更加亂七八糟。
養豬需要豬舍,我們村里叫“豬欄”。農民家里住房大多逼仄,甚至風雨飄搖,可與杜甫的茅屋媲破。盡管如此窘迫,也會騰出塊地方,牙縫里扣出點錢,蓋一間簡易的豬欄,讓豬短暫的一生有一小塊屋頂。這也可以看出,豬在農民心里是金貴的,說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也不為過。有些人家,男女老少擠在一間屋子里湊合,豬卻享受著單間的待遇,跟幫派老大似的,心安理得而又舒適地將粗短的四肢躺平。還有的人家,豬欄與堂屋緊鄰,或者干脆建在一起,豬與人呼嚕之聲相聞,老死都相往來,儼然家中親密無間的一員。
這種人豬“相依為命”的景象,在農村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本來嘛,我們掛在嘴邊的“家”,就是屋頂下一個“豕”字,“豕”即“豬”,倉頡從實際出發,把這個莫大的榮譽給了豬,雞牛狗羊都只能到一邊涼快去。
農民對豬情有獨鐘,皆因它是全家的肉食來源,并為老少提供一年的油水。有一頭豬在欄,就不至于讓全家都像修行的人那樣,碗里清湯寡水,吃得臉比青菜還綠。豬還是行走著的“小銀行”,存豬肉等于存錢,手頭拮據時賣掉一提溜,解燃眉之急。另外,豬一天到晚在豬欄里踩來踩去,把鋪墊的稻草與自己的尿糞踩得稀爛,生產不少優質的有機肥料,田地里不可或缺,且綠色無污染,保證了農業生態的循環發展,其經過發酵的營養成份,比要花錢購買的化肥更受莊稼的歡迎。掐指算下來,養豬是既經濟又實惠的副業,一本萬利,于是豬就成了農民世世代代必不可少的家產。
二

我家的豬欄,開始也砌在廚房邊上,落實了“家”的原始概念。與豬“同居”,我們一日三餐做飯與吃飯的全過程,它都一目了然,估計油鹽醬醋放在何處,它都了如指掌。時間久了,耳濡目染,若是它長著一雙與人一樣的手,放出來自己上灶炒菜,我都毫不奇怪。
我們吃飯,總會發出聲音,吃是豬畢生的中心任務,對吧唧嘴的聲音就非常敏感,構成致命誘惑。果不其然,它的鼻子噴著粗氣,嘴里不停“哼哼”,像是抗議,也像是提醒我們:別顧自己受用,老子還餓著呢!有時候暴躁起來,要么圍著豬欄團團轉;要么用鼻子拱墻角,把泥沙都翻將出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有時候它也講策略,把兩只前腿架在欄門的木條橫檔上,探出上半身,使勁朝我們拋丑陋的媚眼,嘴角流涎,露出一副迫不及待而又沒出息的樣子。我們當然不會忘了它,只是要等我們吃完了,殘羹剩炙全部由它兜底。
聽我媽說,本人小時候不好好吃飯,便把我抱到豬欄邊上,說“豬一口,兒一口”,或者說“你不吃就給豬吃了”。這一招挺靈,我怕飯被豬吃掉,便將含在嘴里的飯菜痛痛快快地咽下去。我現在吃飯從不挑食,而且速度飛快,可能是與豬一起成長起來的緣故。
雖然,豬在我的成長階段作出過突出貢獻,但長期與豬共舞,別的好說,味道實在難聞,最討厭的是對臭味有著無限愛心的蒼蠅會趕來扎堆聚會。這種成群結隊的小東西,不管落在什么物體上面,都要飛快地搓腳,這就很難說它們剛在豬糞上搓過腳,就不會飛到你的鼻尖上搓,更不好說它不會站在你的碗沿上搓,挺讓人惡心。問題需要解決,我家房后幾十米處有一片菜園子,蓋著一間廁所,后來進行擴建,豬舍就搬遷到那里去了。豬有了新房,還跟獨棟別墅似的,住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從此,豬不再與我們朝夕相處,還有蒼蠅再怎樣搓腳,也與我們沒有關系。豬好像不怎么領情,在喬遷之喜那一天,怎么趕都不走,扯著它的長耳朵拉也不行,最終還是將它五花大綁地抬了去。它一路拼命嚎叫,跟新娘出嫁相似,可能是心有所懼。
三

