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脾斯麥曾想過通過什么方式鯨吞世界?
發布時間:2025-10-27閱讀(0)
|
從1914年6月28日費迪南大公被刺殺之后,一直到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了。巴爾干的火藥桶被點燃到引爆了一場世界大戰,僅僅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而這一個月又注定是世界上最漫長的一個月,因為這一個月濃縮了世界從和平走向戰爭的43個年頭。 ![]() 1871年1月18日,普法戰爭以法國慘敗結束后,勝利者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戴上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皇冠。德意志民族經過將近一千年的分裂后,統一在威廉一世的權杖下。對于:世界歷史而言,這絕對是一個象征。這意味著一個強大的國家誕生了,它是在鐵與血的政策中誕生的,鋼鐵和蒸汽將它滋養得生氣勃勃,它要野心勃勃地攫取盡可能多的霸權,成為世界文明的領跑者。起初,“鐵血宰相”俾斯麥控制著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雖然胸藏霸圖,但俾斯麥仍然謹慎地實行均勢外交策略,聯奧、拉俄、親英、反法,其目標始終如一,即準備對法決戰,征服法國,謀求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如果說俾斯麥的擴張主義還沒有脫離合理計算的基礎的話,那么到威廉二世繼位后,德國的野心已擴張到了要鯨吞世界的程度。 ![]() 威廉二世是一個極端崇拜權力的浮夸分子,可以當著群臣拍保加利亞國王的屁股,也可以“像小鳥唱歌一樣自然地”撒謊。他的一只胳膊因出生時受傷而萎縮,給他終生留下了心理和生理的創傷。他的戰略思想完整地體現在《德皇雄圖秘著》(即《朕之作戰》)中,其“征服全歐,統一世界”的戰略構想是:(一)通過先后征服法國,打敗英國,并吞奧匈比荷等國,征服俄國,達到征服全歐的目的。(二)通過“與美國締結攻守同盟”,德美聯合擊敗日本海軍,稱霸全球;或者“籠絡俄國,促使俄國與日本為復仇而戰”,德俄瓜分日本。以上兩種方案都不成功的話,作為權宜之策的第三種方案是德美日三國瓜分世界,即“日本得經德美兩國之同意領有亞洲之全部及南洋之一部;德國得日美兩國之同意,領有全歐及非洲全部并澳大利亞洲之一部;美國得日德兩國之同意,領有南北美洲之全部及澳大利亞洲之一部”。 ![]()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7月27日,威廉二世在不來梅港為德國遠征軍送行,發表了充滿血腥味的“匈奴演說”:“不要寬恕,也不要捉俘虜。誰要是落人你們手中,誰就遭殃!像1000年前匈奴在他們的國王阿提拉領導下聲威遠播,至今還在傳說和童話中威風凜凜一樣,德國人的聲威也要靠你們在中國流傳千年,使中國人永遠不敢再對德國人側目而視。”威廉二世的野心,可謂空前絕后,連俾斯麥都無法接受。隨著1890年3月威廉二世將俾斯麥革職,德國在擴張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德國工業水平的高度發達被用于**生產,德國發達的哲學開始轉向強力意志、社會達爾文主義、生活即戰爭等觀念,德國人守時、勤勉、忠誠、清廉的優良品性也被貫徹到軍隊建設中,使德國軍隊成為世界最有效率、最有戰斗力的軍隊。 ![]() 早在1887年,恩格斯就預言了世界大戰的爆發:“對于普魯士德意志來說,現在除了世界戰爭以外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別的戰爭了。這會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和空前劇烈的世界戰爭。那時會有800萬到1000萬的士兵彼此殘殺,同時把整個歐洲都吃得干干凈凈,比任何時候的蝗蟲都要吃得厲害。”不幸的是,后來的歷史正好應驗了恩格斯的預言。隨著龐大的中歐強國德國的崛起,使原本衰朽不堪的世界秩序發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中,最顯著的是德法關系、德俄關系、德英關系。德國的興起與法國的衰落正好形成了一種對應的此消彼長。普法戰爭的失敗,徹底蕩清了拿破侖的佘暉殘陽,也使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礦業基地,在歐洲劃上了一道永久的傷痕。普法戰爭結束還沒幾年,俾斯麥就認為法國的力量恢復得太快了,因此急于挑起戰爭。但因沙皇俄國出面干涉,俾斯麥未能遂意。 ![]() 此事使德俄關系出現裂縫。此前,德、奧、俄這三個君主專制國家曾在1873年簽訂軍事協定,即“三皇國盟”,以共同對付實行共和的法國。但沒過幾年,俄羅斯發動針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俄土戰爭,奪取了大片土地。這引起了俾斯麥的妒意。對俾斯麥而言,鄰國的強大就是對德國的威脅。1878年,在俾斯麥的主持下,英、俄、德、奧、意、土等國簽訂《柏林和約》,虎口奪食般使沙俄占領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企圖化為泡影。德俄關系急劇惡化,“三皇同盟”終于解體。 ![]() 為孤立俄國,德國決定不放棄奧匈帝國。1879年10月7日,德奧簽訂秘密軍事同盟條約,規定締約一方受到俄國攻擊時,另一方必須以“本國的全部武裝力量”予以幫助,并不得單獨媾和。3年后,在與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的情況下,失意的意大利也被德國拉攏到德奧一方。“三國同盟”最終形成。這個同盟的核心是德奧同盟,德國是這一同盟的主角和操縱者,奧匈帝國是依附德國的小伙計,意大利則扮演著暫時的和動搖的騎墻角色。 為對抗三國同盟,法國、俄國開始跨越分隔他們的德國、奧匈帝國,謀求聯盟互保。1892年,雙方簽訂軍事協定,其中第一條就規定:“如法國遭到來自德國或受到德國支持之意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使用它所擁有的全部軍隊進攻德國。如俄國遭到德國或受德國支持之奧地利的進攻,法國將使用它所擁有的全部軍隊進攻德國。” ![]() 到英國加入法俄協約后,歐洲的戰略格局最終形成了。英國原本奉行“光榮孤立”的政策,拒絕簽訂任何承擔軍事義務的同盟條約。由于法國在海外與英國瘋狂爭奪殖民地,英德關系一度還很接近,但隨著德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英國開始感受到了德國的威脅。19世紀70年代以前,英國的工業水平一直穩居世界頭把交椅,占世界工業產值的1/3,占世界貿易出口額的2/5。但到20世紀初,日不落帝國日漸衰弱,美國、德國后來居上,分別成為世界第一、第二經濟強國。 ![]() 實力的增強,使威廉二世變得忘乎所以。他拋棄了俾斯麥的“大陸政策”,欲與英國爭奪誨上霸主的地位。這是英國絕對不愿看到的。1902年,英國與日本簽訂了同盟協定。在歐洲大陸,英國則準備與宿敵法國冰釋前嫌。1903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訪問法國。他與號稱“老虎”的克萊孟梭促膝交談,一致認為,普魯士是“炮彈里孵出來的”,并認為這個炮彈正迎面飛來。愛德華的法國之行,為法英結盟鋪平了道路。不出一年,英法締結《英法協約》,為了對付德國這個共同的威脅,他們平息了彼此的殖民糾紛。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89150.html
下一篇:絲瓜削皮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