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中山哪些特色美食中山12大特色美食
發布時間:2025-10-25閱讀(3)
1、石岐乳鴿以體形大、胸肉厚、肌肉飽滿、肉質嫩滑爽口而飲譽省港澳市場石岐不少酒家飯館所泡制的乳鴿,也極為食客所喜愛其中最著名的是中旅集團富華宮的紅燒乳鴿,其色澤金黃,皮 脆肉滑,骨軟味美,真是吃后齒頰留香,最為食家所贊許;而淮杞燉鴿,除湯味鮮美可口外,鴿肉亦極為嫩滑不少酒家還各出奇招,使乳鴿制作花樣百出, 如吊燒鴿、生炸鴿、鹵水鴿等等,都有不同風味,同受食客的歡迎乳鴿作為中山的名菜,除色、香、味俱全外,還在于可兼作藥用食療,因乳鴿肉性溫平、入腎肺,有治肺腎傷損久患虛虧功效,還可治療皮膚惡瘡頑癬、癲瘋瘰疬潰瘍,故此菜式歷久不衰,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中山哪些特色美食?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中山哪些特色美食
1、石岐乳鴿
以體形大、胸肉厚、肌肉飽滿、肉質嫩滑爽口而飲譽省港澳市場。石岐不少酒家飯館所泡制的乳鴿,也極為食客所喜愛。其中最著名的是中旅集團富華宮的紅燒乳鴿,其色澤金黃,皮 脆肉滑,骨軟味美,真是吃后齒頰留香,最為食家所贊許;而淮杞燉鴿,除湯味鮮美可口外,鴿肉亦極為嫩滑。不少酒家還各出奇招,使乳鴿制作花樣百出, 如吊燒鴿、生炸鴿、鹵水鴿等等,都有不同風味,同受食客的歡迎。乳鴿作為中山的名菜,除色、香、味俱全外,還在于可兼作藥用食療,因乳鴿肉性溫平、入腎肺,有治肺腎傷損久患虛虧功效,還可治療皮膚惡瘡頑癬、癲瘋瘰疬潰瘍,故此菜式歷久不衰。
石岐紅燒乳鴿皮脆肉滑,甘香鮮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膩,色香味俱佳,被推為上品佳肴。它始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估計已有百年的歷史,抗日戰爭時期,澳門佛笑樓經營紅燒石岐乳鴿而出了名,亦逾五十多年,為筵席珍品。
2、椒鹽水蛇
水蛇,過去屬價值較低的水產品,一般只用于煲水蛇湯或水蛇粥,十多年前也只賣幾角錢一斤。近十多年來飲食文化的不斷發展,不少酒樓食肆把水蛇生削剝皮后斬件腌制,再放入油鍋生炸,上碟前加 椒鹽拌勻,吃時按每件的彎卷狀況反向一拗,使骨與肉稍分離,再用牙撕其蛇肉,其香無比,誠為下酒佳品。因此,水蛇現已身價倍增,市場也賣至幾十元一斤了。
3、缽仔禾蟲
禾蟲,產于水稻田淤泥中故名。中山沙田廣闊,歷來盛產禾蟲,每年上半年立夏至小滿,下半年寒露至霜降的節令之間,禾蟲鉆出泥面,這時用網具裝捕。禾蟲含豐富蛋白質、脂肪、鐵、磷和維生素B等,營養價值高,味道非常鮮美、香甜,極受珠江三角洲群眾所喜愛。禾蟲的吃法有多種,有燉缽仔禾蟲、生炒禾蟲、曬禾蟲干、制禾蟲醬或禾蟲餅、煲禾蟲蓮藕眉豆湯等,其中缽仔禾蟲最受食客喜愛。其制法一般是將禾蟲洗凈后放缽仔中用剪刀剪碎至充分出漿,再加上適量搗碎的蒜茸、陳皮、粉絲、旦白、欖角和油、鹽等調味拌勻,放缽于鍋中隔水燉熟,再將缽仔禾蟲移至慢火炭爐或電爐上烘至干水有焦香味即可上桌。如將缽仔中烘好的禾蟲切件用生豬網油包裹放油鍋炸至微焦,其味則更佳。由于禾蟲味甘香、性溫,能補脾、暖胃、生血、利小便、去腳氣,屬滋補食療上品。
4、雜交三黃雞
過去,中山的名種雞以三角鎮沙欄雞最負盛名,至今口碑仍很好。但近年來,市食品進出口公司用石岐雞種同國外良種雞雜交,再經集約化養雞場的精心培合,育出一個優質新雞種——雜交三黃雞。這種雞腳短、頸短、頭園、身肥、羽毛和皮膚、白色均呈鮮黃色,每只重約2至3斤,其雞肉特別豐滿,用以制作白切油雞或鹵水雞,皮爽脆肉、入口嫩滑,雞味特濃,深受港澳地區的酒樓食家的歡迎,每年出口約100萬只左右,榮獲部優產品稱號。
5、沙溪扣肉