喂豬基本上是大姐的事。我家老爺子在外地工作,回到家也只看看我們長高了多少,再看看豬長肥了多少,當然我們兄妹都沒豬長得快。老娘在學校教書,有備不完的課,基本顧不上家里的事。老大是長子,書不離手,卻不屑干家務活,也沒什么理由,大男子主義理論的忠實踐行者,反正醬油瓶倒了也不帶扶的。老二是大姐,任勞任怨,做飯洗碗挑水喂豬,主持日常家務,附帶監督我等讀書寫作業。前一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豬見了她就像見到親人,躺著也會立即爬起來,屁顛屁顛地奔向槽邊;后一項工作做得馬虎草率,她將豬喂得膘肥體壯,而我每次拿回家的成績單都慘不忍睹,就知道她對后一項工作是多么敷衍塞責。
豬的伙食比較簡單,主食有青草、收割的番薯藤、蘿卜纓、刷碗水加米糠等。偶爾也改善一下,將爛掉的番薯土豆煮熟,拌些菜湯給它吃。每逢此時,豬像吃上饕餮大餐,嘴里“嘖嘖”有聲,吃飽喝足打一飽嗝,大鼻孔粘著番薯皮,被鼻息吹得一翕一翕的,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好嗨哦,豬生達到了高潮!眼神里充滿感激,再“哼哼”幾聲,意思是告訴我們,它很滿足,期待下頓繼續如此大吃大喝。
我也有喂豬的責任,任務是打豬草。我們下午四點來鐘就放學,大家一窩蜂地沖出學校,回家很自覺地拿上鐮刀挎上竹籃,去地里打豬草。我們知道,豬晚上能否吃飽,全指望我們能割到多少青草。田邊地頭,溪灘溝坎,散布著我們的身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家不好說,養家倒確是早的,養豬即是養家。豬愛吃什么我們都知曉,比如茅草、籽粒莧、菊苣、苜蓿等,統統往竹籃里摟。割的人多了,往往野草還沒有長高,就被我們斬了首。我們天天“掃蕩”,草就來不及長,以至于常常收獲甚微,委屈了豬,餓得“嗷嗷”叫。
豬還要喂,打豬草就必須到遠處去,到山上去。放學后的時間顯然不夠,我們一般選擇風和日麗的星期天,招呼上兩三個小伙伴同往,互相能有個照應,防止發生意外,父母也放心。我們的腰上系著刀架,刀架上插著磨鋒利了的鐮刀,有時候還會帶上丁點兒干糧,收拾停當,才往山上走。
人跡罕至的地方,野草長得旺茂,大部分是茅草,綠油油嫩生生的,豬吃起來甘爽鮮脆,是它的美食。我人小手慢,但一天下來也能割上五六十斤,一把一把地系好,挑著回家。即使草料充足,我們每頓也只給豬撒上五六把,定量。我們清楚,別看豬笨頭笨腦,憨態可掬,但在吃的問題一點都不笨,草料多了它只挑鮮嫩的吃,剩下的粗梗被棄在一邊。這個肥頭大耳的家伙,沒有節約糧食光榮的意識,從來不在乎糟塌掉我們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
上山打豬草,要走很長的小徑,要爬很高的陡坡,要流很多的汗水,手上難免被茅葉割了被刺扎了,傷痕累累,非常辛苦。但小樂趣也有,楊梅紅時躥上樹去,騎坐在粗壯的樹枝上,伸手專挑紅得發紫的摘,吃個肚子滾圓,才哧溜下來。或者不用上樹,用腳一蹬,果實雨點般紛紛落下,都是熟透了的,草叢中撿起來放進嘴,嚼得滿嘴生津,牙比嘴唇紅。野生楊梅很甜,也不用洗,可吃多了依然會倒牙。梅熟時節,我的牙根經常酸得飯菜難嚼,“咝咝”地倒吸涼氣。
除了楊梅,山是天然的食品庫,有許多野果可以慰勞我的胃,比如毛茸茸的藤梨、紅艷艷的刺莓、黃橙橙的牛奶子等。當然還有農民種在深山里的地瓜土豆,實在饞了或者餓了,加上年少頑劣,瞧瞧四下無人,不妨挖出幾顆,生一堆火,將其埋在灼熱的灰燼里,直烤得外焦里嫩,香飄山谷,老鷹都聞香而來,在頭頂盤旋著看個究竟。吃罷趴在泉邊牛一樣飲水,順便洗去一嘴的黑灰。此乃閑話不提。
用草喂豬,饑一頓飽一頓,冬天更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營養跟不上,可憐的“二師兄”就長得緩慢。買來的豬仔一般三十來斤,養上一年也不過一百五六十斤,如能養到兩百斤以上,不是豬種優良就是飼料充足。對農民來說,像撞上大運,委實可喜可賀,預示著家里可以留半扇賣半扇,發一筆小財。
