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非遺藝術皮影非遺傳承文明之光
發(fā)布時間:2025-10-22閱讀(3)
#大美秦皇島 奮進新時代##我是大美河北推薦官##微游河北##河北文旅看圖識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項非遺,都有它存在的獨特意義
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感受千古文化遺韻
共享民族瑰寶
國家級
昌黎皮影戲
昌黎皮影戲是冀東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皮影戲大多借用地方戲唱腔,唯有昌黎皮影戲創(chuàng)出了自身別具一格的唱腔。昌黎皮影戲唱腔以昌黎民歌為素材,悲時如泣如訴,樂時說而似唱,充分反映了昌黎人的喜怒哀樂。

昌黎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馬家班、齊家班等馳名影戲班。著名的藝人有被稱為“皮影界梅蘭芳”的高榮杰先生,被稱為“箭桿王”“活影人”的齊永衡先生,皮影雕刻藝人肖福成先生、居尚先生和田世民先生等。經(jīng)常上演的傳統(tǒng)劇目有《乾坤帶》《秦香蓮》《邵玉蘭》等。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等地。它最早產(chǎn)生于元代,一直流傳至今。

昌黎地秧歌從形式到內容都有鮮明的個性。它形式上分為排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內容上除“平秧歌”無固定情節(jié)外,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當分為“妞”“丑”“公子”幾種,表演各具特色。昌黎地秧歌與當?shù)氐拿耖g歌舞、小戲有密切聯(lián)系,表現(xiàn)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呈現(xiàn)出角色化、行當化的藝術特征,能深刻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豐富細膩地表達動作意圖,這在民間舞蹈中顯得十分突出。1996年,昌黎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永年鼓吹樂
永年鼓吹樂在河北冀東南鼓吹樂中最具代表性,是河北省最有影響的民間器樂曲種之一。永年鼓吹樂主要以家族方式傳承,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五大家族流派。

永年鼓吹樂演奏方式多樣,主要有吹奏樂、打擊樂和咔戲三種。它曲目豐富,包括雜牌曲、套曲和吹咔曲三種,現(xiàn)有曲目二百余首,曲牌五十余種,很多曲目為永年所獨有。鼓吹樂樂器形制獨特,不同形制的各類嗩吶是主奏樂器,此外還有用于咔戲的“咔碗”、花吹中用的“口琴”及其他多種常用樂器。演奏方式技巧獨特,有線上、加花、成字、花舌、顫指、三強音、變色等方式,更有用三節(jié)嗩吶演奏的“拔三節(jié)”及“別把”“串吹”等,吹奏與形體動作表演有機地結合,演奏風格粗獷有力,活潑風趣,熱烈詼諧,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孟姜女故事傳說
秦皇島市山海關,因其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因而得名山海關,距秦皇島15公里。孟姜女故事發(fā)生發(fā)展從江南松江府延續(xù)到北方山海關,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堅貞不屈的烈女,在山海關東6.5公里處的鳳凰山上建立了“貞女祠”,即現(xiàn)今的孟姜女廟。

孟姜女的故事不僅流傳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不同的地方根據(jù)當?shù)氐拿袼缀兔癖姷牟煌d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姜女的傳說呈現(xiàn)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傳說,其間有兩千余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并不斷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愿望,抒發(fā)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向往和平,追求穩(wěn)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省級
臺營燒鍋酒釀造技藝
“臺營燒鍋”是撫寧縣特有的釀酒制作技藝。臺營古稱“臺頭營”,相傳明萬歷年間,釀酒能人許大營曾為當時駐守臺頭營的名將戚繼光及其部下建燒鍋釀酒。

臺營燒鍋經(jīng)歷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一百一十多年,由許氏八代到十二代傳人的管理經(jīng)營下經(jīng)久不衰,遠近馳名。臺營燒鍋酒采用傳統(tǒng)的“老五甑”工藝,經(jīng)過料(大麥、小麥、高粱)的精選,長期發(fā)酵(46天,雙輪底發(fā)酵達80天),土制老窖長時間存儲,經(jīng)過歷代臺營燒鍋人的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其酒質清澈透明、窖香濃郁、醇厚綿甜、尾凈味長,并以其獨特的濃香型,飲后不上頭的特點暢銷燕趙大地,成為北方濃香型白酒的代表。
倫派地秧歌
倫寶善,1905年生人,盧龍縣閻大嶺店村人,自幼喜愛民間藝術,9歲開始就迷上了冀東秧歌,12歲隨藝人下場表演,這一扭就是80年。