這是沙溪鎮所有酒樓食店甚至一般家庭均懂得制作的地方名萊。這種菜式首先講究選料,所選豬肉既不太肥也不太瘦,以偏肥的“五花腩”為首選。制作時最花工花時間是漂油,即原大塊肉清水煮熟后,用特制的“釘板”把有豬皮的一面拍打再浸水使肥油漂出,然后加配料腌制再紅燒,直至肉面變黃而皮色和瘦肉部份變紅,然后切件,每件夾一塊已熟的粉葛(稱葛扣)或香芋(稱芋扣)或用青菜或梅萊墊底(稱菜扣),排好上缽隔水燉約一小時。這種扣肉味香肉滑雖肥而不膩,特別豬皮部份,其味更佳,原來怕吃肥肉的人,試吃也會感到意外驚喜。
6、子姜燜鴨
這也是沙溪、大涌一帶最有名的家鄉菜,一般以選用洋鴨、北京鴨等肌肉豐滿的鴨種為好。一般制法是生燜,即把洗凈的生鴨碎件略加腌制即落鍋生燜,適當時間加配料和子姜片直燜至鴨肉“稔”而不韌才上碟。有的人怕這樣生燜會造成鴨肉收縮太大,故在生鴨洗凈后,原只略加腌制,再原只落油鍋炸至皮微黃至半熱狀態才碎件照上法燜至夠火候為止。這種菜式不但在燜制時其香滿屋,吃時更是香味誘人,加上子姜的輕微辣味,更覺醒胃怡神。
7、小欖菊花宴
小欖鎮以擅于種菊嘗菊而成為幾百年來的優良傳統,每逢甲戌年60年一屆的菊花盛花更是名聞中外,而他們由于盛產菊花,利用菊瓣所特制的菊花宴,也是他們最馳名的菊花系列菜式。如三蛇菊花羹、菊花炸魚球、菊花蒸肉丸、菊花魚欖、菊花魚片、菊花雞、菊花海鮮、菊花燜豬肉、菊花炒牛肉……,都能使每種菜式都有肉的鮮味,更有濃濃的菊花清香。能在金秋季節賞菊之余,一嘗難逢的菊花宴,成為中外游客的追求。
8、菊花炸魚球
我國古代早就有人以菊花為菜蔬的了。種菊最多而又作蔬食的地方,其盛應首推小欖了。
先講食菊,據古籍記載,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錄見于屈原的《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和《楚辭?九章》:“ 播江離與滋菊兮,愿春日以為糗”( 糗qin ,米麥磨粉做成的干糧)。蘇東坡《后杞菊賦》:“吾方經杞(指枸杞頭)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
古來就有人吃菊 ,其食法演變至今,已大有進步。清朝的慈禧太后,就吃起菊花火鍋來了。但這些歷史上的事都成陳跡,其規模也遠遠比不上今人。就拿現在的中山小欖說,種菊之盛,每60年一次菊花會,真是60甲子一回頭,逢上會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機緣。這期間,小欖人要制菊花肉、菊花菜肴和菊花點心。查看明朝的《嶺南雜錄》“小欖之菊花餅,中含菊花,較之杏仁餅尤為美味。菊花肉丸風味亦殊不俗,非他處所可以擬者也 。”據悉,我國吃菊不僅盛于小欖,廣東珠江三角洲,即廣州、佛山、南海、順德等地都普遍地種植可供吃花瓣的菊花。小欖和上述各地,均善用菊花作配料,做成一道道宴會上色、香、味均臻上乘的菊花名菜。如“菊花三蛇羹”、“臘肉蒸菊餅”、“油炸菊香條”、“菊花咕嚕肉”等等。由它們合成的筵席則稱為“菊花宴”。 菊宴傳至海外,特別銷至港、澳而傳譽。根據一著名酒家經理提供的資料,菊花炸鯪魚球起源于明代小欖山,一群自北南下的難民傳授下來的;到1979年這一屆菊花會,此案更是名噪海外,飄香整個東南亞。菊花炸鯪魚球之所以有特色,除以菊花為菜食外,又因中山所產鯪魚,尤為肥美。
菊花炸鯪魚球的祖傳制法:以鯪魚1斤凈肉,配入生粉2 兩,水4 兩,臘肉粒(或肥肉粒)1 兩,另蒜茸、陳皮、鹽糖、味精等。攪拌至起膠;又放入生粉、開水,再攪拌,放入配料, 以順同一方向 ,由慢至快地攪拌,然后擠成球狀,入油鑊炸之。炸至呈金黃色,便可上碟。 碟邊再以食用菊花生菜絲鋪成圖案裝飾。食用時,還可佐料配蜆蚧汁,其味更加香甜獨特。小欖所制的蜆蚧,也是無與倫比的。
9、五香狗肉