因此,以前農家的豬,比現在的豬長壽,大體可以活一年,尾巴能卷一個圈再豎起來。肉也好吃,燉上一鍋,香飄十里開外,在街上無事閑逛的狗聞著都興奮。現在飼養場的豬,長得快挨宰也快,幾個月體重就長到三四百斤,尾巴還直通通的。年齡不叫年齡,應該叫月齡,豬想過個完整的春夏秋冬,基本沒門。肉當然也變得寡味不少,廚房里燉肉,狗臥在客廳里無動于衷。
養豬不是沒有風險,遇到豬瘟,血本無歸,這是天災,只得待疫情過去,再養,別無它法。偶爾發生些意外,也是有的。我家養過一頭豬仔,我們村叫“豬苗”,有寄予莊稼一樣茁壯成長的意思,投靠我家才一個多月,長到了四十來斤,突然有一天暴斃,找獸醫來查看,這老兄忙乎半天到最后還是一臉懵,至今死因不明。當然,這種中途夭折的概率極低,絕大部分豬都能健康快樂地從年初活到年尾。
四

豬有許多稱呼,小豬時,不叫“佩奇”,叫“豬苗”或者“豬仔”,比較受寵,享受著主人的呵護;叫它“年豬”時,已被判“斬立決”,它要為人們的過年隆重地慷慨赴死,往后的歲月只等殺豬刀了;如果叫它“毛豬”,那就是“毛重”,壽終了,當然不能正寢,趁皮上的毛未刮,下水未掏,被人抬著秤重。
過年對豬來說,的確是“年關”,一道生命難以逾越的關,屠夫當關,萬豬莫開。殺豬時,我心里總有些不是滋味,不是因為場面血腥殘忍,而是因為不舍,畢竟有過一年的交情,算不上深厚,可也曾經擁有。想咱來到人間八九或者十幾年,侍候過誰?給誰出過力流過汗?給誰提供過食糧?除了豬。
村里有專門的屠夫,我們叫“殺豬人”,要花工錢請,預約好幾點來。在他到來之前,家里燒開大鍋水,傾倒在大木桶里。這時,可以把豬趕出豬欄了,它還蒙在鼓里,以為是出來放風,一路東聞聞西嗅嗅,表情很不嚴肅,不知道自己踏上了不歸路。萬事俱備,殺豬人大駕光臨,身上套著長到腳背的皮圍裙,油光锃亮,穿一雙高腰雨靴,腰上掛著他的十八般兵器,有長短不一的尖刀、大小不等的剔骨刀、像梁山李逵那樣巨大的板斧等等,一路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來,威風凜凜,如果留起虬髯,不輸屠夫行業著名人物樊噲、張飛的范兒。
殺豬是大事,鄰里的壯實男人會自覺幫忙。殺豬人一聲令下,大家伙一擁而上,一人揪住豬耳朵,其他人抱住豬腿,一聲吶喊,把豬摁在木制的比單人床稍小的殺豬凳上,然后壓住使其動彈不得。這些幫工不用支付工錢,完事后在主人家里吃豬血飯,算是犒勞。出一分小力,換一頓大餐,這大概便是“抱豬腿”一詞的由來。
豬發現大事不好,如夢初醒,拼命掙扎,四腿亂蹬,發出凄厲的嚎叫。說時遲那時快,殺豬人照準豬脖子,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動脈切斷,冒著熱氣的鮮血噴涌而出,汩汩流在預備好的鉛桶里,豬抽搐幾下斷了氣,停止了哀嚎。旁邊的一群土狗本來是看熱鬧的,不排除還有幸災樂禍的嫌疑,這時會嚇得一哄而散,逃得不見蹤影。如果我奶奶在家,她信佛,反對殺生,這時會雙手合十,念叨一聲:“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來生千萬別做豬!”說罷看我一眼,好像我有來生做豬的傾向或者愿望似的。
豬泡在熱氣騰騰的水桶里,臉色慘白,滿臉都是抬頭紋,很生氣的樣子,仿佛到死都不明白人類為何如此薄情寡義,表明了臨終前的困惑和不服氣的鮮明態度。它被殺豬人抓著一只腳,慢慢地轉著圈,全身的每個部位都接觸到沸水,它現在確實像人們所說的不怕開水燙了。看看泡得已到時候,用手一捋豬毛就掉下一層,殺豬人便在豬后腿處割開一個小口子,拿起一根小指頭粗細的鐵釬插進去,腹部和背部兩側都要捅到,一直捅到脖子,然后抽出來,嘴巴對著鉆出來的孔道,鼓起腮幫子使勁吹,不一會豬就被吹得鼓漲起來,架在桶沿上像個大白球,再用細繩把開口處扎緊。這時開始刮毛,像理發店的師傅用剃刀刮光頭,“嚓嚓”有聲,豬頭上的犄角旮旯用小刀刮,或者干脆用手拔。褪毛算不上力氣活,但比較費事。
