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2閱讀(16)

一、作家及寫作背景介紹

1.本文作者楊絳,錢鐘書夫人,原名楊季康,生于1911年,江蘇無錫人。作家、文學翻譯家。1932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1935——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譯著有《堂·吉訶德》,散文集《干校六記》《將飲茶》等,長篇小說《洗澡》。
2.錢鐘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學者,作家,著有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管錐編》等。
3.寫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記敘了自己從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片段,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作者夫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腳下。文中的“單干戶”老王在此間也受到牽連。但是,任何歪風邪氣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由此與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之中。
二、詞語
1.讀音
塌敗(tā) 惶恐(huáng) 田螺眼(luó)
荒僻(pì) 楊絳(jiàng) 侮辱(wǔ)
翳(yì) 取締( dì) 湊合(còu)
傴(yǔ) 愧怍(zuò) 鑲嵌(qiàn)
攥著(zuàn) 滯笨(zhì) 骷髏(kū lóu)
2.解釋
(1)傴:彎(腰)曲(背)。
(2)塌敗:塌陷破敗
(3)取締:明令取消或禁止
(4)滯笨:呆滯笨拙
(5)強笑:強顏歡笑
(6)愧怍:慚愧
(7)失群落伍:因跟不上時代而感到孤單
三、課文內容理解
1.梳理結構,把握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4):多角度展現老王孤苦、微寒的生活狀態(tài),表達了作者對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5~7):回憶與老王交往的三個片段,表達了對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
第三部分(8~22):詳寫老王臨終前贈送香油和雞蛋給“我”的事,既表現了老王對“我”家的深厚情意,又抒發(fā)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2.老王的不幸表現在哪里?
(1)職業(yè):人力車夫——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
(2)親人:孤苦伶仃——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
(3)生理:有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4)住所:破落塌敗——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幾間塌敗的小屋。
3.老王的善良表現在哪里?
第一件事:送冰 (冰大價等,費用減半) --老實善良 不貪錢財
第二件事:送錢先生去醫(yī)院(不要錢,拿了錢不放心)--幫助別人 不圖回報
第三件事:改裝三輪(乘客不會掉落)--體貼顧客 無微不至
第四件事:送雞蛋、香油 (不要錢,送我們)--淳樸仁義 知恩圖報
4.社會上的人是怎樣對待老王的?為什么寫?
社會上的人不愿坐他的車,叫他老光棍,惡意揣測他眼睛瞎掉的原因。
社會上的一些人惡意對待老王,從側面表現了老王的孤苦,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與楊絳一家同情和善待老王形成對比,表現了作者一家對老王的同情。
5.面對老王的不幸,“我”一家為他做了哪些事情?從中可以看出“我”及家人有著怎樣的優(yōu)秀品質?
(1)照顧老王的生意,常坐他的車。
(2)女兒送老王大瓶魚肝油,治他的夜盲癥。
(3)老王再客氣作者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
(4)關心老王的生計:三輪車改裝后,生意不好做,作者關切詢問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
(5)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
(6)擔心老王摔倒,對沒請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我”及家人同情弱者,富有愛心,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6.為什么詳寫老王在去世前給“我”送香油、雞蛋?
這部分內容記敘的是集中體現作者一家與老王珍貴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達敬意、令作者感動又愧怍的一幕。這件事更能表現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圖報的高尚品質。
7.如何理解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雞蛋的行為?
老王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加之作者一家對老王一貫的尊重、關心、同情、照顧,孤苦無依的老王,臨終前送香油和雞蛋,不僅是在表達對作者一家的感謝,也是在表達他對這個世界最溫情的留戀。
8.“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為什么“愧怍”?這種“愧怍”的感人之處在哪里?
對“愧怍”的理解之一:老王報病上門送禮要表達最深的謝意,而作者卻沒有意識到這是最后一次見面,也沒完全領會老王的用意,僅以金錢回報,與老王沒有進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對不住老王的情誼。
理解之二: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當給予者,從來沒有接受過老王的回贈和無償的幫助。這樣做貌似對得起老王,卻讓老王始終覺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雞蛋和香油,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錢回贈老王,作者懊悔這樣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來,老王似乎是帶著傷感和遺憾離開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作者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感人之處:作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解剖,體現了知識分子可貴的自省精神。
9.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錢給老王,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錢起到什么作用?
錢是我尊重老王的誠實勞動、表達謝意的方式,也是對生活窘迫的老王表示同情和關懷的物質手段。
10.作者一家對老王非常關心、愛護,你覺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還要有怎樣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關心像老王那樣的不幸者?
有愛心、同情心,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平等待人的觀念,有人道主義精神。
11.主旨概括
作者通過回憶老王窘迫的生活狀況以及與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特殊時代背景下,老王與作者一家珍貴的友情,凸現了孤苦微寒的老王純樸、仁義、善良的品行,表達作者對人性之美的謳歌,對不幸者的悲憫關懷,對自身的反省,以及對命運的感慨。
四、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寫
1.肖像描寫:
(1)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布滿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2)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
這兩句肖像描寫,都形象地描寫了老王瘦弱無力、身形干枯僵直的樣子,突出了老王極度虛弱,已經病入膏肓,表現了老王命運的悲慘,生活的艱辛,流露出作者對老王的同情與關心。
2.動作神態(tài)描寫:
(1)他“嗯”了一聲,直著腳往里走,對我伸出兩手。他一手提著個瓶子,一手提著一包東西。
(2)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滯笨地轉過身子——看他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
這些動作、神態(tài)描寫,都突出了老王病得很重,行動艱難,突出了老王的善良和知恩圖報,也為下文表現文章的主旨做了鋪墊。
3.語言描寫:
(1)他只說:“我不吃。”
(2)他連忙阻止我說:“我不是要錢。”
這些語言都表現了老王的真誠,淳樸善良。
五、賞析詞語。
1.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一般什么情況下說“當然”?“當然”用在這里,流露了“我們”什么樣的心理?)
順利成章的情況下說“當然”。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幫助老王是誠心誠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報。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貧苦生活,從來沒有占便宜的念頭。
2.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從”和“壓根兒”強調的是什么?“大概”同“壓根兒”是否矛盾?)
“從”強調以前從未發(fā)生過,“壓根兒”強調一點兒也沒有過。“大概”表明這是作者的推測,而“壓根兒”表明作者堅信老王的誠實和善良,他絕不會有欺負主顧的念頭。
3. 我也趕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為什么這么說?)
“不過……既然……,就……”強化了委婉的語氣,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錢,以此方式讓老王體面地收錢。
4.比較下邊每組的兩個句子,聯系上下文,說說每組的第一句在表達上的好處。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個三輪車工人送的大一倍,冰價相同。
“前任”一詞簡練之至,大詞小用,又很風趣。
(2)我強笑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我笑著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強笑”一詞不但準確,而且含蓄,透露出自己見到老王病成那個樣子還拿東西來謝我們,心里有說不出的憐憫、悲酸、感動。
(3)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
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門口。
“鑲嵌在門框里”用夸張的手法,強調了老王步履維艱、身體僵直的形態(tài)。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610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