俗語說: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這是說在燜狗肉時香味濃郁、遠近皆聞,使人無法抗拒,一定要一吃為快的意思。中山的平原地區特別是沙溪、大涌一帶,所燜制的五香狗肉尤為著名。一般制法是殺狗去毛、破肚洗凈后,用鐵叉刺入洗凈的狗身,以明火燒至微焦,使其狗身殘存的狗毛徹底燒光并減少狗肉內所含的水份后,碎件加南乳等配料燜至狗肉不韌易嚼為止。在烹制過程,其香味四處彌漫,吃時越嚼越香,其口感和味感確非筆墨所能形容,所以還有“狗肉穿墻過,佛祖心中留”之說,意思是寺院的和尚聞到隔壁的狗肉香味,垂涎欲滴,寧愿違反寺規、褻瀆神靈也要吃一頓狗肉,而以“佛祖心中”作自我安慰。
10、羅氏沼蝦
羅氏沼蝦是中山近年來引進發展起來的優良品種,最早以沙朗養殖得最好而成為鎮內的拳頭產品,在市內也一枝獨秀,現在已推廣到各鎮,成為中山水產養殖的名牌產品。這種蝦形狀如河蝦(大頭蝦),但體型比河蝦大得多,一般每只重約25克(半兩)以上,煮熟后外殼色澤鮮紅美觀,蝦頭呈蛋黃色,味如羔蟹,蝦肉爽脆、鮮甜可口。其食法多種多樣,既可白灼,又可焗可蒸可炒;“ 打邊爐 ”(火鍋)更屬上品,當前食客最喜愛的吃法是“ 一蝦兩味”,即把蝦頭切出來用配料腌制后落油鍋生炸,上碟前再拌以椒鹽,由于這種蝦的蝦頭特大,蝦頭下“羔 ”又特多,經調味油炸后,其香脆味美令人贊不絕口。 而蝦身則用蒜茸、豆鼓等配料隔水蒸熟,其肉味極為鮮美,同椒鹽蝦頭的吃法截然不同,別有一番風味,真可說一蝦兩味,相得益彰。
11、咀香園杏仁餅
在中山的土特產中,以咀香園杏仁餅最為有名,入口杏仁香味濃郁、酥化甘香,深受食客歡迎。杏仁餅本為"易味廬"餅家創制于本世紀初,兩三年后,又有咀香園餅家異軍突起。所制之杏仁餅與易味廬齊名,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為鼎盛期,產品遠銷至美洲和東南亞各國。 1931年易味廬杏仁餅創始人去世,易味廬餅家因后繼無人而結業,咀香園杏仁餅成為獨領風騷的中山食品。1935年在美國檀香山國際食品展覽會上奪得金雞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l949年,制餅工藝經過改革,杏仁餅不但保持了傳統的香純濃郁,入口酥甘溶化特色,而且餅質更加細膩,裝璜更符合現代化要求,因而更負盛名,榮獲省優質產品和部優產品稱號,1988年香港國際博覽會上,咀香園杏仁餅參與了世界食品群雄的角逐,再獲金獎殊榮。
12、三稔包
三稔,它真正的學名叫楊桃。因為楊桃有酸楊桃和甜楊桃之分,而果實又酸又大的楊桃,又稱為“三稔”。三稔其酸味較重卻可以降血脂清腸胃,沙溪人將三稔入饌加工,演繹出風味獨特的三稔包、三稔干、三稔湯……三稔包是中山沙溪最具特色代表的傳統小食,無論是洗腳上田的城里人,還是遠在洋重的海外華僑,他們對于三稔包都耳熟能詳。三稔包是獨特而又富歷史色彩的。三稔包的發明源于沙溪申明亭村楊用卿和他的家人。當時楊用卿為官在外,一次他回家過年時,吃過飯后,隨手拿了幾片楊桃干咀嚼,恰好同村的一戶人家送來一盤滿月姜,他又順手吃了一塊姜。過后,他感到口中有一股奇香,久久不散。于是召集家人,將摘回來酸楊桃,把瓣剪出來曬干,制作三稔包的外殼,然后將木瓜絲、生姜絲伴以10多種香料藥材加上片糖,熬成糖膠塞進到三稔干中,并將它搓成欖核形,生曬至八成干而制成了三稔包。春節過后,楊用卿把家里帶來的三稔包分給同僚們,同僚們吃過之后,紛紛贊嘆不絕,并且三稔包開胃消滯,食后口留余香,漸漸成了人們去油膩的珍品。據介紹往每當春節前后,沙溪人都會用自己獨特制作的三稔包、姜汁炒米餅等贈送給親朋好友,因此三稔包早被中山人口耳相傳,飄名海外。在張揚著農家庭院氣息的荔枝林里,初嘗三稔包,入口酸酸甜甜,清香宜人;細細咀嚼,香脆柔辣的味道齊襲喉嚨,隨之整個口腔頓感清涼生津。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6219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