“全身輕松微微顫,挺胸收腹揉雙肩;表情細膩眼傳神,風趣幽默加浪漫;屈腿滑稽步敏捷,扇花翻飛舞翩躚;臀部左右來搖擺,蹲襠扶膝脖頸轉;小巧玲瓏滿堂戲,造型奇巧真美觀,是倫派秧歌特有的藝術風格。倫派地秧歌表演集扇花、身段、表情韻味一身,表演細膩技藝精湛,在冀東一帶被同行們譽為西北派,就此形成了獨特的“倫派”風格。
潘氏風干腸制作技藝
潘氏風干腸,是撫寧縣潘官營村潘氏家族的家傳特產(chǎn),在潘氏家族中,這種熟食的加工和保存方法已經(jīng)傳承了整整二十代。這門技藝是明朝萬歷年間潘氏老祖擔任長城守軍伙夫時,向“戚家軍”中的義烏兵家屬求教學成的,目前在潘氏家族中仍舊保留著傳男不傳女的習俗。

“潘氏風干腸”嚴格按照家傳秘方,選用新鮮豬小腸制成腸衣;將精選豬前腿、后腿精瘦肉后脊背肥肉按配比切成小塊,加入酒、鹽、白糖、香油、香辛料、及潘氏秘方配料攪拌均勻,用筷子將其灌入腸衣內壓實;掛至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慢慢風干數(shù)天發(fā)酵到可存放不變質程度后保存。其特點:腸體干爽,略有彈性,有粗皺紋,脂肪丁凸出,食之有獨特的清香風味,味道適口,越嚼越香,久食不膩。
老二位餃子制作技藝
“老二位”餃子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海港區(qū)是秦皇島市的中心區(qū),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毗歷史名城山海關,西連避暑勝地北戴河,是全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區(qū)。

“老二位”餃子的制作傳承采取的是師父帶徒弟的制度,使這一技藝得以傳承。最早搟餃子皮使用一根搟面杖,既費時,又費力。后來經(jīng)過改良,采用兩個細木棍,既省時又省力、皮薄厚還均勻。最早老二位餃子表皮上面有兩個褶,吃起感覺有面疙瘩,影響口感,經(jīng)過多方面研究,現(xiàn)在改為平面的餃子。
撫寧太平鼓
撫寧太平鼓在整個冀東地區(qū)民間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因鼓的形狀像葵扇,故又稱“扇鼓”,流傳在撫寧縣的太平鼓因冠以地名而得名。

撫寧太平鼓沒有其他伴奏樂器和唱腔、唱詞,為女性所專用。太平鼓是撫寧太平鼓舞中的唯一道具,同時它又是唯一的伴奏樂器,由于鼓的形制大小不一、演奏方法和演奏部位不同,既可演出單一的音高和音色,又可演奏出混聲的音高和音色。根據(jù)演奏部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鼓心、鼓邊、鼓環(huán)等八種。演奏方法有獨奏、重奏、對奏等20余種,鼓點有太平點、彈棉花、嗑瓜子、翻鍋蓋等四十余個。兩人以上的演奏又可奏出多種交替的節(jié)奏,技藝高超的藝人,還可以演奏出各種復雜的復節(jié)奏。
青龍猴打棒
猴打棒是青龍滿族一種具有獨特藝術表演風格的民間舞蹈,蘊涵了豐富和深厚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是探索研究滿族人民生活情景的珍貴文化史料,是民族民間舞蹈表演藝術的一個典范,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猴打棒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康熙年間,滿族正藍旗“跑馬圈地”于此,以獵為生。滿族人民認為孫悟空降妖捉怪、除惡揚善勝過他們所信奉的薩滿,還認為穿黃布衣敲花椒木棒能驅魔逐妖,因而扮成戲曲中的孫悟空模樣表演猴打棒,由擊棒驅獸降妖避邪的民俗活動演進而成的民間舞蹈猴打棒不無古儺之意。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04840.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