豬身上沒有無用的東西,連骨頭都可以熬湯,據說能補鈣,狗也十分愿意啃。刮下來的一地豬毛,也不是垃圾,能賣錢,制作各種各樣的刷子。
去年我回老家,專門去看了回殺豬,發現減少了一些步驟,比如不擠壓豬身將血放盡,不再用鐵釬捅,也不再吹氣,這樣毛就不好刮,也刮不干凈,屠夫有把豬胡亂放倒就大功告成的意思,顯得不夠專業。再比如豬頭上那些長在坑坑洼洼里的毛,不好對付,便干脆把整個豬頭砍下來,用高壓噴火槍一頓掃射,毛沒了,豬頭也快熟了。我覺得這樣對豬很不尊重,發誓從此不再看殺豬。
在專業或不專業的殺豬人手里,豬就這樣將自己單調乏味的一生交代了。
五

農耕民族,養豬是傳統技藝。據考證,我們先人將野豬馴化成家豬,距今起碼已有9000多年。紅山文化有一種玉器叫“玉豬龍”,豬嘴龍身,意味著先人是將豬作為信仰和圖騰的,地位顯赫,舉足輕重。
現在有句話很時髦:“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殊不知,我們自從與豬結為隊友后,就沒怕過神一樣的對手。
為什么人能將豬馴化得如此成功呢?我想它在作為野豬出沒大自然時,不外乎因是食草動物,天性不好嗜血,性格又相對溫順,遇到其他猛獸基本以奮蹄逃跑為主,屬于弱勢群體;對生活也沒有過高的奢求,能解決溫飽就謝天謝地;最大的樂趣,也就是與母豬生一窩又一窩崽,帶著在明媚的陽光下散步,享受天倫之樂;更不似豺狼虎豹那般有強烈的領地占有欲,撒尿為界,呼嘯山林,在自己的地盤里稱王稱霸,滿腦子想著怎樣干掉對手,把長腿的活物都看成是自己的點心。總之,野豬缺乏血性,不擅思考,不長搏殺,是人類最為理想的馴化對象。現如今作為家豬,衣食無憂,更不用對自己的明天是否美好負責,反正服從人的統治,生是你的豬,死還是你的豬。
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就決定了豬是世界上最清閑的動物,吃飽了睡,睡夠了吃,任何體力和腦力勞動都事不關己。對于豬的懶惰,人們有足夠的容忍度,雞不下蛋,牛不耕作,狗不護院,驢不推磨,都會挨罵甚至鞭打,唯獨豬啥也不會、啥也不干,每天吃飯長肉、睡覺長膘。但農家千百年來依然故我,家里可以沒有雞牛狗驢,卻不能沒有豬。
生而為豬也哀,資質平平,天賦庸常,最不好使的腦子才被稱作“豬腦子”。碌碌無為,終其一生都待在豬欄里,社交圈幾乎為零,哪個菜譜里都有它,哪個飯局卻都想不起它。也缺少娛樂活動,身上無甚藝術細胞,與吹拉彈唱不沾邊,連孩子都寧可去逗貓溜狗,也不肯跟它玩。一輩子一場浪漫的戀愛都沒談過,從沒聽說過豬對誰一見鐘情,也沒見過與誰相見恨晚,感情生活空白。更談不上創造過什么不俗的業績,吳承恩先生慈悲,讓天蓬元帥幫助唐僧取經,指望它建功立業,干出點能拿得出手的名堂來,以正豬名,可豬還是豬,一路上說得最多的還是那句話:“猴哥,師傅被妖怪抓走了!”
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又感嘆朽木不可雕、蠢豬不可教!
在許多動物的身上,都可以挖掘出幾條獨特的精神來,比如狗的忠誠、牛的勤勞,可豬似乎沒有,數遍豬毛也沒一條能放得上臺面的,能總結出的倒是許多負能量,可當反面教材。
也罷,何必為它懊惱,何必用人的思維去揣摩豬的世界。
豬生也短,可驀然發現,豬最后的歸宿,已悄無聲息且成功地將自己的生命融化于人的血肉。
作者簡介:金毅,一介武夫,行走四海,與書為友,與山水作伴。小茶葉煮出好滋味,小話題煮出大境界。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0227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